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末三国讲座》孙吴篇-狮儿不可争锋

 昵称71237946 2020-08-22

转载请注明出处,请联系QQ704391126。否则视为侵权!

现在就正式开始今天的讲座:孙吴篇-狮儿不可争锋

大家都知道吴国真正的崛起是从孙策开始的,是孙策啃下了江东这一整块大骨头,奠定了吴国的江山!不愧是“狮儿不可与之争锋”!(哎?狮子好像不吃骨头啊!)

开一个小小的玩笑!但提到东吴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孙坚。因为在我看来,东吴霸业弱势于魏蜀在于,没有一个正统的名誉。因此东吴争取建立实际上最难,我觉得是由三家三父子以共同铸就的:孙坚成势,孙策立威,孙权驻基。

孙坚绝对堪称英雄,为人义气,做事果断。看孙坚的征战生涯绝对是战功赫赫,从战西凉到灭黄巾,从平区星到讨董卓,每一战都可以大书特书。甚至还有人觉得如果孙坚不死,汉末恐怕才是另外一番景象。

如果说刘备跟着打酱油征讨黄巾最后只当个县尉叫不公平,那孙坚戎马半生每战必先最后只做个长沙太守,甚至在黄巾之乱之前从军十余年光景不过一郡司马,到后来还让年纪轻轻的袁术骑在头上找谁说理去

有一个问题我曾经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在群雄割据各为其主的时候,孙坚要跟着并听从袁术那?

我认为作为出身士卒的孙坚来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而袁术作为后将军掌管南方军事,孙坚就成了他的下属,孙坚就像以前在军队里一样继续服从命令。在汉末还有许多跟他很像的比如徐荣。

我在很久以前说过,在中央政治发生巨变之后,不管是外戚、宦官、士大夫还是军阀,不乏一些清醒者适时做出改变。处于统治阶级的这四大集团都相继由原来的身份变为群雄,各自为政。而远离政治的人却还按着原来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活着历史洪流的惯性,让他就算再强大终归会被当时的社会淘汰,徐荣如此,孙坚也是。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时代的幸运……

说完了孙坚,我们来说孙策。孙策成长于乱世又与周瑜从小为友,他的思想再不向其父一般守旧,他自小就明白天下的形势。因此在父亲死后,他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孙策从一无所有起兵到占据江东,只用了短短的三年,简直是雷霆之势,用崛起来形容毫不为过。要知道曹操当年从陈留起兵到占据兖州打败刘岱也就是三年。足以见孙策之能也。孙策平定江东灭掉了刘繇、王朗、严白虎等军阀势力,固然是丰功伟绩了。然而“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打江山靠武力,定江山靠的是政治手段。笼络人的政治手段,要笼络些人那?

没错!就是士族!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流砥柱起决定性作用,而江东士族似乎都对孙吴政权不太感冒,原因那?

因为士族对孙策的地位并不认同,当时都是“英雄问出处的”。汉朝对对待人的态度都是因身份决定的,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人们自我介绍都是姓甚名谁,家住哪里。如果你是文人,就会问你师从何人,如果是当世大儒人们就会对你礼让三分,如果你还是某某士族甚至皇亲国戚那人们更会对你尊敬有加。因此刘备到哪里都被人尊敬是有道理嘀!毕竟卢植高徒加汉室宗亲是多么唬人的名号。

而汉代对出任的人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有学识是不行的。首先一点你要仪表端庄,仪表端庄主要指两点:第一,长得不能太丑;第二,身体不能有残疾,(所以像小白这样的点都占得人直接就PASS了0.0 问我为啥?自己想哇!)这就刷掉一大批有学之士。虽然到了汉末,人们对这两条的态度已经有所改观,但依然深入人心。

还有一点算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最重要的:出身优者优先。所以要想镇住这些士族,必须要在出身上镇住他们。曹操有天子,刘备自己就是汉室宗亲,而孙策却什么都没有,孙家虽然出身于江东,又自称孙武之后,但实际上不过是个豪族。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啊呸!……什么是豪族?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对照,何进在何皇后入宫之前就是南阳豪族,张飞在涿郡时也是豪族(话说怎么有点怪怪的0.0)。豪族说白了就是家里家底比较厚,在地方是有点人脉。相当于现在家里有几家店铺或家里有几个人是公务员这样的家庭。所以豪族不用说跟士族比,就是和糜家这样的大商族比都差的很多。

所以刚开始建立势力时,孙策手下除了自己的亲戚就是自己的江北旧部,江东本地没有什么人尊崇他。所以任会稽太守使为何替换了很多人,与其让你们在任上阳奉阴违还不如换上我自己的人增加统治力。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当然孙策也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这种情况到何时发生转变那?

就在不久后周瑜前来归顺孙策,史书记载周瑜到来孙策很重视,之后又对他大加封赏甚至超过了他的亲戚们。所谓万事皆有因,孙策不可能因为这个人是周瑜就封赏到这种程度,我觉得应该是周瑜对孙策说了什么,让孙策豁然开朗。(并不绝对哦,或许也可能是张昭献策。)

事实证明,周瑜的到来的确让事情发生了转变。要想让士族不反对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他们变成一类人,你们也就不会反对了。行动方式就是和亲!孙策周瑜和大乔小乔的这两对俊男美女,是很多三国迷喜欢并羡慕的,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将这此推到了另一个高度。但实际上那? 实际上在大乔嫁给孙策几个月后,孙策就去世了。在和亲以前他们甚至都没见过,他们到底感情如何确是无人知晓。但话说回来,又有谁在乎那?

事实证明这个措施效果显著,士族因为此对孙策政权的抵抗情绪确实削弱了不少,包括陆家陆绩在内的许多士族子弟成为孙策的幕僚。江东四大家族是虞、魏、顾、陆。而吴郡四大家族是顾、陆、朱、张。所以陆家在江东的地位真的是举足轻重。由此可见士族的态度转变了。毕竟现在孙策掌控着枪杆子。和亲就相当于主动向他们示好,若还与其作对确是没什么好果子吃。但同样的,无论何时总会有一些顽固分子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成功与否的问题了。

这里要穿插个关于孙策和陆家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孙策和陆家前任家主陆康。具体情况是:194年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打时任庐江太守的陆康,而巧合的时在陆康那里又记载陆康卒于194年。因此一些人推论陆康被孙策所杀,并且在此前陆康与孙策确实有一段恩怨,应证了这件事。而具体事件就是,陆康为豫章太守时当地闹匪患,陆康无可奈何向临郡的当时就任长沙太守的孙坚求助,孙坚二话不说立即点兵将匪患平定,这算是对陆康有恩了。而到了后来前去拜访陆康,而陆康压根不见,只派主簿随便就给孙策打发了。

因此有些人推测孙策就此怀恨在心但在我看来,这看似但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便是孙策拜访陆康的时间,如果是孙策在孙坚死后,孙策因无处投奔,找当时被父亲帮过的陆康,而被拒绝那自然能称得上仇恨,而构成杀人动机。但是实际上那,文中明确说出是孙策在舒县时,那时孙坚还没有死,孙策当时在四处结交名士,因此被陆康拒见虽然会心生不满,但不至于让孙策起杀心。而至于记载陆康卒于194年,这或许就是巧合了,原因很多:比如,本来那时陆康身体就不好又经历大战导致疾病加重,或者承受不了战败打击气急攻心,再或者在战斗中不小心受伤不治而死。总之无论如何,死因都不会和孙策有直接关系。

孙策人称“小霸王”,但说起来他与那位“西楚霸王”实在没什么相似之处。如果说他非要像一个前人的话,我确是想到另一个人。他就是光武帝的哥哥——刘縯。他们同样自小胸怀大志,又善于交友。同样富有远见、亲和力和领导力,敢打敢拼又治军严明。他们身上具备所有领导人物都具有的鲜明特点,他们的死又同样是因为锋芒太盛被小人暗算。

些人不服孙策的顽固分子们,暗地里开始策划对付孙策的办法。随着他们的仔细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这个词真的不想用在这……),孙策的一个毛病让他们发现了孙策总喜欢单独出去打猎。在史书中,孙策有很多这样的记载,也有好几次因此遇刺的事,虽然后来可能因为周瑜的劝谏有所收敛(有时候会带几个护卫),但这个毛病却总是不改。而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孙策……

孙策这一次真的倒下来,至于这件事的主谋是谁众说纷纭,就暂且不表了。至于死法,自然是重伤不治而死。至于另一种“孙策痊愈后,因为脸上留疤气死”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看。孙策重伤不治,但是为了安定动荡的局势,声称自己痊愈,便是合理的了。

至于到底如何,这个时候追究已经不重要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继承基业的人选了。之后的托孤其实并不像我们想的只是简单的“兄终弟及”而矣。事实上,孙权的接班是出人意料的,当时都以为孙策会把权力交给三弟孙翊,因为孙翊像孙策。然而孙策却交给了孙权,而原因就是他不像自己。

(孙翊真的很像孙策,甚至连后来的的死法也很相似,当然死因众说纷纭,这就是后话了!)

孙策定了两位托孤大臣,以张昭为主,周瑜为副。值得感叹的是,往往在死前,脑袋总会超乎平常的清醒,孙策在这时竟做出了和刘备如出一辙的举动,他对张昭说:若仲谋无法承担重任,请先生接过江东。

没错,原文“君可自取之” !引自《九州春秋》

我想孙策和刘备一样在担心,只是孙策这句话并没有刘备那么深的心思,不过该交代都交代了,接下来就看孙权得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确实使孙吴内部真正的稳定了下来。

但万事都不是完美的,孙权也是一样……

本期讲座到此结束,敬请期待下一讲《孙吴篇-生子如仲谋——今夜有你们真好,祝你们这一夜过得愉快,各位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