前奏—主歌—预合奏(1小节)—副歌—间奏—主歌—副歌—副歌重复—主歌—结尾
Fmaj7—G—Am以及Fmaj7—G—C成为了整首歌曲中前奏及主歌反复使用的和弦组合,并不是我们习惯的一级和弦开始,这就是典型的J-pop(日本流行歌)中常见的和声进行技法,这就是典型的J-pop(日本流行歌)中常见的和声进行技法,曾被称为日系黄金和弦进行的FMajor7-Em7-Dm7-CMaj7一度影响甚广,虽然后来和弦走向就变化越来越多,而以Fmaj7作为起始和弦的习惯却依然经常被使用。所以当鹦鹉君一听到《时间煮雨》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首日本风格的古风诶~~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使用不得而知,猜测是因为日本摇滚音乐十分强大,而摇滚音乐经常爱用下属和弦开始,所以可能慢慢被爱琢磨的日本音乐人套用到了其他风格的音乐中,并发扬光大了。但不少中国古风也模仿这样的和弦行进了,可以使得音乐出现不同的质感,不过似乎又烂大街了。。。Am作为终止以及C作为终止的轮换,让这首歌在A小调和C大调中转换,调式变化上更为丰富以配合不同的情感色彩。

七和弦的使用使得音乐带有一些蓝调味配上了古色古香的民族六声调式(没有Fa音),就成了一个古风R&B的织体基础。
到副歌部分,大调的感觉才变得更加确定,和弦上使用了C—(F)—G—(Am)—Dm7——(G)—C,C—(F)—E—(Am)—Dm7—(G)—C,括号内为小节内次强拍所配和弦,这里要注意的是C大调中的三级和弦为Em,但这首歌中全部使用了E,也就是E—#G—B—D四个音,#G变化音级的出现又让音乐色彩发生了一些听觉上的变化,避免传统民族调式过于和谐缺乏动感的问题。
听觉上来讲,这是非常简单好听的歌曲,从和声技法上来分析的话,里面蕴含了不少的变化,既有突破传统的起音和弦,又有关系大小调的转换,还有变化和弦点缀润色。这就是日本流行歌曲技法的强悍之处:听起来简单,看起来复杂;一首动听之作,背后往往包含了制作人绞尽脑汁的心血。如果有机会多听听日本流行摇滚歌曲,感触会更深,可能在你不经意之间已经完成了多次转调变化。

钢琴+弦乐群贯穿整个前奏和主歌,在主歌B段加入了双簧管和大提琴solo,略微做点缀,整首歌的庄严感就起来了,进入副歌后使用了竖琴和贝斯作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扩充,但因为没有鼓的出现,整个歌曲到此还是非常安静同时带些庄重感(古典音乐乐器的使用)。直到重复主歌,鼓终于出现,整个音乐动感进一步增强,带动整个歌曲情绪持续上扬,这时候用“悲伤”形容整个音乐的感觉就不太合适了,使用悲怆来描述会更应景。各声部的乐器如钢琴、弦乐的旋律逐渐丰富和复杂,配合音乐行进。整体来说配器并没有太多的特别技术亮点,但因为在和弦编配上其实已经花了不少小心思,所以也没有必要在各个层面都做得复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