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必背歌赋之百症赋(4)完

 莘力丹 2020-08-22

接上篇文章

【原文】

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83];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84]。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85];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86]。肩井乳痈而极效[87],商丘痔瘤而最良[88]。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89],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90]。中脘主乎积痢[91],外丘收乎大肠[92]。寒疟兮,商阳、太溪验[93],痃癖兮,冲门、血海强[94]。夫医乃人之司命[95],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96]。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理之玄[97],始达妙中之妙。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注释发挥】

[83]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经事改常,泛指妇女月经周期异常。地机为脾经郄穴,血海亦属脾经,两穴相配,增强活血化瘀、调经的作用。

[84]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少气漏血,指因气虚所致的月经过多甚至崩漏。交信为足少阴肾经穴,阴 脉的郄穴,合阳为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的腧穴,两穴相配,一表一里,益气止血调经。临床配伍气海、关元以增强疗效。

[85]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产崩,指妇女产后胞宫突然大量出血。多为冲任不固或脾虚不能摄血所致。冲门为脾经与肝经的交会穴,气冲为胃经与冲脉的交会穴,冲为血海,肝藏血,脾统血。二穴相配补脾益胃疏肝,调和气血,发挥固摄止带,调冲止崩的作用。

[86]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月潮违限,指月经周期失常。天枢,为腑之会穴,居天地二气之间,为天地之气升降出入之枢纽,具有调和脾胃,养血通经之效。水泉,为足少阴肾经郄穴,具有补益肝肾,调理胞宫的作用。两穴相配,一阴一阳,一调一补,对月经后期、闭经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87]肩井乳痈而极效:肩井穴在肩部,前直乳中,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四脉的交会穴。胆与肝相为表里,《针灸精粹》称:'此穴有镇肝气,降逆气之效。'对于由愤怒忧郁,胃火上蒸,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的乳房不适有效,肩井穴浅刺泻法具有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乳痈特效。

[88]商丘痔瘤而最良:痔瘤,指肛瘘而言,由于痔久不愈,肛门部形成瘘管,亦称痔漏。本病多因湿热及热毒下注所致。取脾经经穴商丘,可清利湿热,缓急止痛。

[89]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尾翳为鸠尾穴的别名,与百会相配,可补中益气,治疗脱肛。

[90]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无子,即妇人不孕。多因子宫虚寒,冲任失调,肾气亏虚或气血两虚所致。阴交为任脉与冲脉、肾经的交会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为先天之本,主系胞胎,取阴交可通调任脉、肾经及冲脉之经气。石关为肾经腧穴,位于腹部,与阴交相配,可温补下焦,培元调气,补肾种子。

[91]中脘主乎积痢:积痢,是积久未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中脘具有和中调气、消胀攻积、补虚镇痛、逐肠胃寒湿等功效,主治一切脾胃方面的疾患。积痢属虚证,取用中脘穴当以灸治为主,温中暖腑,益火生土,以止泻。

[92]外丘收乎大肠:收乎大肠,即收涩大肠,指治疗脱肛。外丘是足少阳胆经的郄穴,胆经的经筋结于尻部,邻近肛门。在该穴施行针灸,可使针感上达肛周局部,治疗脱肛。

[93]寒疟兮,商阳、太溪验:寒疟,是寒气内伏,再感风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多见寒多热少,日发一次,或间日发作,发时头痛,无汗或微汗等。商阳,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针泻商阳穴,或点刺放血,具有解表发汗退热的功效。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主治本经的各种疾患。肾性属寒,肌表皮肤是人体外卫阳气所敷布之处,当寒邪侵袭,气血不能畅流,卫阳被束,出现恶寒无汗的症候时,可取肾经太溪,泻其阴邪,以振奋肾阳的温煦作用。商阳、太溪上下配穴,调和阴阳,助正祛邪,治疗寒疟。

[94]痃癖兮,冲门、血海强:痃和癖是两种症候,'痃'是形容脐两旁有条状筋块拱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触摸不见,痛时摸之有物。其原因多因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寒痰结聚、气血搏结而成。冲门,是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统治一切血证,与冲门穴相配,可健脾养血,条达经脉,使营卫流通,逐渐消除积聚,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最为适宜。

[95]司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生死的神。指针灸能起死回生,具有神奇疗效。

[96]至人:很有学问的人。

[97]玄理之玄:深奥中的深奥。

以上节自陈以国老师主编的《针灸歌赋注释发挥》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