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作家莫言和半文盲妻子:写信靠画图,白首不相离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20-08-23
值得敬佩的那些名人

▲著名作家莫言

01

有一天,身穿两兜军服的战士莫言收到老家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纸上画着一幅图。画面上,一个胖胖的汉子,穿着厚厚的袄子,正大口啃着白面馒头。画纸右下角,写着一个小小的“兰”字。

也许别人看了不知所云,但莫言读罢却会心一笑,一股暖意在胸间浸漫。他知道,这张用画写的书信,蕴含着女友杜勤兰对他的牵挂和嘱咐。她是说,你在外面要吃饱穿暖,把自己养得胖胖的、壮壮的。

莫言的回信也是一幅画。他画的是,一男一女坐在炕上吃饺子,窗外正鸣放鞭炮。

远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杜勤兰收到回信后,不禁喜泪纵横。她明白,他说的是,春节回家过年,吃你包的饺子。

自莫言胸挂大红花光荣参军,时间已过去近两年。他没时间回家探亲,也很少给她写信。杜勤兰真有些怀疑:这个当初羞于对自己表白的小伙,会不会已经变心?

▲刚提干时的莫言

02

莫言和杜勤兰是县棉花厂的工友。

成为棉花厂合同工之初,莫言既喜又憾。喜的是终于跳出了农门,遗憾的是这个身份转变来得晚了一点。如果早两年当上工人,自己不就能娶上村中石匠的闺女了吗?

石匠的女儿一度是莫言理想的娶妻对象。她人长得漂亮,身材高大健硕,务弄庄稼是一把好手。可是家里穷得叮当响的莫言,自知攀不上这棵高枝。还没等他有勇气托人说媒,石匠家的女儿便已成了人妻。1973年当上工人时,莫言已年届18,他及时修正了自己的娶妻梦想:争取找个和石匠女儿一样勤劳淳朴的姑娘。

工友杜勤兰正符合他对婚恋的美好想象。这女子虽不甚漂亮,但朴实利落,很能吃苦,将来必是贤妻良母。莫言从看到杜勤兰的第一眼开始,就对她充满了好感。在一起同事3年,莫言平常虽然有意无意接近杜勤兰,但穷人家孩子与生俱来的自卑,使他一直压抑着内心那份情感。

直至将应征入伍通知书拿到手里,莫言才觉得,自己终于有资格向杜勤兰表白心意了。

那是个雪过天晴的冬日,莫言找到杜勤兰,说自己就要去当兵了,想跟她说说话告个别。杜勤兰欣然应允,两人来到厂外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莫言心里没有半点浪漫,他只是想,这一去或许两三年,不赶早向杜勤兰表明心迹,等回来时她没准又成第二个石匠女儿了。

▲青年时代的莫言

03

走了很长一段路,莫言结结巴巴,绕来绕去,关键的一句话总也说不出口。

连杜勤兰都有点急了,故意激他说:“要没别的事咱就回吧,真太冷了!”

莫言深深吸了一口北风,这才嗫嚅着说:“杜勤兰,你知道不?我一直喜欢你!”

杜勤兰的脸颊蓦地腾起一片红霞,在雪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媚。她侧过脸去,轻声说道:“那你赶紧托媒人上俺家提亲啊。”

莫言没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得来竟然全不费功夫。

初到部队时,莫言给父母和杜勤兰写信报了平安。再后来,由于训练生活紧张,加上考虑到杜勤兰只上过两年小学,少数能认得的字也早已“还”给了老师,因此很少再专门给她写信,只偶尔在家信里托父母捎去对她的问候。

忙中日月短,莫言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对杜勤兰来说,却是度日如年。她无日不在思念着身在军营的心上人,但苦于自己写不成信,只好日复一日备受相思煎熬。有天她突然开了窍,不会写,可以画啊?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一幕。

收到莫言回信后,杜勤兰喜不自禁,深信他并未变心。她从来没像那年一样,盼着春节快快到来。可是,说好回家过年吃她包的饺子,莫言却没兑现,他食了言。

▲莫言和妻子一起包饺子

04

1978年,是新中国历史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作为一名肩负保家卫国使命的战士,莫言有太多理由选择坚守岗位,放弃探亲休假。

次年7月,莫言做了个重大决定:向组织请婚假。获批后,他马不停蹄奔回老家。获知这一喜讯,杜勤兰早早赶到车站,等着迎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莫言见到久别的恋人,千思万绪化为了一首打油诗:

当兵两年还故乡,

车站广场听茂腔;

此曲唯在高密有,

使我潸然泪两行。

熟悉的乡曲,竟让莫言涕泗零落。杜勤兰料定,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男人,必会对感情执著而忠贞。

婚礼在7月10日举行。按当时婚俗,聘礼应该有“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但莫言所有积蓄,仅够买前两件。杜勤兰知道他在部队津贴不多,体谅他的苦衷,说手表就不要了,只要你以后对俺好就行。

杜勤兰嫁给莫言后,撑起了莫家的半边天。一家子10余口人,衣食住行,春种秋收,杜勤兰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莫言从未因家事操心。

倒是婚后不久,莫言害上的病,让妻子杜勤兰好一番担忧和心疼。

▲创作中的莫言

05

莫言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时,爱上了读书和写作。他如饥似渴地在书海遨游,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晚上肚子饿了,他就用事先准备的一两根大葱,就着开水充饥。时间一久,不幸患了严重的胃溃疡。

杜勤兰得知后,找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求得一剂单方。有几味药在药店没抓到,她就自己到山上去采寻。想到部队里煎药不便,杜勤兰别出心裁,将中药熬好后,箅出药汁,和进高梁面里,做成了煎饼,托人捎给丈夫。

此后一段时间,莫言读书写作到半夜,吃一口散逸着中药香气、凝聚着妻子爱意的煎饼,喝一口温热的开水,竟觉身心俱暖,顿感文思泉涌。

这期间,莫言的胃病不仅慢慢痊愈,他还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小说发表后,受到文坛前辈冯牧、汪曾祺、史铁生等著名作家的充分肯定。

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受到了部队组织的重视,不仅破格提升他为干部,还推荐他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校。

军人、作家的光环,加上他浸人心脾的文字,很快打动一位女子的芳心。

▲莫言给读者签名

06

1986年,莫言创作的《红高粱》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引起文坛轰动。小说经张艺谋拍成了同名电影,在国际国内获得10多项大奖,同时也为莫言带来巨大的声誉。

有日,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文学爱好者辗转找到了莫言的家。在向莫言请教了一些文学问题后,女子含蓄地对莫言说:

“你和你妻子的学识水平、文化层次不对等,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你应该勇敢地追求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如此直白的示爱,莫言焉能没有丝毫感触。但他的回答,却让女子颇感失望。

他说:“你说得不错,我很勇敢,已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

眼见莫言一脸真诚,全没有说笑的意思,那女子感到有些不解。只听莫言接着说:

“爱情和学识、地位无关,而是与内心深处的灵魂有关。我早已认定,和我朝夕相处的糟糠之妻,就是与我相伴一生的人。”

年轻女子悻然而去,在屋外偶然听到丈夫此番话语的杜勤兰却走了进来。她轻轻地靠在了丈夫的肩上,眼里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莫言获奖后与妻子合影

0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特地携妻子共赴瑞典领奖。他在不同场合,均表达了自己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离不开妻子长年累月的默默奉献。

在瑞典华人为莫言举行的庆祝宴上,面对满满一桌山珍海味,莫言出其不意地让人端出一大盘饺子。这是他专门请妻子提前给他包的。他说:“我一直觉得,我妻子包的饺子,才是世间最好吃的美味!”

妻子包的饺子,对莫言来说,是艰苦岁月难得的美食,是夫妻深情恒久的见证,既散发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也郁积着相濡以沫的情结。莫言永远忘不了这道家常面食,就像永远忘不了妻子陪他度过的人生风雨。

前不久,莫言新作《晚熟的人》面世。如今的杜勤兰已学到不少文化知识,她翻着丈夫的新书,打趣地说:“这个故事,还是俺提供的素材呢,你也不付给俺一点线索费。”

莫言乐呵呵地说:“(稿酬)全是你的、全是你的,连我都是你的!”

杜勤兰闻言,知足地笑了。

对已经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项,跨入老年行列的莫言来说,创作也许已经不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对结婚40余载,年逾花甲的恩爱夫妻,经常相扶相携走上街头,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听戏,尽享天伦之乐。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话杜勤兰听来也许有此生僻。她更爱听的,应是莫言说的“我是你的”。

“我是你的,你是我的。”世间最美的情话,不过就是如此了。

▲莫言与杜勤兰的女儿、作家管笑笑

莫言当年为保军籍让妻子打掉了二胎,为此莫言十分的内疚,也更为心疼妻子。据悉莫言目前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管笑笑。她1981年出生于高密平安乡,19岁考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学习,成绩优秀,又被保送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现在职攻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博士。

管笑笑23岁就创作出了长篇小说《一条反刍的狗》,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年,还发表了译著《加百列的礼物》等。

(本文来源于网络)

值得敬佩的那些名人
1757篇内容 12.6万人参与
更新于 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