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启泉:课堂变革的前线 · 理解 研究 创造

 wupin 2020-08-22

文 | 屠莉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


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把握这个时代教育变革的命脉?一方面,固然要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本质;另一方面,则要高瞻远瞩,重新思考指导教育治理的规范性原则;而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回归日常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系统地推动课堂世界变革性与反思性的实践。《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组成的“课堂研究三部曲”,正是聚焦课堂为何要变、如何变、变成怎样等一系列关键议题,遵循着从理解课堂到研究课堂再到课堂创造的线索,逐步推动课堂变革从问题走向行动,构建课堂世界的未来图景,以此推动更广泛的学校教育生态与社会文化的再造。

01

读懂课堂:理解课堂变革的宏大图景和微观叙事

课堂固然要变,但前提是理解课堂为何要变以及走向何方的基本要义,否则改革很可能是一场南辕北辙的徒劳。因此,“课堂研究三部曲”的首部《读懂课堂》,开宗明义,从三个向度帮助我们理解课堂变革的宏大图景和微观叙事:一是理解这个时代教育变革势不可挡的必然背景——整个世界的迅猛发展和技术变革对传统的工厂化的教育范式提出了革命性挑战,要在新的全球背景下重新规划其发展前景,不仅需要重新考虑教育的目的,还需要重新考虑如何组织学习;二是理解课堂变革的核心已然发生转变——要从失落了儿童世界与声音、为了选拔和标准而存在的处方型课堂走向基于儿童经验、为了成长和创造而设计的学习者经验再造的课堂,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三是理解课堂变革所面临的现实危机与问题——真正摆脱理论的匮乏、经验主义的支离破碎和课堂教学中的反教育病症,回归教育常识、回答现实问题、回应教师需求。

02

课堂研究:研究课堂世界的规范机理与情境构图

儿童的“学习”究竟怎么回事?优质的“教学”应当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涉及课堂变革规范与机理的实质性问题,必然要以实践性的研究作支撑。《课堂研究》从核心素养这一国际教育界勾勒的未来新人形象出发,从课堂世界的构图转换、再造教与学的情境、课堂规范重塑(学习的设计与反思)和教师专业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具体探讨了开展课堂研究的多维视角与方略,并把开展自发、协同、持续、负责的课堂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基本路径。在作者看来,课堂研究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研究,不仅是促成课堂建构式转型——走向建构性、自控性、情境性和协同性(CSSC)教学的必备基础,也是激发教师迎接课堂挑战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课堂研究》从学习情境的再造和学习过程的规范再设计两个视角提出了研究课堂教学变革的聚焦点和策略。一方面,要研究课堂学习情境的革新,设计以学习者学习为核心、谋求教学关系重建和社会伦理价值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重塑学习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课堂研究局限于教材、教法研究的浅层水平,深入研究儿童学习活动的真相及其意义,建构指向深度学习、多重体验和意义建构的学习设计,并就问题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单元设计、人性化的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设计、有效教学研究等具体的学习设计开展了专题探讨,还介绍了课堂互动研究、话语分析等新的课堂研究的方法理论。《课堂研究》最终将研究的任务指向教师,认为唯有通过教师周而复始的“学习设计”、“授课实践”和“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向学生、向同僚和向自己的实践学习,才是保障课堂转型与教学创造的终极砝码。

03

课堂转型:创造课堂转型的丰富想象与现实行动

任何丰富的课堂想象与创造都需要依托现实的行动来落实。因此,“课堂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课堂转型》将重心放在了课堂转型的实践层面。《课堂转型》反复重申了“素养本位”和“能动学习”的意涵,指出要实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所学的综合的应用、实践乃至新的创造,就要突破以教为本的自命真理,真正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经验积累并发展一种“主体性觉悟”,通过深度理解和对话体验,实现有机体动态的自我调适与新知生成。在此基础上,《课堂转型》从理论支撑的实践和实践中的理论、学科素养与能动学习、教学创造打造多声对话的课堂等三个主题出发,结合国际和本土的课堂转型具体案例,对课堂转型的可能形态与内在规范展开了多元的想象与创造,向读者展现了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的课堂意涵与课堂风貌,具体包括能动学习的教学实践、自我主导的学习、情境化课堂设计、单元学习设计、对话中心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评价等。《课堂转型》释放了我们关于课堂的丰富想象,鼓励教师研究者潜心于课堂的创造与学习的变革,推动充满智慧能量的、高格调的课堂转型。

细读《读懂课堂》、《课堂研究》和《课堂转型》奏响的“课堂研究三部曲”,让我们重新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思考课堂的本质,课堂不仅是儿童“成长”的场域,也是成人“成长”的场域,而所谓成长乃是更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课堂不是单向的传输,更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多维世界和对话场域,是由学习主体、关系、意义和价值构筑的丰富空间;课堂不是线性的、定型的、程式化的处方,而是非线性的、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包含着创造与想象的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存在。也正因为课堂世界人性而鲜活的本质,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打破原有的理论、认识和行为框架,走出对权威和惯习的服从与依赖,发挥所有的想象和智慧去塑造一种未曾经历过的教育、绘制新的课堂世界的图景,重新发现和建构学习与课堂的可能结构与生态。

理想的课堂永远是火花四溅、能源充沛的思考的世界。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课堂三部曲”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其主要作品包括:《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班级经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