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室内乐名作推荐系列:谈谈大爱之作,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OP.110

 鹦鹉咖 2020-08-22

音乐舞台的梦想 从这里起航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分享鹦鹉咖

韩锺恩教授在我研究生第一学期的音乐批评课上布置的第一份作业就是一篇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的评论,今天再听这部作品,想少许谈谈。这部作品是大作曲家的全套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倒数第二首奏。关于这套钢琴奏鸣曲的地位,想必已无须多言,但英国著名钢琴家路易·肯特纳在音乐丛书《钢琴》中的那段关于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的开场白至今回荡在我脑海,“假设有一个火星上的人来到我们的星球,他怀着好奇心想探索这个行星最深邃的文化,想带回最能代表我们文化最高荣誉和最能反映人类研究成果的稀世珍宝,我将毫不迟疑地把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推荐给他。”

在看作品之前,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所特有的传记性,从头三首在26岁问世起到去世前五年最后的那首OP.111,正好是31年,平均大约一年一首奏鸣曲,并且我们也熟知贝多芬是与莫扎特一样能够同时创作许多作品的音乐家,因此一直放在案边的那首钢琴奏鸣曲,正是我们能够更深入理解这位大师内心的一扇窗户。着眼于作品OP110,这部作曲家在曲首亲笔写着“用亲切的感情弹奏【Con amabilite】”的后期奏鸣曲,无疑是和OP.101OP.106OP.109OP.111几部作品一起珍藏于三十二首奏鸣曲圣殿中最高位置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作品写于开始于对于作曲家而言幸福的1820年夏天(OP.109OP.111的初稿也形成于该时期),可是在OP.110的继续写作却遇上了贝多芬新的生活考验,也就是精神和身体沉重苦难的时期,直到192112月才全部完成,也就是作曲家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与弥撒曲的时期。

关于作品他自己写到“一切从简”,确实,就几个主要主题的歌唱性质而论,奏鸣曲表面上天真纯朴、十分喜人因为它身后是贝多芬战胜了的一切东西,引用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的话“假如OP.111被称为男性作品,那么OP.110则是盛装打扮的女性作品,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的特征。罗曼·罗兰在分析时认为这部作品带着“双重性”的“另一个我”存在,历时一年半的创作并不被认为是导致这部作品双重性格的原因,可以坚信,如此伟大的音乐家,是不会随意的去安排作品的,一切的表象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奏鸣曲这一体裁中的一系列新技法试验,以及更多思想内容的赋予,导致了这部作品的特殊内涵和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罗曼·罗兰对第一乐章的评论“无云的晴朗开端好似在继续奏鸣曲OP.109中最安宁的形象,看来贝多芬在写这些时,还胃预见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语言便显的不太具有说服力了。

罗曼·罗兰认为在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明亮、抒情的回忆在忧伤、担心、现实的阴影冲突。在结尾——温顺的胆怯、隐退。第二乐章表达了“贝多芬所常有的在突然的、短小的玩笑中的尖锐和粗野”“热情、崇高的人物经常象贝多芬那样,有一个——双重人”,“有另一个与众不同的角色,充满讽刺和嘲弄,他们以此来摆脱过于严重的负担,寻求片刻休息。”诙谐曲的结尾是提问式的,以后等待着的是什么——欢乐还是忧愁,不可知。罗曼·罗兰简单的回答道:“是忧愁。”他在描绘Adagio时,发现其中内心苦难的现实写照。赋格的开端仿佛“友好的握手”,两次好象加强了的赋格答句伴随着两次苦难的冲击,这首充满苦难的作品,最终“以胜利告终!”

罗曼·罗兰感慨到:“想象一下,如果在十年前,贝多芬在这种动机冲击下会怎样写!这会是怎样一种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忧愁的语调!……智慧来到了衰老的、疲惫不堪的脑中。我们将在奏鸣曲OP.110的小咏叹调中采摘到智慧的极为美妙的果实。

OP.110A大调奏鸣曲是经常在独奏会上演奏的作品,通常演奏家比一般的听众对他更加热爱。作品富于情感而安静,堪称是作曲家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点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OP.110充满了贝多芬晚年期间所特有的深沉情绪,它极富有深刻的回想情操和安静的内向敏感,虽然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但也混杂着超越它的美梦,也可见到意图突破所做的努力。这首奏鸣曲主题材料之间的关系式非常精妙的,主题就是“回向古老的年代”,它包含了极有特性的细节,活跃着一种戏剧性的回声,它吐露出贝多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可以称之为“追忆的”“怀古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忠实的发挥了民歌的音调基础,在艺术手法及风格上也达到了异常的精炼,表达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以及对饥饿贫困的深切愤慨。

音乐,只有听才能真正了解他,一起感受吧!推荐版本,吉利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作者:张博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巴洛克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杭州弦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室内乐艺术中心及乐感教育中心音乐艺术总监,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