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吵架”的名场面(下)

 素笛轩 2020-08-22

上周围观大佬们的争辩是不是不够过瘾呢?快来跟着今天的行合一继续默默地做个吃瓜群众呀!

义利之辨

鹅湖之会后,朱熹、陆九渊二人再一次辩论的地点在南康。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述了《论语·里仁》的第十六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是陆九渊为学的一大宗旨。他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已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在陆九渊看来,儒家以义利来判别君子小人,其核心就在于辨志。人的志向不同,他的行为也就会有所不同,陆九渊以当时科举制度为例,他说道科举取士的标准在于应试者文章的好坏,它并没有正确的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导致社会上形成了唯利是图的风气。所以人们都“喻于利”,与圣贤的教导南辕北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陆九渊提出要 “立志”,他所强调的“志”是指做学问不可以太功利,他认为只有以这种态度来做学问,才能学到真正的学问。

然而这次白鹿洞书院的讲习只是在朱陆的为学方法上找到了一个相通点,但是在本体论问题上,他们的分歧仍没有得到解决。而双方关于本体论的论述,则体现在他们下一次的争论中——关于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一句的争辩。

无极太极之争

无极太极之争是朱陆关于本体的争论,他们的争论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对“极”的解释

朱熹将“极”解释为“至极”,他说道:“太极者何?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

陆九渊将“极”解释为“中”,他说道:“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是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与朱元晦》一)

双方对“无极”的解释,也是对于“理”的解释,朱熹的“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而陆九渊更侧重的是伦理。

二、 对“阴阳”的解释

在朱熹看来,阴阳是形而下的器,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才是形而上之道;而陆九渊恰恰相反,他认为阴阳是形而上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三、 对“中”的解释

朱熹将“中”理解为“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中和”一词,在《中庸》中也有过详细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陆九渊将“中”理解为“极”,认为“中即至理”。

在朱陆二人陆陆续续的争辩中,二人的思想主张也逐渐明晰起来,我们要做的,不是非要去判断二人是非,而是从中尽力了解二人思想,从而能更好的领悟理学和心学。

附上期链接:历史上“吵架”名场面(上)

中国哲学神秘而又璀璨,这个栏目并不严肃,但是绝对认真,我们可以聊聊某个哲学家,聊他的主张学说或是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谈谈某个朝代的流派,是一枝独秀,还是百花齐放。我们没有思想的灌输,不过是想有个机会和大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当然,对于各种思想,我们只能主观地或者借用大家的主观为您讲解,若您有其他的看法和理解,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疏桐

知行合一 · 1908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