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花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夜度星空186 2020-08-22

1.黑斑病(褐斑病、斑枯病)

该病是菊花普遍而严重的一种病害,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由菊壳针孢引起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叶上出现略红色的小圆点,约4.5毫米,病斑扩大后依然保持圆形,中部灰白色,边缘呈紫褐色至黑色。后期在病斑上可以看见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由菊粗壮壳针孢引起的症状表现为叶上出现淡黄色或青铜色的小圆点,约12.5毫米,病斑扩大后全为褐色至黑色,且呈不规则形,后期在病斑上可以看见小黑点,潮湿条件下可见小黑点上涌出白色分生孢子角。病斑常沿叶缘发生,众多病斑相连后,叶呈深褐色或黑色枯萎状,但大多数留在茎上。

该病在4~11月均可发生,其流行与温度和湿度关系较大,气温20~28℃时,如果天气多雨或者相对湿度较高,则有利病害发生流行。植株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连作或老根留种的多年栽培菊花一般发病较重。品种不同,其感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紫桂、春水绿被、紫云飞、秋色及日本大花品种。②注意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枯叶或切花后刈除地上部分的感病茎叶,集中烧毁或深埋。③从健康植株上进行分根或采条繁殖。幼苗移植时可以用0.5%高锰酸钾液浸泡30分钟。④浇水时不要喷灌,避免叶面水引起病害侵染率增高;栽培管理上应注意通风透光,保持叶片干燥。⑤发病初期,可喷洒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500倍液,或者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5%)500倍液,或者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500倍液进行防治,7~10天一次,当株高30~40厘米时停止。⑥在发病严重的圃地,应实行轮作,避免重茬;土壤消毒也是一种防病的好措施。

2.锈病

(黑锈病)菊花锈病是菊花的一种常见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柄和茎部。发病初期,在叶片的上下表面出现浅黄色的斑点,后来在叶背出现黄褐色至深褐色的疮疤状突起,随着突起的破裂,散出黄褐色的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夏孢子。发病后期,在叶背或叶柄或茎上出现深褐色的突起,上被有深褐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最后受害叶枯死。

病菌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发病。

防治方法: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3.枯萎病病初

叶枝外表为灰色,非干旱,土壤湿润,而植株白天萎蔫,晚上恢复,轻压枝条易折。后期叶枝变深褐色,腐烂,下垂枯萎。解剖病梢,可见内部维管束变色。插条受害以后,基部变褐腐,有时插条受害较轻,只表现为叶缘枯焦或叶脉坏死。

该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如果气温低于27℃,而相对湿度又在8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或者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①采用无菌插条,用氯霉素、链霉素或四环素等抗生素1000倍液浸泡插条4小时再栽植,可免除插条带菌。②进行工具消毒,避免使用受污染的工具接触伤口,防止人为传染。③进行土壤消毒。可用热力灭菌或药剂灭菌。④及时清除病株并集中销毁。

4.白粉病

菊花白粉病发病普遍,是一种常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梢,也能为害花芽和花柄。叶、茎出现黄色透明小点,后连成片,病斑上明显出现白粉状霉层,严重时叶片和嫩梢常扭曲变形、枯黄,花蕾异常,难开放,植株生长衰弱。

病菌孢子适宜萌发和侵入的条件为,温度约20℃,湿度97%~99%。偏施氮肥、光照不足、植株过密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及时摘除病叶、病梢。②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避免高湿环境。③发病初期每隔1周左右定期喷洒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

5.花腐病

(花枯病)菊花花腐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侵染花芽和花瓣,也可侵染叶、叶柄和茎部组织。花芽受害后呈深褐色腐烂,腐烂斑沿花梗扩展,花芽掉落,花序受害呈半边畸形,花心变黑,枯死。有时病菌迅速侵染花基部的花盘,虽然花瓣上未见症状,但是摇动时花瓣易掉落。如果病害沿花梗扩展,则花梗变黑软化,花冠下垂。叶片受害后呈不规则的黑色病斑,并可沿叶柄蔓延至茎部。茎部受害后产生黑色条斑,可长达几厘米。

病菌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分生孢子器的发育适温为27℃左右,潮湿条件下容易产生;子囊壳的发育适温为21℃左右,喜低湿。该病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展蔓延迅速,可在短时间内使花完全腐烂,或者在运输的过程中大量落花。该病存在潜伏侵染现象。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进口的插条、切花、种子和花苗。发现带菌的材料要立即处理。对可疑的材料可以先在检疫花圃内试种以观察带菌情况。②及时清除病花、病株。③温室栽培控制温湿度,浇水时不要淋浇溅湿花朵,最好采用地面浇水或滴灌。④在花苗生长季节,可交替喷洒几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或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

6.白锈病

菊花的白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茎节也有发生。初始时,叶背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瘤状斑,最后变成浅褐色,约2.5~5毫米。叶面稍凹陷,病叶自下而上。

白锈病孢子发生的温度范围为6~36℃,最适宜温度为18~28℃。高温干燥及光照可以阻碍小孢子的形成。在温暖地区主要发生在4~6月,凉爽地区主要发生在5~7月间。白锈病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防治。特别是4~7月采收的夏菊和夏秋菊更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②发现斑点时,必须在叶背面喷洒杀菌剂,每隔4~5天喷洒一次,连续4~5次。③药物防治。较有效的预防杀菌剂有:百菌清水合剂(8 00倍)、氧化萎锈灵水合剂(5000倍)、代森锰水合剂(5 00倍)等。如果已经发病,喷洒苯菌灵水合剂(1000倍)或者杀破隆乳液(1000倍)等,每隔4~5天一次。④插穗热处理:46℃浸5分钟,或使用500~1000倍氧化萎锈灵水合剂浸泡处理插穗可以防止幼苗发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