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思明居士 2020-08-22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相当个性的时代,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堪比微博热搜"爆"的级别。至于娱乐生活,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弹棋、戏射、藏钩,热度高居榜首,比现代手游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根本无法抗拒这诸多让人"上头"的娱乐活动。

一、弹棋

首先介绍一下"弹棋",读(dàn qí)。关于"弹棋"的由来,说法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相传汉武帝荡平西域后,"得胡人善蹴鞠者……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就是说汉武帝很喜欢蹴鞠,臣子也管不住。

其中东方朔就制造了弹棋,并"以此艺进之",最后"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另一种说法与此大致相似,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汉成帝。有史书记载:"成帝好蹴鞠,群臣就以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宜。"意思是称帝喜欢蹴鞠,但是大臣害怕皇上总是蹴鞠会太过劳累,所以就献上了弹棋替代蹴鞠。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和汉武帝一样,汉成帝也从此爱上弹棋。由此可以推测,弹棋大致起源于汉,最初的受众很窄,作为取代蹴鞠的一种娱乐方式,是为了满足帝王的需求,由大臣所发明的。此后,历史绵延,朝代更替,弹棋的热度也忽高忽低。到了魏晋,由于忠实迷弟曹丕的热爱,弹棋又盛极一时。

曹丕曾说:"余于他戏,之事少,所喜唯弹棋……"弹棋之盛,可见一斑。那古人到底是怎么玩弹棋的呢?关于弹棋的规则,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述,后人只能在古人的只言片语中略略推测。

魏文帝有言:"局则荆山妙联,发藻扬睬。"魏丁廙也提到:"文石为局,金碧齐精。"夏侯惇更是明确的说道:"局则昆山之宝,华阳之石"。局是指棋盘,意思是玩弹棋的时候,首先需要有一个石头材质的棋盘。这个棋盘要"形方隆而应矩",必须要是正方形。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丰腹高隆……滑若柔夷",这个正方形要细细打磨,使其中间高、四周低,光滑异常。还要"象筹列植,一据双螭",在棋盘上雕刻打磨出一个蛟龙盘成的圆洞。其次,弹棋的棋子也很考究。"棋则玄木北干"或"棋则象齿",棋子需由高级木料或象牙制成,"列数二六",共十二枚,每方六枚。

后人据此推测,玩弹棋需要双方对战。将自己的棋子摆好后,用手将自己的棋子通过棋盘中间凸起的部分射入对方的圆洞。有时为了减小摩擦,棋手还会在棋盘上撒上滑石粉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对战时双方会运用拨、捶、撇等技巧,一面将对方的棋子打开为自己的棋子扫平道路,一面排兵布阵,阻止对方棋子不能进入自己的腹地。凡是被击中的棋子都暂时不能调动。最后先将六枚棋子全部弹入对方洞中者获胜。

这样看来,弹棋有些像现代桌游和台球的集合。弹棋对棋盘的要求决定了其受众的有限,毕竟在那个不能批量生产的年代,要制作出一个大棋盘来,还要打磨光滑,雕刻精致,这成本绝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承受的。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所以,弹棋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下面的普通民众并不能一起欢乐。但这也并不妨碍弹棋高手层出不穷。曹操的儿子曹丕就精于此道。相传曹丕能"低头以所冠着葛巾角撇棋",意思是别人都是用手玩,曹丕偏不,只用头巾的一角就能秒杀众人。

喜欢弹棋的皇帝也不只曹丕一个。刘宋时期,宋太宗想把一个叫苑景达的弹棋高手召进宫来陪自己玩,当时苑景达在荆州刺史刘休祐手下任职,宋太宗找刘休祐要人,刘休祐坚决不肯,气得宋太宗大骂道:"汝刚戾如此,岂为下之义!"为了争棋手,君臣反目,冲冠一怒只为弹棋,也算是让人"活久见"了。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二、戏射

除了弹棋之外,戏射也是风靡魏晋的一项娱乐活动。君子六艺,射为其五。戏射便起源于先秦时期儒家对于对"君子六艺"的推崇。

先秦时期,"射"兼具战争与礼仪的双重作用。在战争中,"射"自然是敌我双方武力的角逐。而作为礼仪,"射"则多用于祭祀和一些庆祝活动。可以说这时的"射"具有强烈的军事、政治色彩。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射"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发展演变,到了魏晋则出现了具有娱乐性质的"戏射"。

虽说带有娱乐性质,可毕竟还是一种竞技性活动,有明确的规则与赛制。魏晋的"戏射"主要分"朋射"与"单射"。朋射就是现在的团体赛,参赛选手分成两组,每组选手轮流射箭,按所中箭数记筹,最后加在一起,筹数多的组即为获胜组。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活动还有专门的记筹者,戏射的流行,可见一斑。相比朋射,单射要简单的多。所谓单射,就是个人赛,不存在分明隶属关系,纯比技能不用协作,能一箭射中靶心的就是胜者。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戏射也更为风靡。北朝的皇帝经常主办并承办各种大型戏射活动,太武帝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朋射时,一组人比分遥遥领先,太武帝便命臣下南平王拓跋浑出场,拓跋浑连中三箭,瞬间"carry"全场。要细数起来,这种星耀级别的大神也不在少数。

《燕书》就曾记载,十六国前燕有个叫贾坚的人,射艺极高,前燕主在百步开外放了一头牛,问贾坚能不能射中,贾坚说:"我年轻时,能令箭射不中,现在我老了,眼睛不如以前了,只能让箭射中了。"大臣慕容恪听罢大笑。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贾坚开始射箭,第一箭擦着牛脊背,第二箭擦着牛皮肤,两箭都只射下了牛毛,牛身却未伤分毫。慕容恪问:"能射中牛吗?"贾坚说:"射箭不以中者为贵,中有何难!"第三箭直中牛身。

贾坚的"射箭不以中者为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考高分的是学霸,但能控分的才是学神",不在一个级别上,不能同日而语。

三、藏钩

最后介绍一下藏钩。藏钩,也叫藏驱、行驱。关于藏钩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颇为浪漫:汉武帝出游巡幸,在一户人家中发现一名女子,容貌倾国倾城,只是双手天生握拳不能舒展。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汉武帝命她走上前来,刚碰到女子的手,女子的双拳便舒展开了,这个女子随后被汉武帝收入后宫,封为钩弋夫人。藏钩之戏也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并不浪漫,却有文可考。《风土记》有言:"进清醇以告腊,竭恭敬于冥祀,乃有藏驱。"意思是腊日时,家人祭祀,妇女为了表示恭敬,都把手上的戒指等物藏了起来。

那魏晋时的藏钩都是怎么玩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你藏我猜。首先的要把参与的人"分为二曹",就是两组,一组人藏,另一组人猜。藏有藏的规则,"一钩藏在数手中",其范围不出众人之手。猜也有猜的讲究,要"目炯冷而不畅",即要仔细观察着对方藏钩的动作。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想象一下,玩藏钩时,藏的一方暗搓搓的将钩在众人的手掌间传来递去,如"三仙归洞"一般最后无声无息的落入其中一人手中。而猜的一方则一直紧盯着这一过程,试图从对方的微表情中以及故布疑阵中找到"钩"的真正所在,真是惊险又刺激。

有个叫高映的举人,其藏钩段位让人惊叹不已。"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在每组五十人对战的情况下,猜藏钩的正确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同曹钩亦知其处",连自己组藏钩的时候都能知道在哪儿。

因为神乎其技,就有人怀疑他有法术,他却回答:"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就是说察言观色是重点,和官吏审贼道理是一样的。这要放到现代,是不是也能去参见"最强大脑"呢?当然,藏钩也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的。

魏晋南北朝的娱乐活动让人"上头",不少历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异苑·卷四》曾记载:"晋海西公时,有贵人会因藏彄,倏有一手间在众臂之中,修骨巨指,毛色粗黑,举坐咸惊。寻为桓大司马所诛。旧传藏彄令人生离,斯验深矣。"由此可见,藏钩有风险,参与需谨慎。

除了弹棋、戏射、藏钩外,摴蒱、射覆、投壶、围棋、象戏等也深受魏晋时期人们的喜爱。这些娱乐活动既有对历史的传承,也有当时人们自己的创造。这些娱乐虽胜似手游,但却比手游要让人"上头"多的。

围绕着这些娱乐的血槽与段子也层出不穷的被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世的吃瓜群众们每每翻阅到,都感叹当时时代里那诸多有趣的灵以及自由、开放、包容的精神。

参考文献:

《太平御览》

《西京杂记》

《弹棋经》

《典论〈自序〉》

《燕书》

《异苑·卷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