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因政治斗争而死的文学家

 素笛轩 2020-08-22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大多喜欢吟风弄月、舞文弄墨,应该是淡泊名利、远离官场的。

但实际上却不乏一些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的文学家,他们中的某些人还卷入了政治斗争,甚至因此而丧命。

本文就细细盘点一下古代那些因政治斗争而死的文学家。

李斯

李斯(前284—前208),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师从荀子,学成入秦辅佐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主张焚书坑儒以加强中央集权,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

作为政治家,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作为文学家,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作为书法家,李斯留下了《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碑铭。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汉书》是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为“前四史”之一,对后世史书影响深远;作为辞赋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除了著书立说之外,班固也积极投身于政治,依附于当时权倾一时的国舅——大将军窦宪。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

陆机和陆云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名气大振。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

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陆云(262-303),字士龙,吴郡吴县人,西晋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曾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后历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

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受株连,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谢灵运和谢朓

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四十九。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永明五年(487)开始跟随竟陵王萧子良,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历任骠骑咨议、领记室、宣城太守、中书郎、南东海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鲍照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

大明五年(461),成为临海王刘子顼幕僚。同年,刘子顼任荆州刺史,随同前往江陵,以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武陵王刘彧杀死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宋明帝。

刘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刘子勋战败后,刘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宋之问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他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其诗作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词采绮丽,对仗工整,代表作有如《江亭晚望》、《渡汉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宋之问才华横溢却人品低劣,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在政治上趋炎附势,武周时期对武则天极尽谄媚之能事,写下了许多不堪入目的诗文,令人不齿。后又相继媚附于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三思和安乐公主。

景云元年(710)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风格工巧,其词作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曾于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

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代表作有《绮罗香·春雨》、《双双燕·咏燕》等,姜夔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

史达祖一生屡次科举不中,早年任过幕僚。权臣韩侂胄当国时对他极为欣赏倚重,引以为亲信堂吏,负责撰拟机要文书。

史称“韩侂胄为平章,事无决,专倚堂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札,至用申呈。”当时韩侂胄手下向史达祖进程书札,都要毕恭毕敬地用上“申”、“呈”等字样,可见其横行一时,甚至到了“公受贿赂,共为奸利”的地步。

韩侂胄北伐失败后,于开禧三年被杀。雷孝友上言,乞将史达祖、耿柽、董如璧送大理寺根究,史达祖遂受黥刑,死于困顿。

上述这些因政治斗争而死的文学家,在临死之际,通常都表现出极度悔恨之情,颇有“悟已往之不谏”之意味,例如李斯在临刑前就回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陆机临死前亦曾感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李白也曾在《行路难》中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等句表达出他对李斯、陆机等人因追名逐利而导致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场的不以为然。

各位诗友,你们对此又如何看呢?

栏目主编:剑雪;图文编辑:亦竹

学而时习 · 1809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