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赣州的“老领导”王阳明

 子夏书坊 2020-08-23

  宗师王阳明(王守仁)无人不晓,但是他在赣州任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做过四年赣州巡抚,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级领导职务吧,与其他历任市领导不同的是,王守仁还兼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长或检察长的右佥都御史,这位赣州人500年前的老领导,也算是赣州历史上的一个强势领导吧!

  王阳明任赣州市领导四年,口碑很好,平叛、办学、抓廉政、推城建、养老济贫、设崇义县等等,也就是一手抓作风建设,一手抓经济和民生,这无不受百姓爱戴、支持,正因为业绩显著,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这里还保留着以老领导名字命名的街道如阳明路等。

当然,仅仅在赣州的政绩和赣州人民的口碑他是无法在历史、在世界站住脚的。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上世纪三十年代,钱穆先生著《王守仁》,说他是明代学者的重镇、宋明理学的高峰。钱穆还曾说:“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孙中山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据说,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在赣州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与王阳明有很大关系。明代之前,赣南的文化闭塞和落后,王阳明来了之后,通过他的讲学、办书院、办社学、提倡读书,使赣南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被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汀州、漳州等处。当时,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处山深林茂,地形复杂,起义军山寨林立,形成浩大的声势。谢志珊称征南王,与蓝天凤、钟景据横水、左溪、桶冈等寨;池仲容称金龙霸王,据广东浰头立寨。两支队伍互相呼应,活跃在赣粤边境。此外,还有大帽山詹师富、大庚陈曰能、乐昌高仲仁、湖南龚福,他们各占一方,相互连成一片。王阳明奉命至赣州,正是第二年正月十五。他用10天做好了进攻起义军的准备工作,并订立“十家牌法”,沿门按牌查访,断绝了起义军在居民中的藏匿与往来活动。

  从正德十一年正月入赣,至十二年三月平定大帽浰头军,前后一年零两个月时间,王阳明逐个镇压了赣粤边境的诸路起义军,解决了十几年来令明朝廷头痛的一个大问题,也除掉了江西地方政府的心腹之患。以一个文官提弱卒进行征伐,他的用兵之速、计虑之详曾令不少终身从武的将官而自愧不如。王阳明自正德十一年八月(公元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南安府)、赣(赣州府)、汀(汀州府)、漳(漳州府),一直到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王阳明才离开赣州,在南赣有4个年头。在这4年里,王阳明在镇抚南赣时,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了消除人们的“心中贼”,维护明王朝的安全和统治,他勉力兴教、授徒,对人们进行教化。

王阳明在赣州的影响相当广泛而深远,至今仍流传不衰。
  ●创立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院址设在郁孤台下,是王阳明在赣州的讲学处。王阳明在赣州时,门人薛侃、欧阳德、何廷仁、黄弘纲、周冲、周魁、袁梦麟等,皆讲聚不散。正因为如此,王阳明身后,江西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江右学派。
●重修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旧址在赣州市水东玉虚观左,最初为周敦颐判虔州(今赣州)讲学处,叫“清溪书院”,后来为了纪念周敦颐,改为“濂溪书院”。元末,书院毁于兵。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赣县知县崔天赐重建。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主政赣南,仰慕理学祖师爷周敦颐,再次重建濂溪书院,并集四方学者,招收徒众,在书院内讲授理学。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名虔南师范学堂。后改名省立第二师范、省立第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赣州第一中学。
●兴办社学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王阳明在赣州大力兴办社学,颁行“社会教条”、建“旌奖节妇”碑祠等。他“立法定制,令赣属各县俱立社学,以宣教风,城中立五社学:东曰义尔书院,南曰蒙正书院,西曰富安书院,又西曰镇宁书院,北曰龙池书院,选生儒行义表俗者,立为教读……教之歌诗习礼,申以孝悌,导之礼让,未期月而民心变,革奸轨而化善良”。他要求各县治、地方“约长”和“里长”等,必须“延师设教”,办好学校,传授诗文和仁、义、礼、智、德、让;要求教师应以国为重,鞠躬尽瘁于教学,使“乡里子弟,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效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形成“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达到“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的目的。
●讲学并赋诗通天岩 通天岩在赣州城西北10公里处,属丹霞地貌形成的一处风景名胜。自唐代以来,通天岩就被辟为石窟寺,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寺,向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称。王阳明在赣州(古为虔州)期间,曾在通天岩的“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23人为弟子,史称王阳明“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观心岩前有一条深谷,林木茂盛,道路崎岖,非常幽僻清静。此处大洞套小洞,王阳明就在这里“观心”,讲授他的“致良知”。王阳明在通天岩一共写有六首诗。其中《通天岩诗》还刻在通天岩的石壁上,诗云: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来扫。

●颁行教谕教化民众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平定崇义等地的动乱后,得胜班师。临行前为晓喻赣南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文告。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中说,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辞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存在了。有关教育的内容,他提出,现在教育学生,“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潜力。王阳明最后说,他即将离开此地,所以,他特定再三叮嘱,希望这些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他的用意,并永远遵守,不要以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他制定的规矩,“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同时还颁行了《教谕四则》《谕俗文四首》《社学教条》等,都是教化民众的。
  ●优奖廉官养老济贫 龙韬系赣县人,曾任赣县县丞。在任期间,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老百姓敬重。王阳明莅赣州后,知道了龙韬的官品,深为感动,饱含感情地写下了《犹奖致仕县丞龙韬牌》。王阳明说,赣县致仕县丞龙韬,平素居官清谨,老年归休,贫乏不能自存。薄俗愚鄙,反相讥笑。看看那些贪污者乘肥衣轻,扬扬自以为得志,而愚民反而羡慕他们;清廉勤谨之的人无以为生,乡党邻里不知以为周恤,反而笑之。这些薄恶的风俗,政府是要负责的。为此,王阳明以政府的名义周济龙韬,给予官银十两,米二石,羊酒一,叫付掌印官亲自送到龙韬家里。王阳明要求赣县官吏年年岁岁常加慰问,给予柴米。王阳明动情地说:养老济贫是执政者的首要任务。王阳明还要求政府举一反三,养老济贫。王阳明要求府、县要告诉父老乡亲,务必一洗贪鄙的劣俗,形成谦让的风气。
●著书立说阐明学理 王阳明为一代心学宗师,但他的几部主要著作是在赣州刊刻出来的。《传习录》、古本《大学》和《朱子晚年定论》,这三本书是王阳明的主要著作,揭致良知之教。《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于赣州,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王阳明的门人、弟子所记录的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犹如孔门之《论语》一样,包含了王阳明全部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王阳明到赣州后,一直带兵追剿农民起义军也就是说“剿匪”,至正德十三年七月,王阳明凯旋后,始得专意于朋友,每日与门人、朋友研讨《大学》本旨精要,指示入道之方,重新刻录。对《大学》的重新解读与阐释,是王阳明创构心学思想的基础。其《大学古本旁释》和《大学问》,充分表现了他的基本思想,也代表了朱熹《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之后,对《大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诠释方向。王阳明《大学》阐释的心学化,挑战了朱子的权威,一方面引起了激烈的批评,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思想解放。

●推广赣州话 赣南属客家地域,这里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客家人,并讲客家方言。而赣州市区的人口,却操北方方言,甚至于一河之隔的水东、水西和水南,也操不同的方言。这一奇异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研究文章汗牛充栋,探讨“处在赣客方言其中的北方方言岛”的特殊现象。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赣州话的形成和推广系王阳明所为。王阳明在这里做官、讲学,对赣州的影响十分重大。特别是王阳明讲学,影响尤其深远。据嘉靖年编的《赣州府志》记载:王阳明当年讲学时盛况空前,城内濂溪书院和阳明书院常常是座无虚席,连围墙上都聚满了人,且倾城谈论阳明学。赣州居民自宋代周敦颐传授理学开始,就崇尚儒雅,经王阳明的教化以后,更是民风向善。因此,赣州话的形成,一是王阳明的讲学;二是由于王阳明在平伏农民起义时多次留下北方军士屯田,以占绝对优势的北方方言,影响了赣州市区的方言;三是强行的推广。


王阳明为赣州城的建设花费了很多精力。一是扩建吉南赣宁道署。吉南赣宁在府城南,以前是南赣巡抚治。明宏治八年都御史金泽创建。正德十三年,王阳明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道署范围很大,设施完全。堂前是露台,有宾馆、门屏、坊额等;后堂有抑抑堂、早燕居。有两个轩:思归轩和仕学轩;有一座楼外楼,叫宜南楼;有三座亭:无逸亭、君子亭、观德亭;有射圃。二是增建大校场。大校场在府城镇南外,明正统二年,指挥佥事冯广重建,后倒塌。正德十二年,王阳明重修并增建了营房。三是修筑城墙。正德十年春,大雨滂沱,洪水为害,赣州城墙倒塌了1300余丈。正德十三年夏,久雨,洪灾,赣州城墙又倒塌了38丈,时任赣州府知府的邢珣在王阳明的指挥下,修补完整。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都御史王阳明镇压谢志珊农民起义后,奏割上犹、南康、大庾三县地成立县,及茶寮、铅厂、长龙等三个巡检司。县治设横水,并以崇义为县名,隶属南安府。王阳明上书朝廷曰:“以往为贼所据,今幸则平,必建立县治,以示控制”。县治所在地的横水,在崇义县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横水位于崇义县中部,地势东部高山耸立,西部低山绵亘,中部是南北走向的狭长盆地,易守难攻,横水周围山岭设有滚木垒石,县治选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正德十三年四月六日,兴工筑县城,由南康县丞舒富督办筑城及部署衙署等事务。城周围五百丈,高一丈七尺,面宽七尺五寸,脚宽一丈,开设楼于四座城门上。正德十四年,划入尚德里(又称大小挖补),县属疆土始定,改上犹过埠镇巡检司隶属崇义县为上堡巡检司,又设铅厂、长龙2个巡检司,并在文英设兵营,设县之事始告毕。
  王阳明奏设崇义县,是和谢志珊起义联系在一起的。谢志珊祖籍广东潮州(畲族),其先迁横水后迁思顺桶冈定居,开山耕地,种田度日。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连年大灾,民以野菜充饥,官府征税,年年增加,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谢志珊伙同谢志田、肖桂模等首领,在横水起义,杀官吏和衙役,惩办豪绅。在谢志珊起义的影响下,崇义其他地方的农民也纷纷响应。正当农民起义军积极筹划开拓扩展之际,正德十一年九月,明朝廷授王阳明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兵部尚书王琼特举王阳明。王阳明接到任命通知后,立即前往赣南。王阳明统帅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浙江八府一州的兵力,分十路进攻起义军。十路军各引兵千余,最后都到横水集合。而王阳明也亲领中路军由南康进屯至坪,攻十八面,破横水。面对上述情况,以谢志珊为首的农民军,只好放弃横水西退桶冈各据点。王阳明则指挥军队分道直进,前后合击,起义军大败。这一战役,王阳明大获全胜,攻破起义军据点30多个,擒斩头目蓝天凤等34人,其他起义军军士1140人,俘虏起义军2300人。由于崇义地形的险要和复杂,王阳明两次上疏,奏请设县。王阳明《立崇义县治疏》云:“上犹等县,横水、左溪、长流、桶岗、关田、鸡湖等处贼巢,共计八十余处,界乎三县之中,东西南北相去三百余里,号令不及,人迹罕至,”“及查得横水议建县治处所,原系上犹县崇义里,因地名县,也为相应,”“如此,则三省残孽,有控制之所,而不敢聚;三省奸民,无潜匿之所,而不敢逃。”不久,王阳明又上《再议崇义县治疏》,再次申明建县理由。
崇义县城,本来属上犹县横水地域,近崇义乡。都御史王阳明平奏割上犹县的崇义、上保、雁湖三里,大庾县的义安三里,康之至坪一里,立县治。王阳明委任南康县丞舒富、上犹县典史李禄筑城。城的规模和基本构成为:周围五百四十一丈,厚一丈三尺,高二丈六尺。腰墙高三尺,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作掩护用)一千九百有二。有四个城门:东,朝阳门;南,太平门;西,永安门;北,迎恩门。东北临溪,西南凿壕。

在崇义,至今还保留着王阳明的痕迹.思顺乡桶岗村离村2.5公里的小河西岸,有一深潭,上面为悬崖绝壁,在壁立的崖石上,刻有一碑,名为“茶寮碑”。此碑系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镇压以谢志珊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后所立。石碑刻高3.75米,宽1.85米,碑文为王阳明手书。该碑刻距今490载,字迹虽有剥蚀,但大部仍可辨认。
  崇义王文成公祠位于文庙东侧(现崇义中学院内)。始建于明嘉靖初年。正祠栋宇为一堂凡三楹,中堂供奉王阳明塑像,左右为两寝宫。明嘉靖三十年知县王廷耀加以修理扩充,距正祠十步又建一堂凡三间,左右筑垣,接于正祠,两堂间开一明,中为小天井,方广不盈1丈。前堂外绕之以垣,再为门。祠宇布局有致,结构简朴精巧。1964年被拆除。

  南安(府治在今大余县)地处大庾岭,扼守赣粤两省的雄关——梅关(又称大庾关)就在这里,是中原通往岭南两广地区的唯一通道,被誉为中原通往海外的“水上丝绸之路”。古人形容梅岭路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地理位置重要、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寰宇记》称其为“最高且险”,是“扼百粤咽喉”的一座天然屏障。明成化十五年,南安知府张弼在扩修梅岭驿道时,并书其关门匾为“岭南第一关”。苏轼有云:“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正是对南安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写照。王阳明要出兵平乱,刚好这里又是扼守崇义的重要门户,自然成了调兵遣将的大本营。王阳明第一次到这里,军务之余,他去凭吊了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和他的两个弟子程颢、程颐的遗迹,拜谒了“周程书院”和“四贤祠”(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二程”之父程大中)。周敦颐正是在这里,教授“二程”的。

说了这么多老领导的业绩,也顺便说说他的“囧事”。
  王阳明的一生几乎体验了明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切:科举、任官、谏诤、廷杖、贬谪、平叛、晋爵、受诬、辞官、病老等。封建社会的官场,无非是君与臣、忠与奸、廉与贪、善与恶、才与庸、爱与狠的交错,人性的丑恶在这里暴露无遗。为官,要不攀高枝建立人身依附,要不结党营私形成利益共同,单枪匹马者,你就是有天大的本领,才高八斗,武艺超群,忠君爱国,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你一样难以立脚。秀才遇到兵仅仅是有理说不清,君子与小人斗,落败受伤的永远是君子,何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文武双全的王阳明就是这样不断地面临囧境和凶险。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此后,忤刘瑾、平宁王之叛、征思田二州,王阳明一路走去,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事件。

  官场之险恶,在于小人和被小人所左右的昏君。《明史》载:“正德元年(1506)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事情始于刘瑾的擅权。正德初年,尚在武宗做太子时就小心侍奉的太监刘瑾等人,得到了武宗的宠信,号称“八党”,引起老臣刘健的不满。刘健、谢迁等内阁大臣连疏攻刘瑾。最初,武宗虽袒护宦官,但对刘健等人还算客气,对他们说:“天下事难道都是内官所坏?朝臣坏事的,十个里面常常有六七个。”然而,谢迁、刘健坚持要诛除刘瑾等人。刘健面对一日数次奉命前来为刘瑾等人求情的太监,推案而起,哭道:“先帝临崩,执老臣手,以付大事。今陵土未干,却让太监们将朝政败坏至此,死后以何面目再见先帝?”刘瑾等人吓得整夜围着武宗哭泣。武宗最后不仅不怪罪刘瑾等人,反而将参与攻击刘瑾的一些小臣逮捕,并授刘瑾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刘健等人只得请求致仕,归乡养老。刘瑾大获全胜,因此也便引起了言官们的不满。南京科道官戴铣等人上疏进谏,请求驱逐太监苗逵、高凤等人,抚慰刘健等人,以安其位。但是,武宗见疏大怒,命令将戴铣等人逮系诏狱,施以廷杖,而后除名。当时,王守仁任兵部主事,对武宗过度宠信刘瑾、迫害言官的举动,深感不平。他便向武宗上了一个奏疏。疏中说:“我听说君仁则臣善,像大舜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能隐恶扬善。戴铣等人居谏官之职,以言为责。他们的话如果是对的,自然应当嘉纳;如果不对,也宜包容。”这篇后来在文集中标名为《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的奏疏,并没有什么慷慨激昂之气,而是一篇委婉劝谏的文字。然而,即便如此,这一奏疏仍是引起了刘瑾和武宗的震怒。于是,三十五岁的王守仁被投入诏狱。不久,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驿(约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做一个驿丞的小官。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这是他出仕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阳明随即被召入京,做了吏部验封清吏司的主事。此后,王阳明按着官场规则有条不紊地升迁。此时,兵部尚书王琼很赏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正德十一年(1516),在王琼的荐举下,他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这样的任命,原意是要王阳明去镇压赣南闽北山区的农民起义,不过却偏偏成就了王阳明在江西的一次更伟大的军事行动,这也给赣州人民送来了一个重视教育的好“市长”。

王阳明有时候也有世俗的一面,就是屈从权贵“讲政治”。当正德十四年分封于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在十六世纪初,杨一清、王阳明、王琼都是懂得军事的文臣。王琼和王守仁还被人称作“二王”。“二王”一主内,一主外,迅速地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堪称最佳搭档。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倖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倖之臣希望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阳明违心做了,但是开始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阳明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阳明的大功才重新翻起,加官晋爵。

在官场,谨言慎行好像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文字、语言稍有不慎,轻则带来领导不快、影响仕途,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按现在话来说也就是,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不行行也不行,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法”。正德十六年(1521)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阳明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也就是说,世宗本人对于王阳明的态度,有从最初的欣赏到最后的疏远这么一个转变过程。转变的原因无从得知。在世宗即位之际,王阳明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阳明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嘉靖元年(1522),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之后,他似乎再也没有引起世宗的注意。

在朝中,推荐王阳明的上疏接二连三,但所有这些举荐都被驳回或不予理睬。直到思、田二州的土目叛乱,眼看着总督姚镆等人无法收拾,世宗才在嘉靖六年(1527)六月同意廷臣的会推,命王阳明代替姚镆总督两广兼巡抚。当时的议礼宠臣桂萼也请召用王琼、王阳明“以济时艰”。于是,当初在平定宸濠之变中建功的两位文武全才——王琼与王阳明,先后出现在三边和两广,一御外侮,一平内乱。
  思、田二州的叛乱,涉及到土官、流官及民族关系,问题较为复杂。后来,王阳明在征伐的同时,重点采取招安的手段,并且提出恢复土官的建议。作为最能戡乱的文臣,在思、田二州的平叛中,王阳明多次受到皇帝褒奖。思、田二州平定之后,王阳明顺便平定了断藤峡诸寨的苗民起义。随后,王阳明向朝廷报捷。捷报中说:“永除百余年来两广心腹之患,花费不及一次大规模军事征讨所费的十分之一,而成功则是它的好几倍。”这一段话,惹祸了,报告既然没有写“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皇帝不满地说:“这份捷报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功高盖主啊!桂萼也因他事对王阳明不满,遂借机攻击王阳明“征抚交失,赏格不行”。这样,有大功于朝廷的王阳明再次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这时,王阳明因常年的军旅生活病倒了,便上疏辞官。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一月廿九日(1529年1月8日),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军务的王阳明,因患病,带领数名亲兵匆匆从南宁起程,回故里浙江余姚,途经江西大余。到了大庾岭山脚下,旧地重游,王阳明兴致顿时高了起来。于是一行人坐轿的坐轿,牵马的牵马,挑担的挑担,络绎登上了梅岭,来到南安府。第二天(1529年1月9日),王阳明弃轿舆,在南安东山大码头乘船,准备顺章江而下,经赣州,沿赣江,转长江,再经钱塘江转余姚。当船行至青龙铺(今赣州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离大余县城——古南安所在地20华里左右)江面时,王阳明病逝在官船上。曾经在赣州任职过的王阳明,也就这样陨落在赣南这块土地上!

由于王阳明是擅自离职,所以,世宗没有给王阳明恤典,甚至连爵位都不让他的子孙继承。作为政治家的王阳明,尽管有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正德、嘉靖两朝皇帝的赏识,最终还落得死后差点削去爵位的下场。世宗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或许,这就是王阳明官场失意的一个很好注解吧,在世宗看来,王阳明肆意传播自己的学说所造成的后果,远不是他的军功所能抵消的,思想,可怕啊!呜呼,封建王朝不需要有思想的官员、人才,他们需要的是奴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