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奇门遁甲”,奇门遁甲究竟是不是科学呢?

 武汉九歌 2020-08-23

传说《奇门遁甲》起源于黄帝,形成于西周时姜尚,最后被汉代的张良化繁就简并定型为九局,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领域最高的思维指导原则。

想不到吧,《奇门遁甲》一开始居然是研究军事的!

然而,《奇门》在汉代并未形成完整的文字,只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关《风鼓六甲》、《风后孤虚》等方面的行军布阵的片言只语;到了南北朝简文帝时期,才开始有“三门”之说、“遁甲”之语,并逐渐见于史籍。

到了隋唐,“奇门遁甲”作为一门与古代军事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逐渐兴盛起来,《新唐书·艺文志》中详细记载有关“奇门”书籍的目录,传说唐代著名军事统帅李靖写有《遁甲万一决》,可惜失传了。

史籍明确记载的有关奇门遁甲的详细资料是明代一个叫程道生的人撰写的《遁甲源流》一文,以及作者为无名氏但对读懂奇门遁甲关系极大的《烟波钓叟歌》,所以,奇门遁甲是经历两千多年演变发展而成的文化体系。

换言之,到了明代最终定型的《奇门遁甲》以及与张良没有太大关系了,更不要说姜尚甚至黄帝这样的远古人物了。

尽管奇门体系复杂,但它却有基本的建构框架,而构成奇门遁甲的核心部件,是时空框架,这要从古人时间概念说起。

“四时”指的是四季,“八节”指的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两至、两分、四立刚好为数是“八”并包含了二十四节气。所以四时和八节一同代表了二十四个节气。

要说四时八节,就要从神秘的河图洛书说起,无论它们到底是否正式存在过,但它揭示了前人认识宇宙的信息、密码,即认为河图中的五十五个黑白点是天地之数,因为从一到十的总和刚好五十五,被称之为大衍之数。

河图中出现的这五十五个黑白点还有东西南北中方位,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最后中间是中五、为土,数字是十。

以后再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书”就构成了四个正方位、四个偏方位、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之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宫八卦图,而《周易》的时空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时间起于子、终于亥。方位起于坎、终于乾,到了西汉的孟喜,把洛书与四时八节联系起来,形成了月建及十二消息卦,八卦的时空观建立起来了。

在《周易》的基础上产生的《奇门遁甲》就是继承了从远古的河图、洛书到西汉的孟喜建立的时间观念,从而形成了奇门遁甲的新的时间观:以“四时八节”为基础进行推演。

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把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每个节气分解为上、中、下三候,一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那一年恰好是三百六十五天。

对此,《烟波钓叟歌》云:

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次将八卦论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阴阳二遁分顺逆,一气三元人莫测;五日都来换一元,接气超神为准的。

作为物质存在的先天形式,有时间没有空间或有空间没有时间,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奇门遁甲的整个理论体系除了有自己的“四时八节”这种特定的时间因素之外,还设计了“八门”、“九星”作为与这种时间相配合、相对应的空间形式,使奇门遁甲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构成了。

《烟波钓叟歌》云:

认取九宫分九星,八门又逐九宫行,九宫逢甲为直符,八门值使自分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与洛书九宫相对应的是九颗想象中的“星”,而《周易》八卦中的八个方位既是独立的“门”即称之为“八门”,同时,这八门的运动规律又是与九星的运动规律一致的,是随九星而行的。

直符,是值日的星宿、值使,为值日的使者,直符为九星之一,值使为八门之一。句中的意思是奇门演局时,一旦确定了这一局时属于二十四个节气的哪一个节气,上、中、下元中的哪一元,如雨水节气上元,它的数字是“九”,中元史“六”,下元是”三“,那么在演局时,就把”甲子戊“转到离宫”九“的方位,然后又把八门中的”景门“也移到”九“的位置。

是不是很抽象,很复杂啊。

确实很抽象,如果说八门源自洛书还有它一定程度上的现实依据,可奇门中的九星完全就是想像而成,是历代奇门遁甲的理论创造者的创造者思维的结果。

那么,它是否有道理呢?

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把与自己对立的那一面作为一个统一体包含在自己的体系中,尽管这种对立物有时不是作为具体的物质而存在,只是作为思维上的对立物,但不能说它不存在。

对立的存在有时是物质的、有时又是思维的、精神的、本质上存在的。如战国时以太岁纪年就是一个例子:

太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只是人们为了思维与计算的方便的想象之物,使之与岁星的运行轨迹对立,如屈原《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中“摄提”就是太岁运行的正月,而在古代的预测术中,太岁又十分重要,如避太岁等,否则就不吉利,可它实际上并不具有物质的可观性。

因此,物质的存在与对立有时并不是物质的,而是观念的,观念的对立是物质对立的另一种形式,物质的可观性存在是一种存在,思维中的存在是另一种存在,在具体的物像中也许不可见,可在思维中并不存在。

理性思维只是在有限的世界里的一种形式逻辑的思维并具有科学的可实证性,而科学的思维是有限的,有限的思维是不能探究无限的领域的,它必须记住于另一种思维形式即感觉。

感觉是一种思维,是与理性的分析、判断完全不一样的思维,它有时能达到理性不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不可理喻性。因此,我们见到的现实之物也许有一个看不见的对立物与它对立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同时还是思维的存在。

所以,奇门遁甲并不是可实证性的科学,但在探究无限的领域里,却又不能缺少这种思维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