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建设运行稳定良好的行政系统?

 火岩山 2020-08-23

《三略》上略讲用兵,圣人在衰世怎么任贤擒敌,平定天下。中略讲用权,怎么使用权力和控制权力,长久地保持天下的安定和富强。只使用权力,还不足以让天下从衰世复归于盛世,要复归为盛世,只能依靠道德。德衰则世衰,德盛则世盛。所以,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用兵、用权、用德,如果把衰世的天下当作一个病人的话,是先去邪气,再扶正气。正气培养得差不多了,如果想要以后都不再生病,就需要法天则地,培养和天地之德相一致的正常生活方式。正气是不可能一直靠扶的,长期的正气,还是得靠养。

三略陈述通过用兵祛邪、用权扶正、用德养正这三步,就可以把一个生病的天下,治理成一个健康的天下。

帝道社会衰落,变成王道社会,王道社会衰落,变成霸道社会,这是从健康到生病。要治愈病症,必然是从霸道社会复归为王道社会,再从王道社会复归到帝道社会。这是从生病到健康。如果一个社会,虽然不乱了,但是长期处在霸道社会,只能说是病邪被压制住了,但是没有被根本消灭,一旦君权无法压制病邪,天下还会走向动乱和生病。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三略》

帝者以帝德教化天下,王者以王德教化天下,霸者以公德教化天下。如果君主自己都无德,还希望让百姓有德,顺从地接受自己的统治,这是不可能的。“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这个道理,对帝、王、霸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都是适用的。

在《素书》中也有这句经文。有一个字的区别,《三略》中是“舍己教人者逆”,《素书》中是“释己教人者逆”。意思是一样的。《素书》中的这句经文,出现在安礼章中,侧重讲的是王者和霸者之道的教化,君主要以公理建立礼教,以成人伦之序。

在《三略》的语境中,本句经文侧重于讲帝者的德政和德教。要注意这里面的微妙区别。

君主自己无德,却想让百姓有德,顺从地接受自己的统治,这会导致百姓弃德不服,废理不从。这是“舍己而教人者逆”。

如果君主有德,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为人民服务工作做好,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地推行德政德教,百姓才会顺从接受君主的统治。这里的“正己”,是说君主得以身作则,要有个做君主的样子,要担负得起自己对天下百姓的无限责任。君主能做到了,这是“正己”;做到了这样的统治,百姓自然而然就会顺从自己的统治。这是“正己化人者顺”。

为什么百姓不顺从自己的统治呢?是因为国君乱德乱政。为什么百姓会顺从自己的统治呢?是因为君主施行了德政和德治。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 ;讨贼报仇,义之决也 ;恻隐之心,仁之发也 ;得己得人,德之路也 ;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三略》

本段经文也和《素书》中的一些章节相同,和《素书》中所要阐述的道理,原理上是一样的,但是在道术的运用上,有一些不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其道为一,一道各用。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君主治国的五维体系。在《素书》中我们有过详细的论述和讲解,这里不再重复,只作简单阐述。道是万物的创作者,“道者人之所蹈”,是说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天地把万物造化成什么样,万物就保持什么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本然地循天而行,这是“道者人之所蹈,不知其所由”的意思。

德者人之所得,是说人得到道的造化,才能有生命,才能正常运行和存续自己的生命,得到自己的生命所应该成为的样子。“仁者人之所亲”:是说天地德养万物,对万物有生成养护的恩惠。人怀德,同样也会对他人存在生成养护的恩惠之心。

义者人之所宜,是说万物都得按照天地所设定的行为规范,组成一个有机运行的系统。人也是一样,也得遵循这样的行为规范,生杀予夺,必须得遵循这套行为规范。

礼者人之所体,是说万物之间,需要有一套伦理规范,处于什么样地位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做什么,都是依据天地所定的伦理,来指导人的伦理,并建立起一套人伦秩序。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君主夙兴夜寐,起早贪黑地勤于政事,为的就是能建立起人伦秩序。如果没有人伦秩序,君不是君,臣不是臣,民也不是民,这样的天下就要完全乱套了。

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根据行为规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都是很明确的。而那些违反行为规范的人,就要让他们受到惩罚,表现好的人则要奖励他们。也就是赏善罚恶。如果一个人作恶,逾越了行为规范,伤害了别人,伤害了国家,就要诛灭他,维护正义。

恻隐之心,仁之发也。所谓的“仁”,爱人也。总是希望别人好,看到别人不好,就会救他帮他,让他好起来。如果看到天下乱了,就要想办法让天下好起来。对人,对万物,对天下无限慈爱。

得己得人,德之路也,有德之人,才能成为天下之主,这是“得己”。成为天下之主之后,有德之君,才能得到圣贤们的辅佐,这是“得人”。

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能得己得人,贤人君子们一起努力,把天下治理好,让天下苍生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把万物都复原成天地所造所设的最美好状态,是其所是,成其所成。天下无病,也没有贫穷和不幸,这是“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三略》

国家治理的五维体系建设好了,整个国家政治机器才能开始良好地运行起来。政治体系建立之后,接下来就要建立行政体系。国家治理体系运行的关键,在于君、臣、民三层之间,能够合成一体,使政令畅通,君主指挥整个国家,就好比一个人指挥自己的四肢。如果政令不通的话,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气血不通了,四肢就不会听心的使唤,人也就生病了。

君主想要指挥大臣做什么事,发出旨意下达给群臣,这叫“命”。传达圣旨,不能只靠嘴说,需要建立完备的通信指挥机制,把君主的旨意写在书帛之上,往下传达给大臣,这叫“令”。

群臣接到君主的命令,奉旨照办,把事情做成,这叫“政”。如果君臣之间谁听谁的这件事出了问题,君主的旨意大臣不听,这叫失命。失命的话,君主的令往下传达,官僚体系就不会照办。令传不下去,大家接不到令,就不知道君主要做什么事,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即便做了也会做不成,或者官僚系统往下假传圣旨,做的事都是错的,国家的运行就瘫痪了,这叫“政不正”。

政不正,行政系统崩溃了,君道就无法贯彻执行下去。君主失去了对行政体系的控制,那么权力就会旁落于奸臣。奸臣当道,阻塞了君主的命令,甚至用自己的命令取代君主的命令,导致国家的治理偏离了正规。

奸臣掌握了行政系统的控制权,那么大家都会听他的命令和指挥,而不再听君主的命令和指挥,这样君主的权威就被削弱了。   

千里迎贤,其路远 ;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三略》

奸臣很可怕,贤臣很难得。要让行政系统畅通无阻,关键是君主要任用贤臣,诛灭奸臣。

而要得到一个贤臣,是非常困难的事,不是随便找个人就是贤臣,得君主主动地去招募和搜寻,并且要对他进行仔细的考察和考验,不能随便信任一个人并将他放在关键岗位上,要慎之又慎。万一他是个奸臣,整个国家就毁了。所以说“千里迎贤,其路远 ;

致不肖,其路近”。贤臣,是要靠君主主动发现和发掘的。不是坐等上门,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对于君主来说,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贤人,任用贤臣。大臣虽多,但是贤臣很少,要仔细地选来选去,而不是随便从身边找个人委以重任,这是“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的意思。找对人,办成事,这叫故能“全功尚人”。贤人能找到明主,自己的才能匹配到了合适的职位,他也会尽力尽责地效忠君主,这叫“下尽力”。

只有找对人,才能做成事。找对人,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重要。找对人,可以坐享其成 ;找不对人,君主不仅事情要失败,而且还要给大臣们做砸的事收拾烂摊子。

如果一个组织的一把手,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找对人这件事上,这个组织肯定会兴旺发达起来。如果一个组织的一把手,不在找对人这件事上花时间,人都没找对就开始做事,这个组织会出很多乱子。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三略》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有正邪。贤臣和奸臣,是不能两存之仇。君主斗奸臣,不是自己和奸臣斗,而是要让贤臣和奸臣斗。贤臣越来越多,奸臣越来越少,国家的政治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反之就会越来越弱。

如果废黜罢免了一个贤臣,那么整个朝堂的贤臣们都会受到打击,很多人都会心灰意冷,甚至选择离开。如果器重和奖赏了一个奸臣,那么奸臣集团就会得势,进而所有的奸臣都会联合起来,打败贤臣集团,以至于奸臣当道把持朝政。

所以,君主要善待贤臣和护佑贤臣,让贤臣集团得到胜利。并且要把奸臣集团全部诛灭。朝中都是贤臣,奸臣没有了,这样的话,国家的政治体系才会安定,朝政清明了,贤臣们就会越来越多。

众疑,无定国 ;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三略》

贤臣集团和奸臣集团的斗争,君主必须要立场坚定,无条件地、强有力地支持贤臣集团。如果贤臣都来了,和奸臣们做斗争,他们也摸不清君主到底支持谁,邪臣们也不知道君主到底支持谁。

正邪两派一直斗争,君主不表态也不站队,这下就要完蛋了,官僚系统的正邪内部斗争,会一直斗下去,分不出输赢胜负,国家就不可能安定。所以说“众疑无定国”。

因为君道不明,大家也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应该怎么治理,一会贤臣集团得势,一会奸臣集团得势,一会这么治,一会那么治,这叫“众惑”。这么治理国家,显然是无法把国家治理好,把百姓服务好的。所以说“众惑,无治民”

君主立场鲜明地表态站队,支持贤臣集团,表明君道的主张,贤臣们赢得全面胜利,这叫“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三略》

国家大事,错综复杂,很多事情,就像一张网一样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政令的传达,既有横向环节的连接,也有纵向环节的连接,一个命令被违背了,得不到贯彻落实和执行,后面连带着就会影响很多事。所谓“一令逆,则百令失”。

逆令是违抗命令不做,“一恶施”,是把事情给办砸了。一件事办砸了,上下左右环节相关的所有的事,都会受到影响。大家事情都办不好了,就会互相推卸责任,扯皮推诿,都觉得是别人没办好,不是自己的问题。大家互相推诿,就会互相埋怨,进而导致恶性循环,有的人则故意不把事做好,只为刁难和报复其他环节的人。

对于服从命令,能把事情办好的人,要奖励他们,提拔他们 ;对于违抗命令,经常把事情办砸的人,要惩罚他们,罢免他们。事情理顺了,大家也都不会互相推诿和互相埋怨了。“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

如果事情乱了,不按照赏善罚恶的公平原则把事情梳理好,把人都处理好,以至于产生了积怨,这样就会导致整个行政体系的瘫痪和崩溃。用错误的行政体系来处理做错事的人,这叫“使怨治怨,是谓逆天”。用互相仇恨的人来处理他们做错的事情,这叫“使仇治仇,其祸不救”。

关键要有一套运行稳定良好的行政系统,这叫“治民使平”。如果在这个系统中,有人违抗命令,做错了事,就一定要严肃处理,不能姑息养奸,这叫“致平以清”。能做到这样,大家都能人尽其力,人尽其才,整个国家都能运行良好。这叫“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关于《三略》一书的更多内容的讲解,详见韬略下册书籍《先秦经典中的管理智慧.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