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渣男”是怎样炼成的?

 淡泊宁静致远斋 2020-08-23

Y先生是一个在X市长大、长期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企业高管,最近在和妻子小s闹离婚。

Y先生因为生意往来,经常奔波在全国各地,也一直有些“寻花问柳”的行为。而小s决定要跟他离婚,是因为他在南方找了一个“小三”,被发现好了一段时间,结果最近又和南方的“小三”联系上了。

用Y先生的话说,“希望和妻子不是彼此完全透明的,要有保留,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但他又会跟南方的“小三”抱怨自己的难处,诉说生活的点滴,似乎是无话不说。

那么,他和他在上海的现任妻子小s,是怎么结婚的呢?

他在X市工作的时候,曾经有第一任妻子A,A一直没有孩子,为了生孩子做试管婴儿,就在她做试管婴儿期间,当时还是Y先生秘书的小s怀了Y先生的孩子。

Y先生自己说A不理解自己,常常吵架,而小s当时特别能理解自己,特别聊得来,再加上为了这个孩子,他选择和A离婚,去了上海找小s。

      关于现在的婚姻,表面上是他很努力想要维系这段婚姻,实际上却会无意间流露出对小s的瞧不起,最后他会说无论怎么样,儿子要归我。


1. Y先生的亲密关系模式

当我们观察这个Y先生的亲密关系模式对于新结识的异性,他会各种抱怨诉苦,给人一种背负着整个家庭却得不到理解的感觉,很容易激发出女性的母性的一面。

而当他真的和异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以后,他是无法和对方真正走近的,他必须要给自己留有一些空间,对方逼的太紧,他就会跑走,仿佛一旦两个人的心贴在一起就会有特别可怕的事情发生

当我们进一步看到Y先生的童年。

他出生在香港的中产家庭,父亲沉默话少,母亲是一个特别严格甚至是严苛的人,经常批评训斥他,却几乎没有给过他包容与温暖,这让Y先生逐渐形成了一种偏向回避型的依恋模式,于是他与姐姐妹妹的关系都很冷淡,在成长过程中没能和任何一个异性建立良好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模式

对于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不相信自己在寻求父母照顾的时候会得到有效的回应,反而认为自己会被无情的拒绝。这种关系模式在长大以后会逐渐演变成与恋人、配偶的相处模式,他们会觉得爱情是不可信,其他人是无法给我爱与支持的,依赖别人是危险的,只有自己是可靠的,形成自恋型人格。

就如同,他可以不断地更换伴侣,但是他却对儿子无比重视,就像把自己投射到了儿子身上,他对于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的执念,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曾经受过的创伤。同时,他对儿子的教育(控制),又像模仿自己的妈妈对待自己。

而且,Y先生永远也无法与一个异性真正的亲近,仿佛一旦靠近就会有特别可怕的事情发生。

这种危险感来源于幼初时,他们想要亲近父母却遭遇拒绝的残酷体验,这样的体验带给他们强烈的暴怒和怨愤。

可他们却不能发作、不能恨,因为恨会毁灭他们与衣食父母之间的联结,把他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回避型的依恋模式,就来自于英国儿童精神病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的依恋理论,他把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的他人形成的具有牢固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使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他们的照顾者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获取温饱、关爱等一切赖以生存和顺利发展的条件。

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这代表着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

可以说,依恋模式,对我们每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或多或少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 推荐书单

1、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鲍尔比的论文集,学习依恋理论的入门书籍)

2、依恋三部曲——依恋、分离、丧失(鲍尔比关于依恋理论的完整论著)

3、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适合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书籍)

关于《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是一本不错的了解依恋模式的入门书籍,我计划做一次系列的读书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依恋理论。

欢迎与我们一同学习,交流,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