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才是心灵之窗,不仅仅是眼睛

 展言老师 2020-08-22

读懂孩子,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孩子相处,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孩子的快乐是自己体验的,而不是家长设定的。

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

读懂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不能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前教育中,国外的一位学者提出过"Banking Time"这个概念,希望教师有一段时间是专门留给自己和个别孩子的。这一段时间教师不要带着要求,而是让孩子自由行动,教师真正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方方面面,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培养师生间的积极情感。其实,在家里也是一样的,家长要腾出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欣赏孩子。家长的欣赏,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Banking Time"告诉我们,亲子之间要留出时间、存储情感、充分了解。

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他们在外打拼,提供给孩子喜欢的一切就是尽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给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就是他们奉献给孩子的“关爱”。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物质条件的满足并不能够让孩子向他们敞开心扉。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所谓的“父亲缺席”现象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仅以家长会参会成员的性别分布为例,从幼儿园至高中,绝大多数的家长会均是“妈妈的天下”。

在一次“对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的征稿中,不少小学生很伤感地写道:“爸爸,您不要整天忙着工作,这样太辛苦了,我希望爸爸多陪我玩玩。”有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坚决要求关掉电话,关掉网络,关掉电视,认为这样做,爸爸就会回来了。有时候,我们发现,一次偶然的停电反而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它会使家庭成员因无法“各忙各的"而聚在一起促膝谈心。因而,作为家长,要为孩子留出时间,听一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听一听他和朋友之间的鸡毛蒜皮小事,和孩子说一说自已的工作与心情,为孩子留出"Banking Time"是很重要的。

家长只有给孩子留出时间,听他的喜怒哀乐,才能读懂他,了解他的想法。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的儿子居然是一个水电修理工,而教授并没有像中国家长一样觉得“孩子不争气”,每次总是很自豪地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儿子,他说很高兴儿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儿子很快乐。其实,美国教授的这一举动背后,是他读懂孩子的体现,是一种对孩子意愿和人格的尊重。因为在他看来,除了营养和知识以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意愿和人格,只有读懂孩子,才可能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理解孩子,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说到了解孩子,就要求家长尝试着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真实意图。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就会预设孩子“又要干坏事了”,这些判断和随之而来的“纠错”行为,常常让孩子感到很委屈和受到打击,有时候甚至做出破罐子破摔的冲动之举。

以下四个情景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

情景一:某少年宫教室前,一位妈妈将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推来揉去,嘴里狠狠地吼着:“人家都在好好听老师讲课,你在干什么?全班只有你一个人在东张西望,我在门口都看见了!我算是白养你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要伸手拉妈妈的衣服,妈妈一次次地把孩子推开。情景二: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手里拿着刚发下来的考试卷,胆战心惊地走到爸爸面前请爸爸签字。爸爸一看考试卷上的分数,就大发雷霆:“你怎么就考这么点,我看你是猪脑子啊!考这么点分,还好意思让我签字!不签不签!”孩子害怕得号陶大哭。情景三:一名小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玩,不小心掉到小池塘里,挣扎着爬了上来,却很害怕自己湿漉漉地回家,被家长发现痛打一顿。犹豫半天,他选择了在学校浴室有热气出来的地方待着,先把衣服烘干再回去。天黑了,家长一路找来,发现了冻得发抖的孩子,责问他为何不回家,孩子颤巍巍地说,自己又闯祸了,怕家长打他。情景四:一个5岁的孩子刚刚从绘画兴趣班出来,家长就急切地迎了上去,不停地问:“怎么样?画得怎么样?老师表扬了吗?"当看到孩子并没有像老师那样用线描的技法去画大树,而是画了一个大冰率,顿时火冒三丈,对着孩子一顿呵斥,并要求孩子重画。

上述四个情景,都有一定的警示价值,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情景一,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迫于家长的要求才勉为其难地坐在教室里。加之知道妈妈在门外“监视”,下意识地频频张·望。妈妈怒其不争,就以“抛弃”要挟他,这种举动让孩子非常恐惧,害怕妈妈真的不要他了。如果这位妈妈能够耐心地听听孩子的说法,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情景二,家长以为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拒绝应该配合的工作,让孩子因为考不好而受到惩罚。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同情和帮助,了解他出错的真正原因,帮助其提高成绩。情景三,孩子之所以宁愿选择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也不选择回家换衣服,是因为他已经丧失获得家长理解的信心。情景四,如果故事中的妈妈能够耐心地问问孩子,让他说一说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也许妈妈就会发现孩子是多么富有创意。通过后来的询问,我得知,原来这个孩子只是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很渴望在热天回家的路上,有这么一棵冰棒树,下面架上梯子,只要他想吃,就可以爬上去想吃多少吃多少。最神奇的是,这棵冰棒树上的冰棒吃掉后还能长出来。多么神奇的想象!向老师学习线描技法和想到用画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之间,你会做何种选择?学会作画是当下的直接效果,而真正把握作画真谛的、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却是后者。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不愿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即使知道了孩子的想法也不能够理解他。当孩子犯错或出现不是家长预期的行为时,家长常常不由分说地将孩子训斥一顿。正如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好奇和探究而做出种种“荒唐事”被老师赶出校门一样。当你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动因时,擅自下结论可能会误解孩子。当你不理解孩子,并且用那些大吼大叫,很不理智地发泄愤怒,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惊恐万状,以至于很多要说的话都被"吓"了回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