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番茄是蔬菜水果兼用的茄科作物,人们称其为西红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后来驯化成栽培种。番茄引入我国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它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等特点,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种植。

番茄种植过程中,病害一直是限制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眼下,我国南方步入秋天,北方也进入初冬,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无论是南方露地秋番茄还是北方棚室栽培冬番茄,番茄“斑枯病”随之进入高发期,对番茄生产构成威胁。

一、什么是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常使植株的叶片表面出现斑点而被称为斑点病,这些斑点后期表现为中间呈灰白色,如同绿色叶片上的白色小星星,所以也有农民称其为白星病,若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灰白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粒状小点(即分生孢子器),如同鱼的眼睛,故又称为鱼目斑病。番茄斑枯病在世界各地无论是番茄露地栽培或是保护地生产均有发生,是引起番茄产量降低的主要叶斑病害,一般能降低产量20%~30%,发病严重时降低产量 50%,大规模发病时甚至会导致番茄绝产。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果实病害症状

二、番茄斑枯病的病原介绍

1、番茄斑枯病病原菌:番茄斑枯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壳针孢,学名为septorialycopersici。科学家将这种病菌归类为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当我们将病斑上滴上水,5 分钟后用刀片将小黑点刮下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就会见到一些针状的孢子。这些病菌的菌丝分隔,初期是无色的,后期变成黑褐色,分生孢子器呈扁球形或球形,散生,初期着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顶端开一小孔,散出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为害。

2、病原菌发育条件:番茄斑枯病的病原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1~26℃。21℃以下或27℃以上发育不良,在52℃的温度下10秒死亡。秋冬时节若气温在22~26℃,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病菌则会大量繁殖,造成植株发病,若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8%时,则可引起大量染病为害。由于此病有极强的侵染力和致病力,一旦发病,很难根除。往往在发病半月左右,就能遍布整个大棚或温室。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即使染病发病率也低、受害轻。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斑枯病病原菌墨线图

3、不良环境和栽培易引起病害发生:露地种植番茄时在低洼潮湿的地块、重茬连作地块、种植密度过度地块,或者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通风不良等均有利于番茄斑枯病的发生。保护地内浇水不科学,棚室内湿度过大并且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病则重。晴天光照充足,短期增温至30~36℃,病害可受到抑制。

4、病原菌传播侵染途径:番茄斑枯病的病菌主要是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上年的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或在温室的番茄病叶上存活,会发生继续扩展为害。种子所带的病原菌,是通过种子侵入幼苗,然后再靠雨水传播,由叶片的气孔侵入,引起再侵染。一般叶的背面最易感染此病,这主要是叶片背面气孔多,病菌由气孔侵入植物体内引起的。病菌侵入叶片后一般有10~15天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是因温度的高低所决定的,当温度适宜又遇到较高的湿度则会大发生。

三、番茄斑枯病长啥样?

番茄斑枯病在番茄各个生长期都可受害。主要危害的是番茄叶片,其次为茎、花萼、叶柄和果实。它能引起80%的叶片脱落,植株的光合作用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果实质量和产量。

1、发病规律:一般最下层靠近地面的老叶受病菌侵染后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层叶片发展蔓延。

2、斑枯病症状:

(1)叶片患病症状:最初在叶子的背面发生水浸状小斑,但很快在叶子的正反两面都出现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深褐色中间呈灰白色的凹陷小斑点,以后在灰白色部分长出小黑点,这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最初叶片上的斑点很难发现,因为感病初期叶片上的坏死斑点很小,一般是1~2mm水浸状斑点,甚至更小,通常在老叶上出现常被误认为叶片老化,以后叶斑汇合成大的斑枯,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仅剩下顶端少量的健壮叶片。由于中下部叶片大量早期脱落,致使果实暴露在日光下,极易造成果实日灼病,以至减产或绝产。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叶片斑枯病症状

(2)茎和叶柄患病症状: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一般呈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略有凹陷,病斑上面散生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叶柄上的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有时病组织脱落造成穿孔,输导功能受阻。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茎斑枯病症状

(3)果实患病症状:果实上病斑呈圆形褐色,影响果实质量和商品性。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果实斑枯病症状

3、斑枯病与灰斑病区别:斑枯病与灰斑病田间识别时极易混淆,不认真识别常被误诊而耽误了治疗。斑枯病的病斑在叶片上表现的最典型特征是,周围颜色深,呈褐色,中间颜色淡,形成灰黄或灰白色圆圈(病斑形状像鱼眼)。虽然斑枯病和灰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均着生小黑点,但是不同之处是灰斑病病斑的小黑点呈轮纹状,而斑枯病病斑的小黑点呈散生状。另外,灰斑病在茎部的病斑多位于中上部的枝杈处,而斑枯病则整个茎部都可形成褐色椭圆形斑点。灰叶斑病与斑枯病的典型区别则在于:灰叶斑病只为害叶片不为害果实,极少为害茎,而斑枯病则三个部位都为害。

番茄斑枯病危害大,低温、高湿易发生,农艺与药剂防治应相结合

番茄灰叶病症状

四、番茄斑枯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番茄斑枯病的初侵染源一般为带有病株残体的土壤和肥料、带菌的种子、带菌的多年生杂草,以及茄属等作物。病菌在这些媒介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传播病菌的主要介体为昆虫、风雨、灌溉水和不当农事操作等。研究表明,老病区上一茬的病残体如果处理不彻底,下茬种植番茄时病情加重发生。

病菌的分生孢子是借助于风雨近距离的扩大侵染。分生孢子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孢子开始萌发并从气孔侵入叶肉内,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繁殖,吸取养分,使叶肉组织遭到破坏或死亡,并延着这些组织蔓延扩大。菌丝成熟后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进而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 从分生孢子飞散到新的分生孢子形成只需半个月左右。由于分生孢子器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所以雨水对于病菌传播作用很大。

一般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田间开始发病。当温度25℃、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病菌在4小时内就可侵入寄主,潜育期缩短为8~10天。

五、番茄斑枯病的科学防治技术

1、农艺防治

(1)合理轮作。种植过番茄地块一般都带有病原菌,因此通过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数量,防止病害大发生。建议苗床用新土或两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阳畦或地块育苗,定植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 年轮作。

(2)播前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 种子播种前用52 ℃温水浸种30分钟,再浸到冷水中3~4小时,然后捞出催芽待播种。

(3)培育无病壮苗。选用无病床土,并将苗床喷施1∶1∶2000倍的波尔多液,或5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有效杀灭病菌。

(4)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时,植株的根部不容易积水,通气性也很好,雨水不易反溅到叶片上,减少发病的机会。而平畦栽培时土壤容易积水,降雨或浇灌时叶片容易着水,给病原菌繁殖浸染创造机会,发病较重。

(5)加强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实现健株抗病目标。种植密度要适宜,避免过密遮荫,给病菌侵染创造机会。应及时去掉底部老叶,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减少底部老叶染病。棚室种植时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的湿度。要及时清洁田园,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采收拉秧后彻底清除病秧、病残体和杂草,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防止病原体在这些介体上存活,侵染下茬番茄植株。

2、药物防治

(1)棚室烟熏预防。棚室栽培时,如果是番茄连作或上茬为其他茄科作物,一般应在发病前,用30%或45%百菌清烟剂时行预防,每亩每次250克药剂,分放4~5个点于傍晚用火点燃,密闭烟熏,隔7天熏1次,连熏4~5次。

(2)喷洒药液防治。发病初期,可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500~10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总结:番茄斑枯病的防治应以农艺防治为主,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注意水分的合理调控,适时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病害初期即要及时防治,避免发病后期防治效果不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