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失调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乡民锋哥 2020-08-22

前言:

在进行淡水鱼类养殖生产的过程中,对鱼类的营养调控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及品质。同时,对于减少鱼类病害的发生及节约养殖成本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民锋哥就借本文根据自已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所掌握的一些经验,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关于淡水鱼类营养调控技术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希望能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朋友们带来一些的帮助。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一、鱼类的生态习性

(一)、食性

不同种类的鱼,摄食器官和消化系统的结构也是不同的,其食性当然也不同。但是,不同鱼类在鱼苗阶段的食性却基本相似。鱼类的食性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长春鳊、团头鲂;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罗非鱼;滤食性鱼类,如鲢和鳙;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鳜和虹鳟等。当然,这些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草鱼虽然属于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但是在饥饿的条件下也会吞食小鱼;虹鳟属于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但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也能很好地适应人工配合饵料。

(二)、生活习性与食性的关系

鱼类的栖息习性与其摄食天然饵料在水层中分布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草鱼喜食水草,通常会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中、下层鱼类;而青鱼则喜食底栖动物,则常在水体的底层活动。

(三)、洄游

鱼类在一定的周期内,由一定的途径进行有规律的集群游动,这种现象称洄游。洄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鱼类要寻找适宜的场所进行繁殖、发育、生长、觅食和越冬。洄游包括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降海洄游、溯河洄游,淡水鱼类的洄游现象通常比较明显。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二、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鱼类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支持。不同种类的鱼或同类鱼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都是千差万别的。

1、蛋白质

蛋白质是鱼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鱼类生长的物质基础。它是鱼类饲料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评价鱼饲料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是随着鱼的种类、年龄、个体大小、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温度、盐度、水中含氧量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和养殖方式等不同的因素而变化。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会高一些,如鳗鲡,蛋白质最适含量为50%~55%;杂食性鱼类次之,如鲤为40%左右;草食性鱼类的要求较低,如罗非鱼为25%左右即可。幼鱼因代谢旺盛,增重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则高。高密度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等方式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也相对高一些。

2、糖类

糖类是鱼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经消化分解为单糖,被鱼体吸收利用。多余的部分,可转变为脂肪积累起来,当食物不足或停止摄食时,鱼可分解鱼体脂肪维持生命。因此,适当多喂一些糖类含量高的饲料,可提高鱼体的含脂量和鱼种越冬能力。但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一方面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另一方面又会使鱼患“高糖肝”疾病。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率很低;草食性鱼类体内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能有效地消化淀粉和粗纤维。温水性鱼类饲料中糖类的适宜含量为30%;冷水性鱼类为21%左右。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3、脂肪

饲料中的脂肪是能量来源之一。鱼类体内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脂肪,以维持健康生长,尤其在越冬前,体内积累大量的脂肪,可供越冬期间消耗。

4、维生素

维生素是鱼类营养代谢所必需的一些微量有机物质。维生素种类繁多,生理功能各异,但都是维持鱼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所不可少的。鱼类饲料中适当加入维生素,还可增加鱼类的抗病力,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长期缺乏维生素时,就会造成代谢失调,生长受影响,并产生各类维生素缺乏症,以致死亡。

5、矿物元素

矿物质是构成鱼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平衡不可缺少的物质。鱼体需要量最多的是钙和磷,因其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当体内缺少钙、磷时,鱼的食欲就会减退,生长缓慢。鱼类饲料内除含有钙、磷外,钾、钠、铜、铁、锰、碘等也是鱼类所需要的,虽然需要量很少,但都是鱼体代谢不可缺少的成分。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三、鱼饵料的种类

(一)、天然料

1、浮游植物 鱼池中常见的浮游植物有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蓝藻等。鱼类经常食用又易消化的是硅藻、隐藻、金藻和黄藻。浮游植物是白鲢、花鲢及杂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也是浮游动物的饵料。

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幼鱼阶段和一些滤食性鱼类成鱼阶段的主要饵料。常见的有原生动物(肉足类、纤毛类)、枝角类(水蚤,俗称红虫)、桡足类和轮虫等。

3、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生活于池塘底部一类小型动物。如水蚯蚓、水生昆虫的幼体、软体动物中的幼小螺类、蚌类等,都是青鱼、鲤、鲫等鱼类的主要饵料。

4、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种类很多,如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菹草、浮萍、水浮莲等,是草鱼、鳙等鱼类的主要饵料。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二)、人工饵料

人工饵料包括各种商品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前者按主要营养成分划分为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及矿物质饲料,后者为营养全价的各种配合饲料。

1、植物性饲料

(1)、谷实和豆类 常用的有麦类、玉米、黄豆等。黄豆蛋白质含量在38%以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较多,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饲料。

(2)、糠麸类 除有一定的粗蛋白质、脂肪和较多的糖类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常作为配合饲料的重要成分。

(3)、青饲料 包括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是草鱼、鳊的主要饲料,有的也可作为鲤、鲫、罗非鱼等的饲料。水生植物如天然饵料部分所述。陆生植物有稗草、狗尾草、狼尾草、苏丹草、苦荬菜、野莴苣、蒲公英以及各种蔬菜叶、瓜蔓等。青饲料是草食性鱼类很喜欢吃的饲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纤维素,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因此,青饲料除了作为草鱼、鲂、鳊等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主要饲料外,还可作为其他大多数养殖鱼类的辅助饲料。

(4)、粪便类 人、畜和禽的粪便,除可作为肥料之外,还可以被鲤、鲫、罗非鱼等直接摄食。

2、动物性饲料

动物性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必需的氨基酸也比较完善,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常用的有鱼粉、蚕粉、血粉、各种螺、蚬及蚯蚓、蝇蛆等。

需注意的是,使用动物性饲料时一定要注意饲料的鲜度。不新鲜的饲料,维生素和氨基酸被破坏,营养价值低;腐败变质的饲料,由于蛋白质的分解和脂肪的氧化,产生有毒的物质,鱼吃后容易发生鱼病。因此,要注意动物性饲料的卫生和保鲜。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3、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是指将多种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起来而制成的一种人工饲料。目前,养殖户们常用到的配合饲料通常有以下5种:

(1)、粉状饲料 粉状饲料是将原料粉碎再充分混合而成,直接投入水中,入水后呈胶质悬浮状态,不会立即下沉水底造成利用率低,这样就容易被鱼摄食。粉状饲料适用于饲养鱼苗、小鱼种以及摄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如青鱼、草鱼、鳙、鲤、鲫等鱼类的鱼苗、小鱼种以及鲢、鳙成鱼等。能够摄食颗粒饲料的鱼,通常都不建议使用粉状饲料。

(2)、面团状饲料和饼状饲料 面团状饲料和饼状饲料就是将原料粉碎、搅拌、喷油、加水,再加入黏合剂而调制而成的配合饲料。这种饲料富有弹性,黏结性能良好,能保持原料固有的营养成分。如鳗细、虾类和一龄鱼种均适宜使用这种饲料。

(3)、硬颗粒饲料 原料经粉碎机粉碎,再经搅拌机混合,送入颗粒机制成硬颗粒饲料。如罗非鱼、鲶及鲤科鱼类都适用这种料。

(4)、软颗粒饲料 与硬颗粒饲料类似,但由软颗粒机器生产。比如草鱼、鲤和鳊等都很喜欢摄食这种软颗粒饲料。

(5)、膨化饲料(泡沫饲料) 浮性很好,能在水面漂浮24小时而不溶散,是一种高淀粉饲料,所以要满足所有鱼类的需要是不现实的。膨化饲料多用于饲养观赏鱼类。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三)、鱼饲料的贮存

鱼饲料的贮存对于保持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贮存得不好,就可能破坏和损失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鱼油、血粉很容易氧化而降低其活性,维生素C在常温条件下也最容易损失。在高温条件下,饲料易滋生霉菌并变质,有些霉菌还会产生对鱼类有毒的物质。为了防止霉菌的生长,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加入0.25%的丙酸或0.3%的丙酸钠。通常在常温的条件下,饲料的保质期为90天。

饲料应该贮存在干燥的环境中,要尽量减少与光和氧气的接触,最好密封保存,或贮存在无毒塑料袋或塑料桶内。若贮存时间较长时,其含水量不得超过13%。为了防止饲料氧化,可以加一些维生素E和抗氧化剂BHT等。

四、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学肥料,简称为化肥;因施用后一般肥效快,故又称为速效肥料。按肥料所含的不同成分,无机肥料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钙肥等。无机肥料的特点是:成分比较单纯、易确定,大多数是一种肥料仅含一种成分;施于水中见效很快,对池塘的污染较小,而且池塘的自净能力强,能很快自我调节;用量较小,操作方便。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五、养殖池塘有害藻类的防除方法

当因子发生特殊变化时的池塘水体环境,大量有害藻类往往就会产生并成为优势种群,有益藻类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水质恶化影响到鱼类生长,导致水体的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对养殖水产品的安全造成危害。现就收集了几种常见有害藻类的防除方法分享如下:

1、青泥苔

青泥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随着春季水温上升,青泥苔在池塘的浅水处便开始萌发。早期像毛发一样附着在池底或者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呈黄绿色漂浮于水面。

(1)、发生条件 在水位浅、水质较瘦的池塘中最易生长,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

(2)、危害 当池塘大量繁殖青泥苔时,水体中的养分因被消耗而使水质变得更清瘦,严重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当青泥苔出现在培育苗种的池塘时,苗种易被缠绕而死,降低成活率。

(3)、防除措施

①.清除池塘中青泥苔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交换池水,改变水体pH值和营养水平。为更好地抑制青泥苔的生长,可增施基肥培肥水质。

②.空置的池塘可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粉均匀泼撤在青泥苔上,目的就是让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对已经放养的池塘,可考虑选用0.7~1.0g/m³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杀灭。杀灭后应及时抬高水位、追施有机或无机肥,提高水体的肥度至20~30cm,以减少阳光直射入池塘的底部量。

③.每亩用25~30g扑草净拌湿土均匀撤于青泥苔上进行杀灭或使用青苔浄、蓝藻杀星等杀藻剂进行处理。一次使用面积不得超过池塘的1/3;清除青泥苔后应注意防止其腐败物质恶化水质,应及时进行水体增氧。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2、水网藻

水网藻发生的条件多在水质较肥的浅水鱼塘中。池塘中的水网藻较多时,生长旺盛的丝状藻体集结于网带,误入网中的鱼苗常会因呼吸困难或无法摄食而死亡。同时,池塘水中的养分因大量繁殖水网藻而被消耗了,直接影响到鱼类生长。防除方法可参照青泥苔的防除方法。

3、蓝藻

蓝藻类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生长,当形成强势的群体时,池塘表层会漂浮着一层油绿色的薄膜(俗称“水华”)。严重时薄膜越叠越厚,可以布满整个水体,被阳光照射后水面呈现出黄绿色(俗称“湖靛”),并伴有腥臭味,严重的还飘逸出硫黄的味道。

(1)、发生的条件 当水温在20℃以上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较高的pH、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时,微囊藻繁殖最快。因此,如果管理不好的水体在盛夏至初秋季节多会发生“水华”、“湖靛”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危害 当微囊藻生长过于旺盛时,其常因水体中的溶氧不够生长需要而死亡。藻体被细菌分解时,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氧,同时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会毒死鱼类。

(3)、防除措施

①.加强水质调控,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可通过经常性地加大注排水次数、起到增加底层水体溶氧量、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来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加速氮循环,增加水体中有效氮的含量,促进其他有益藻类的繁殖,可有效起到抑制微囊藻“水华”的发生。

②.当池塘已经发生微囊藻“水华”后,可考虑选用0.7mg/L的硫酸铜泼洒或其他灭藻剂进行及早杀灭。杀灭处理后,应及时通过重新换水、施肥等措施,以培肥池塘水质。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4.甲藻

多甲藻和裸甲藻在池塘中都可对鱼类产生危害。多甲藻为黄褐色,在阳光照射下已经有大量繁殖的水体时呈红棕色,也俗称为“红水”或“铁锈水”。裸甲藻为蓝绿色,群集且喜光。若池水繁殖有大量的裸甲藻后,水体往往会呈蓝绿色,有时还会出现绿色带状或云块状的“水华”,也称为“扫骨水”或“乌云水”。

(1)、发生的条件 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碱性的池塘水体中多甲藻和裸甲藻最喜欢生长。其大量繁殖现象在每年的5~10月份容易发生。

(2)、危害 甲藻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在极度繁殖后,如遇天气、水温、pH等变化时,易大量死亡,导致水质突变,成为“臭清水”,俗称为“转水”。“泛池”也正是因为养殖水产品的水体急剧缺氧和甲藻产生毒素,而导致大批死亡。

(3)、防除措施:①.环境的变化对甲藻类的繁殖非常敏感,当水体中大量出现甲藻类时,可采取加注新水或换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繁殖。②.可选用0.7g/m³硫酸铜对全池进行泼洒杀灭,待2~3天后再换水1/2左右。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六、如何降低鱼饵料对养殖水质的污染

要解决好饵料污染的问题,首先要从营养学的角度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绿色的生态养殖的目标。

1、对饲料成分的比例进行合理控制

现阶段某些厂家在配置水产配合料时,水产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往往只是被片面考虑到的目标,而对能量的需求量却被忽视了,导致高磷和高氯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地添加了过量的鱼粉。在配方设计的时候,饲料的能量含量可以适当提高,并可适当减少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减轻由高蛋白质水平导致的氨氮污染程度。

2、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水产动物排泄的大量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饲料中某些未被消化利用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采用科学的蛋白质配合模式,平衡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状况,可有效提高蛋白质的综合利用价值,有效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氢的排泄量,既可节省大量的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又可减轻氮对环境的污染。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3、合理使用添加剂

合理使用部分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饲料的品质和适口度,促进水产动物对饲料的完全摄食量,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减轻饲料对养殖环境的污染程度。

(1)、肽制剂 为了降低饲料的成本,水产饲料在配制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植物性原料。肽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可以改善添加肽制剂后饲料的适口性,而且还可以全面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及吸收,提高饲料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减少水产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氯、磷等营养物质的排出量,达到减少因饲料中未消化物质对水环境的污染。

(2)、高效矿物质 矿物质是水产动物生命活动和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类营养物质。虽然水产动物可以从水环境中吸收一部分矿物质,但仍不能满足生长需要,因此必须在铜料中补充一定量的矿物质,目前我国铜料矿物质添加剂的使用还停留在无机盐阶段,而以无机盐形式添加的矿物质在动物体内利用率极低,容易导致添加量的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机盐形式的高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减少其在料中的添加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改善加工工艺

经加工工艺处理后的饲料可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水产饲料在生产时,应考虑到各水产品种的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发育阶段及不同的生理功能等,采用相应的生产工艺来配制适合各水产品种摄食和消化的优质饲料。低污染水产饲料的应用将成为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七、如何正确把握投隈饵料的数量

水产养殖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饲料投喂。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水产饲料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饲料投喂技术相应成为水产养殖的一大关键因素,日益受到养殖者的重视。但往往在养殖过程中,某些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掌握投喂饲料的数量,不懂得识别鱼类的饥饱,不讲究投喂的方法,导致水产品单产低、病害多、经济效益差的养殖现状。

1、根据季节更替变化,及时调整投喂标准

春季水体的温度较低,鱼苗还小,摄食量也小,在气温升高的晴天,可适当投放少量的精饲料。当水温升至16℃以上时,每天的投饲量应相应增加,以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为宜。初夏的水温升至20℃左右时,投喂量调整为占鱼类总体重的1%~2%。但初夏是水产养殖的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新鲜、适口及投喂均匀。当盛夏的水温上升至30℃以上后,鱼类的食欲达到最旺盛,生长迅速,则要加大投喂量,日投喂量可占鱼类总体重的4%~5%。但同样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并防止剩料,同时需要调节水质,以防止养殖水体受到污染。秋天的天气开始慢慢转凉,水温也逐渐降低。但水质尚还稳定,鱼类仍可继续生长,可保量投喂,日投喂量可调整为占鱼类总体重的2%~3%。冬季的水温持续下降,鱼类的摄食量日渐减少。但在天气晴好时,可适量投喂,以保持鱼体的肥满度。

2、根据养殖种类不同,相应地调整投喂数量

种类不同的鱼,其潜在的生长能力及其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其投喂量也不可能相同,而同种类的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投饲量也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养殖的种类及其各生长阶段的不同,相应地调整投饲量,以确保鱼类健康生长。

3、根据吃食时间长短,灵活调整投暇标准

鱼类吃食时间不尽相同,当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饲料所用时间不足2小时,说明投不足,应适当增多;而超过2小时仍未吃完,说明投饲过量,应适当减少投量。

淡水鱼类养殖连年亏,营养调控不当惹的祸,7条经验伴你走稳致富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