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白茶家族曝光,秋茶只有秋寿眉吗,还有没有白牡丹和白毫银针?

 一切都因为缘起 2020-08-2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漫长的三伏天,终于快要结束了。

燥热的暑气逐渐将息,画上了休止符。

早晨起来,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宁静悠扬,天高云阔的初秋,让人感觉到更加的惬意。

秋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黄帝内经》里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按旧历的算法,“秋三月”包括了农历的七、八、九月。

而在这时间跨度里,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

秋季的这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急劲,地气清明。

此时,保持心境的安宁,才能更好的舒缓身体。

快到傍晚的时候,泡了一盖碗的秋寿眉,喝着香气清郁的2018秋白露(寿眉)。

正喝着秋茶,想起不久前刚好有朋友在提:

秋白茶就是秋寿眉吗,还是也有白牡丹和白毫银针?

《2》

关于秋白茶,很多人会有常识误区,认为白茶的秋茶里只有寿眉。

但其实,关于秋白茶的理解,远不止这么简单。

不卖关子,先来说结论。

白茶的秋茶季里,最主角的选手莫过于秋寿眉。

但除此外,也有少量的秋牡丹生产。

而至于秋银针,则因生长时节的限制性,没有出场。

身边有朋友好奇过,“这看到你拍下来的(秋季)茶园子,明明茶树上也长得不少的芽头,为什么做不了白毫银针?”

其实,这和白毫银针的属性要求有关,不是随随便便的茶芽采下来后都能当做白毫银针。

论外在要求,适制白毫银针的芽头,要芽头粗壮、白毫丰茂、养分丰沛、活力满满。

但凡是芽头太瘦的,细长型的,芽身光滑白毫较少,一旁没有小叶壳护卫的情况,都不达标。

按上述的情况,再来看秋季茶树生发出来的芽头。

一眼看过去,熟悉白茶的朋友就能看出来这和春茶的芽头大不一样,远不够饱满和肥壮。

细说起来,这和茶树的生长规律也有关系。一年四季中,草木处于春生、秋收的状态。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茶树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候,沉寂了一个冬天后,茶树迎来了第一批生长大爆发。

这时,白毫银针作为茶树的“头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芽头胖嘟嘟的,白毫浓郁,茶氨酸等养分含量极高。

而等到秋季后,风轻云淡的秋茶季里,茶树的生长速度不急不缓。远看起来,茶树嫰梢上虽有不少的芽头,但论芽头的粗壮程度,达不到白毫银针的标准。

若硬是将这些芽头们采下,制成一款“秋银针”,那等到经过萎凋、烘干,芽头内脱去了大部分水分后,整体再次缩水,整个芽头就成了一根瘦麻杆。

和白毫银针感官品质里要求的“芽针肥壮”,相差甚远啊!

《3》

秋牡丹算是秋白茶里的稀罕品,产量很少。

我们知道,白牡丹和寿眉,它们是带芽带叶型的白茶。

采茶树嫰梢一芽一、二叶,就是白牡丹。

而按一芽三、四叶标准采下来,则是寿眉。

按采摘标准看,白牡丹和寿眉是以芽头和叶片的数量,叶片和茶梗的长短来作区分。

故而,不存在秋茶季只能采寿眉,做不了秋牡丹的说法。

只要在合适的节气里,特意请茶农们严格按白牡丹的采摘标准将茶叶采下来,薄摊薄晾,日光萎凋,自然能作出一批风采卓绝的秋牡丹。

只不过,和常见的秋寿眉相比,做好一批合标准的秋牡丹并不易。

首先,采茶的这一关有不少门槛。

秋牡丹的采摘标准很严格,秋茶季采茶时,大多数人以采寿眉为主。当采茶工们已经习惯了采寿眉等级的茶后,通常一采就是三四叶,要转变过来采一叶二叶,会受惯性影响增加难度。

每到采茶时,得反复多次的给采茶工人们强调,在沟通时间和成本上花费众多后,才能够有扭转的效果。

其次,采摘秋牡丹的损耗率很大,很多时候茶农们采下来的茶,仍是以寿眉的等级来的。采下来的茶青叶片虽然少了,但茶梗还是采得太长,不符合标准。

要靠后期晒干后烘干前,在挑拣环节多请一些工人,将较长一截的茶梗给截掉拗断,或是将长着长梗的茶挑出来,才能留下合标准的精茶。

再则,结合前面这两点看,各位茶友们能看出,做一批秋牡丹费时费力又费成本。因而在现实过程中,每年都需要特意定制才有秋牡丹的出场。

毕竟,花同样的采茶时间,采秋寿眉的效率更高更快,并且单以茶青而言,秋牡丹的份量不如梗长叶阔的秋寿眉来得压秤,采茶成本算起来不够划算,利润薄。

最后,秋牡丹的制茶技术要求更高。秋茶季的整体气温较春季高,并且日照略强。这样的天气特点,无形当中会给制茶增加难题,一不留神就会将叶片晒焦晒褐,达不到秋牡丹叶片绿里带着砖红,微夹着土黄的标准样子和品相。

基于种种的现实成本考虑,茶农们在秋季采茶制茶时,自然是以寿眉优先了。

而秋牡丹的产量少,质量上乘的秋牡丹,少之又少。

若是遇上了,且行且珍惜。

《4》

秋寿眉在秋白茶里算是个大家族,人丁兴旺。

除了市面上较常见的秋茶姐妹花,立秋寿眉,白露寿眉,寒露寿眉外,还有不少珍品。

立秋寿眉,花香明媚,汤水淳和。因生长时节时,光照和热量充沛的影响,茶青鲜叶内部积累下许多的芳香物质。喝一泡2018年的立秋寿眉,第一冲揭盖就能闻到干爽明媚的花香,后几冲陆续又变成了香气更熟,明丽清爽的花香,如同秋日山野里,凉风徐徐,漫山遍野的花香和草木清香,混成了一味动人的秋香。

遗憾的是自2019年的秋茶季开始,为了保白露、秋分、寒露等秋茶的品质,太姥山上的立秋寿眉已经停采了。这样一款茶香明媚的秋茶,就此成为了绝版。

白露寿眉,是秋白茶里的明星爆款。常言道,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前后,白天温度不减,而夜里却明显的降温。昼夜温差变大后,反而更能促进茶树的内含物质积累,茶香沉郁,汤感较醇。汤水柔软、绵柔、清甜、淳和、与众不同,受到一众老茶客的喜爱。

寒露寿眉,产量不高。因为到了寒露后,山上的气温已经明显的降了下来。茶树新梢芽叶的生长速度放缓,能够不惧深秋寒意,恣意冒发出来的新芽新叶内养分含量充足。像农谚里提及的,被雪压过的萝卜更甜,而这晚秋时节能产出来的秋茶,茶香清郁,汤水清冽,清甜爽口,自带一股深秋的气韵!

白茶的秋茶里,除了这三位姐妹花外,还有秋分寿眉、霜降寿眉等。

秋分寿眉,顾名思义,采于秋分节前后。

按秋天的节气分,秋分紧跟在白露之后。仲秋白露昼夜温差大,太姥山上的茶树叶片,逐渐长得更加厚实,内部充满了满满的胶质,为实现一杯汤水稠滑的茶汤,奠定下良好基础。

等到秋分后,则到了更深的秋天,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间的夜里,茶农家里甚至要盖上厚被子入睡了。而茶树们没有棉被取暖,只能在白天里更加卖力的吸收阳光里的热量,依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让新梢的芽叶变得更强壮,内含物质更丰富,以此御寒。制作出来的秋分寿眉,甜美可人,拥有更加清晰的薄荷感,粽叶香,清凉感,鲜爽柔润,淳滑度极佳!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变得更冷,能采到的茶极少。

在绝大多数的年份里,因气候的影响,是采不到霜降寿眉的。

这么多年下来也就只有2017那一年,因为多了农历闰六月的缘故,天气多热了一个月,秋茶季相应顺延下去,才有了这多年难得一见的霜降寿眉。

有幸喝过它的老茶友,想必对它的淳滑绵柔汤感,沁凉薄荷感,浓郁的粽叶香,念念难忘。

这样的极品茶,可遇而不可求啊!

《5》

南方的秋,是寂寥的。

清风雅静的太姥山间,风轻云淡,光照温和。

天气通透与凉爽的秋日,极适宜茶树的生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天的意境,幽静如山,空明如水。

秋茶的香气与滋味,继承了秋的澹泊与辽阔,韵味悠远。

白茶的秋茶季里,是秋寿眉的主产。

秋季不采银针,连秋牡丹的产量也极少。

但却有丰富的秋寿眉家族成员,风采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

秋白茶的美,自在不言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20),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