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素笛轩 2020-08-22

诗书自古不误人,明经不但为干禄。欢迎大家继续本周的学习。

本期所选一首先汉古风、一首唐代七律、一首北宋词,以及一则文言文选段和一则诗话。

愿您将素笛轩推荐给更多朋友,与『日有所长』一同进步。

周一 古体诗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

1.这首《十五从军征》是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的一首五言诗。《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又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民间歌谣,共计5000余首。《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已经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南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2.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清《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繁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仲褒(即郭劝)之孙,源明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曰太原,盖署郡望也”。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考据精博为学界所重。

3.始:才。

4.归:回家。

5.道逢:在路上遇到。

6.阿:语气词,无实意。

7.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8.遥望:远远地望去。

9.松柏(bǎi):松树、柏树。

10.冢(zhǒng):坟墓。

11.累累:与“垒垒”通,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12.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13.雉(zhì):野鸡。

14.中庭:屋前的院子。

15.生:长。

16.旅谷:野生的谷物。

17.旅葵(kuí):即野葵。

18.舂(chōng):把谷子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

19.持:用。

20.作:当做。

21.羹(gēng):饭菜。

22.一时:一会儿就。

23.贻(yí):赠送。

24.沾:渗入。

周二 律绝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

1.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失考。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全唐诗》中存其诗一卷。

2.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3.月色半人家:月光覆盖庭院的一半。

4.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5.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6.新透:第一次透过。

周三 词

忆王孙

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1.李重元,生卒年不详,约宋徽宗宣和年间在世。《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此词即咏春一首。

2.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3.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4.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

周四 文言文选段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选自王阳明《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注:

1.王阳明(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名守仁,亦称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释三家。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举南宫第二人,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七年(1529)王阳明受命平定广西思、田叛乱,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明军定乱班师时,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着麻衣哭送。先前世宗朱厚熜即位时以王守仁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穆宗隆庆年间又追赠新建侯。明穆宗朱载垕曾评价:“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王阳明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稽山书院在山阴(今属绍兴)。宋代朱熹为浙东提举时常讲学于县城卧龙山西岗。后马天骥建祠祀之,吴革复请为稽山书院。元至正年间,廉访副使王侯复增葺。岁久堙废。正德年间复建。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瑞泉精舍,试八邑诸生,选其优者升于书院,成浙中王门重镇。万历七年(1579)奉例毁书院。十年,知府萧良榦修复,立朱文公祠,大集越中诸儒会讲,又订立《会约》,反对虚谈,提倡实学,以示有别于流入空疏之王学末流者。又即瑞泉精舍址建一堂,题曰“仕学所”。清康熙十年(1671)经里人虞敬道、柴世盛重建,其后兴学不断。

周五 诗话

人或问余以本朝诗谁为第一,余转问其人:《三百篇》以何首为第一?其人不能答。余晓之曰: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有因其一时偶至而论者,如“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首,宋居沈上。“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一首,杨汝士压倒元、白是也。有总其全局而论者,如唐以李、杜、韩、白为大家,宋以欧、苏、陆、范为大家是也。若必专举一人,以覆盖一朝,则牡丹为花王,兰亦为王者之香。人于草木,不能评谁为第一,而况诗乎?(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注:

1.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县令,为官勤政颇有名声,却仕途不顺,终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弟子,吟咏其中,世称“随园先生”。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葬于南京百步坡。

2.《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论诗之作,共有二十六卷,其中《诗话》十六卷,《诗话补遗》十卷。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有其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所论及,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的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性灵说”诗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因素,是诗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随园诗话》认为"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强调“诗可以兴,诗能人人心脾,便是佳诗”。其次,诗歌创作必须做到有个性,即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我”即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和审美能力,强调“我”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因为有“我”,所以艺术构思要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心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风格的多样化。第三,诗人创作必须具备特殊才能,亦即要有“诗才”。其表现为才思敏捷。即“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随园诗话》尤其重视诗歌创作构思所产生的“灵机”与“兴会”这一灵感现象,推崇“天籁最妙”的自然表现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