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季节皮肤病高发,4大常见皮肤病的综合性分析,供养猪人参考

 果然悠 2020-08-22

摘要:近几年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发展,猪场内皮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状态,甚至部分皮肤病已经成为猪场内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猪场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今天讨论的主要是猪常见4大皮肤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措施。

文/果然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养猪行业正在逐渐由散养向规模化猪场转变,当养猪规模增大,养殖密度增大之后猪群疾病种类就会增加,而其中皮肤病已经成为影响规模化猪场生产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皮肤病自身特点,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养猪朋友必须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疾病的确诊,然后再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治疗。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临床上可分为病毒性皮肤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细菌性皮肤病和湿疹等5种。

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比较常见的是痘病毒感染,该病常见于4-6周龄仔猪,发病仔猪体温升高到41.5℃左右,精神萎靡,眼结膜潮红、有黏性分泌物。在眼皮、鼻镜和股内侧等毛少皮薄的部分会出现从红斑到丘疹到水疱到脓疱最后到棕黄色结痂的发展历程,若病猪没有继发感染会在发病后的21天左右恢复。

1)预防措施

若是猪场内猪痘发病率比较高,建议猪场定期进行猪痘疫苗的免疫。若是仅偶尔发生可通过搞好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进行预防,尤其是新引种后备母猪和公猪,需要在确定不携带猪痘病毒后方可混群饲养,以防外源病毒侵入猪场。

2)治疗措施

猪痘属于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方法进行治疗,但通常该病并不致死所以治疗应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进行对症治疗。一般在病猪的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广谱抗生素,同时在病猪的患部涂抹5%碘酊或者1%的龙胆紫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寄生虫性皮肤病

寄生虫性皮肤病比较常见的是猪疥螨病,是由猪疥螨寄生在猪皮肤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接触下传染性慢性皮肤病。虽各年龄段猪都容易感染,但是5月龄以下猪最易感,病猪发病后会表现为皮肤发炎、脱毛、奇痒和消瘦,可见病猪频繁的蹭痒行为。患部会经历从皮肤发红奇痒到出现小结,形成水疱,最终形成结痂脱毛症状。同时病猪还会变形为食欲减退、消瘦和贫血等全身症状。

1)预防措施

猪场饲养管理差,消毒工作不彻底,湿度大是该病持续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预防该病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和干燥,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后方可重新进猪,外来生猪需要进行隔离观察确定不含有病原后方可混群饲养。

2)治疗措施

使用温水对病猪患处进行彻底清洗,清除结痂和污物,然后用2%敌百虫溶液对病猪患部喷洒,一天一次;也可使用废机油进行患部涂擦,一天一次;还可通过给病猪肌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治疗。

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比较常见的就是渗出性皮炎,也成为油皮病、溢脂性皮炎等,该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一起的一种皮肤病,常见于7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后会现在病猪的眼睑部位出现点状红斑,后转为黑色,接着全身出现粘性滑液渗出,并有恶臭味,最终在病猪的皮肤上形成一层黑色痂皮。发病小猪还会表现为关节肿大、无法站立、皮肤增厚、呼吸困难和脱水症状,最终败血死亡。

1)预防措施

导致渗出性皮炎的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环境中的常在菌,仔猪有外伤后很容易感染,这就要求猪场饲养管理者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仔猪出现外伤性损伤,对于断尾、去势等有外伤共走时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时肌注长效头孢等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

2)治疗措施

该病的发病初期尚有可治愈的可能,发病后期治愈率很低。发病初期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温水药浴1-2分钟,头部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擦干后再涂上龙胆紫溶液。同时给病猪肌注长效头孢、长效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一天一次,连用3-5天。另外需要注意,因该病可传染,所以发病保育仔猪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哺乳仔猪可直接做淘汰处理。

湿疹

该病多是因为圈舍内阴暗潮湿的环境,再加上通风条件差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高温高湿季节容易发生。病猪发病后可见大腿内侧或腹下出现黄豆般大小的丘疹,有的还会表现为小水泡,破溃后会演变为溃疡。

1)预防措施

加强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做到勤打扫,同时做好通风降低猪舍内的湿度,若猪舍内湿度过大可在猪舍内铺撒生石灰。降低饲养密度,在高温高湿季节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2)治疗措施

可将病猪适当赶出进行日光浴,促进病猪恢复。猪群大面积发病可在病猪的饲料中添加经典中兽药组方荆防败毒散促进病猪恢复,同时病猪患处可用2%的白矾容易进行清洗,一天两次;若病猪患部严重可肌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和地塞米松,一天一次,连打3天进行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