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农艺天地6971 2020-08-22

西瓜是人们喜爱的消暑解渴水果,因其汁多味甘,质细性凉,食之爽口,又被称为水瓜、寒瓜。西瓜最初产于非洲,后普及世界各地,属于葫芦科作物,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而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之首。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单一种植粮棉油的结构逐渐被打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年上升,为农村脱贫致富创出了一片天地。种植西瓜也成为各地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并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保护地种植大面积的推广,品种培育的更新,种植方式的不断改变,我国一年四季都有西瓜种植,从而保证了市场供需平衡。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无论西瓜品种怎样更新、种植方式如何改变,西瓜种植都要经历育苗、田间管理和采收这几个阶段。而伴随着种植育苗期的开展,一些病害也"闻鸡起舞"相伴而生,其中西瓜育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和今天我要讲的立枯病,如果不了解其发病规律,掌握田间发病症状,即使开展防治也会耽误治疗效果,甚至造成大面积死棵,导致育苗计划流产,定植用苗短缺。

西瓜立枯病是苗期重要病害之一,育苗期间相较猝倒病发生较晚,由于发病初期只是白天叶片萎蔫,晚上恢复,如果不留心观察,以为是干旱造成的,耽误治疗,则会导致病株干枯死棵,定植用苗得有到保障,西瓜种植"前功尽弃"。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那么,西瓜立枯病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田间如何精准识别,如何做到综合防治呢?

一、西瓜立枯病发病症状

西瓜立枯病多发生育苗中、后期,成株时期也有少量发生。育苗期一般以温度较高、湿度大的苗床发病较重,与猝倒病发病症状相似,并且常常二者相伴发生,田间需要细心观察与精准识别。主要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1、烂种。西瓜播种后种子未出土前感染病菌,则会导致烂种、烂芽而不出苗。

2、发病初期。立枯病首先在幼苗的茎基部产生椭圆形的暗褐色病斑,然后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病部褐变凹陷,导致幼苗大多数站立枯死。阴雨天气,苗床湿度较大时,容易引起幼苗徒长,病害加重。而猝倒病发病初期则先是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病部变成黄褐色,缢缩成线状,幼苗倒伏而亡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西瓜猝倒病(左)和立枯病(右)症状

3、发病后表现。立枯病发病速度比较缓慢,通常患病的幼苗白天表现为叶片萎蔫,晚上恢复,反复几次后病株才会死亡。由于发病较晚,茎部已开始木质化,病株死亡后仍可直立不倒,因此叫做立枯病。成株发病时,病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而猝倒病苗期发病较早,发展速度很快,病苗常常在茎叶尚未退色或病苗与正常幼苗外观无异时即倒伏死亡。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西瓜立枯病田间症状

4、病苗及周围土壤表现。感染立枯病幼苗在湿度较大时可见蛛丝网状淡褐色霉层,而猝倒病在湿度较大时病苗上面及周围土壤中可见一层白色菌丝体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西瓜猝倒病症状 土壤湿度大时可见菌丝

二、西瓜立枯病病原菌及习性

1、病原菌。引起西瓜立枯病的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显微镜下观察,该病菌的菌丝有隔膜,最初菌丝是无色的,老熟时呈现浅褐色至黄褐色,在分枝处成直角,而基部则稍有缢缩状。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菌核。菌核呈暗褐色,没有固定形状,质地疏松,表面粗糙。该病菌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通常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常见,只是在酷暑高温条件下才会产生。其担子为单胞无色,呈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端生有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为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为6~9μm×5~7μm。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立枯丝核菌的菌丝体

2、习性。立枯丝核菌是寄生性很强的真菌,除为害西瓜外,还能为害其它瓜类、茄科蔬菜、草莓等160余种作物,为害的部位主要是植株的茎基部和叶片。

三、西瓜立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

1、传播途径。立枯丝核菌是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携带病菌。病菌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或寄主病残体上存活2~3年,成为第二年病菌侵染植株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播种后病菌萌发直接侵染造成烂种、烂芽。病菌主要是通过雨水、流水、农事操作和带病农肥等进行传播,病菌可以从幼苗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寄主,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导致发病。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西瓜立枯病育苗后期症状

2、发病条件。我们知道西瓜猝倒病是在早春低温潮湿环境中易发生,而立枯病则不同,病菌的发育适温为17~28℃,13℃以下和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苗床温度较高,幼苗徒长时发病重。直播田如果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连作、施用未完全腐熟农肥的地块病害发生重;棚室育苗时,苗床土壤温度高湿度大、重茬育苗地等易导致立枯病发生;育苗期间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幼苗生长势变弱,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出现苗欺苗现象,导致植株抗病能力减弱,容易诱发西瓜立枯病发生。

四、西瓜立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西瓜立枯病在生产上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适期播种。轮作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基数,减轻病害发生。种植西瓜的地块最好3年以上轮作,但注意不能与有相同病菌的瓜类、茄科、葫芦科、草莓等作物轮作。通常应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田间排水良好的地种植或作育苗床。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适期开展播种,一般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开始播种为宜,避免低温高湿环境下猝倒病发生,同时也避免育苗后期高温高湿条件下立枯病出现。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2、种子处理,消毒灭菌。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抗病品种;为防止种子带菌发病,播种前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冷却后浸种6小时再催芽播种;或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或50%多菌灵浸泡20~30 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温水浸种催芽;还可用药量为干种子重的0.2%~0.3%的拌种双、敌克松、苗病净、利克菌等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后播种。

3、苗床消毒,药土盖种。用于育苗的苗床土应选择无病菌的大田土、林带腐植土、塘土、稻田土等,不可用旧床土育苗,也不可选用瓜地、蔬菜田的土壤作床土。苗床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6g/㎡+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8g/㎡对水稀释至1000倍液喷洒消毒,浅耙后播种。配制苗床基质时有机肥要充分高温发酵腐熟,减少菌源。播种时用药土覆盖1厘米厚,防治病菌侵染。药土配制方法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kg加细土100kg,或用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300g加细土100kg混拌均匀即可。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4、合理密植,强化管理。西瓜育苗棚室应采光好,有利于叶片光合作用;通风设置合理,便于通风降湿,调节温湿度;种植密度不宜过大,防止出现苗欺苗造成弱苗多的现象;出苗后应控制浇水量,防止湿度过大诱发病害,保持土壤含水量45%左右,以瓜苗叶片不萎蔫为度。苗床温度白天控制在25℃左右,夜间不低于16℃。出苗后若苗弱时可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提高幼苗抗逆性。育苗后期应加强通风炼苗,避免苗床高温多湿环境出现,减轻病害发生。

5、选择药剂,合理施用

(1)苗床发病。发病初期可叶面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9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发病中心病株土壤周围可撒施用70%敌克松原粉制成的1%药土。若苗床用70%五氯硝基苯喷雾防治时,喷后应用清水冲洗幼苗,以防发生药害。

西瓜立枯病易使幼苗干枯死棵,了解发病规律,5项措施有效防治

(2)大田发病。用70%敌克松原粉1000~1500倍液,灌注病苗根部土壤, 消灭发病中心。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5%百菌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 次。

(3)立枯病与猝倒病合发。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 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结合喷施叶面肥,减少田间用药液数量,减轻苗床内湿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