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的这首诗流传千古,最后两句,直呼周瑜不过侥幸成名而已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它改变了中国人的认知,将一千多年前那段历史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印象。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是一部小说,只是以历史题材为背景,再加上作者“尊刘贬曹”的个人观点,很多情节并不符合史实。比如三国时最重要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当时的格局,罗贯中将其主要功劳划归诸葛亮的名下。





这让后来许多朋友都产生了误解,还往往跟随作者戏谑周瑜气量狭小。其实,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归属是没有疑问的。苏轼就曾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无羡慕地说: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关于赤壁和周瑜的诗词,这是最著名的一首。如果非要再拿出一首与之比肩,想必只有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以杜牧最擅长的七言绝句写成的,开篇就比较新颖独特。他并非欣赏赤壁风景,而是直接捡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断戟。从那锈迹斑斑的样子,杜牧遥想当年战争场面的宏伟,战况之激烈,自然而然引起了后来的感想。








有朋友曾经问过小珏,杜牧到底去没有去过赤壁?折戟沉沙的兵器,真的那么容易又被他捡到吗?按照资料显示,这首诗确实是杜牧途径赤壁古战场时所写。然而,到底有没有捡到兵器,小珏确实是怀疑的。然而,诗歌并不是纪实文学,它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产物。这个细节,无损于整首诗的格调,反而成为了借物咏怀的经典。





赤壁之战让人怀念之处很多,周瑜的足智多谋,曹操的刚愎自用,黄盖的自我牺牲,孙权的雍容大度,诸葛亮的巧舌如簧,都是难以忘怀的场景。然而,杜牧却选择了出人意料地一幕:如果不是因为侥幸起了东风,白白方便了周瑜,大小二乔就会成为俘虏。








其实,曹操不是疯子,他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江山一统,而不是为了美女。然而,杜牧以生动的艺术方式,让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让全诗变得活色生香。他以不落窠臼的观点告诉读者,他对周瑜并不崇拜,周瑜只是运气好,恰好碰到了天时而已。





我们知道,三国赤壁之战本来三方力量悬殊,只不过周瑜采用了火攻之计,才能以弱胜强。火攻最重要的就是风向,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起了东南风,正好吹向曹军,那东吴方面肯定是玩火自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杜牧说得一点都没错。然而,杜牧真的是为了说明周瑜成名的侥幸吗?





肯定不是,杜牧完全没有必要与死去多年的古人争风吃醋,他的目的还是发泄自己被埋没的忿忿不平。杜牧最高官职,是在各地担任州刺史,相当于一州之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在普通人看来,是祖坟冒青烟的成就,足以光宗耀祖。然而,对于26岁就豪取进士,年纪轻轻就天下闻名的杜牧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爷爷杜佑就曾经担任过宰相,杜牧的志向就是像爷爷一样出将入相,建功立业。








后来人对杜牧的评价,第一印象就是伟大的诗人。然而,杜牧一生根本没有将写诗当作正途,他追求的是官场显赫。所以,在他临死之前,他焚烧了大量的诗稿。这让后人心疼不已,但在当时他不过是烧掉无用的玩具而已。





他的诗歌之所以那么英发爽朗,感情充沛,就是因为他志存高远。他曾经给《孙子兵法》做注,希望能够用之沙场。然而,由于朝廷的党争不断,杜牧始终受到排挤,终身没有进入决定帝国命运的中枢。所以,他的这首诗,明面上表达对周瑜的不服,实际上却是对于人生不得意的无尽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