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概述

 指间飞歌 2012-04-14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作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论语》有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尚书》“民为邦本”;《诗经》“宜民宜本”;《孟子》“民贵君轻”;《管子·霸言》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晏婴对“管仲所以治齐”的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尊崇,并深受其影响。那么,他为什么要撇开“以人为本”提出“以民为本”呢?因为这时已经有着与春秋初期不同的社会条件。当时社会正处于“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的大变动时期。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晏婴分析当时齐国的阶级矛盾时,揭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压榨:“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奴隶和平民的起义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论语·微子》)。“民”的伟大力量开始充分显示。社会存在孕育了“以民为本”思想的萌发,晏婴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这一思想。 这些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源头。

  (二)“知人”“用人”

  孙膑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曹操也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知人,用人是中国古代的人为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对于今天我们的人员甄选、选用、激励、培训等人力管理工作仍有启迪。知人是用人的基础,“知人则哲,能官人”。用人是知人的目的,诚心爱才,以人为本,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就是用人的基本标准。但凡出现盛世,必定是在知人用人方面做到了以人为本,反之,则是没做好。李世明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所以迎来了贞观之治;康熙乾隆懂得吏治的重要性,所以迎来了康乾盛世。相反,楚怀王,他本来可以接受屈原的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的策略,但是他却反过来重用小人,排斥贤臣屈原,对外节节退让,终于导致亡国。宋高宗如不是听信小人秦桧,排斥忠良岳飞,又怎么会亡国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些都向我们昭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以德为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德为先,即:提倡贤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国,强调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一)以德为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大多把德放在管理的首位。例如,“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以德治国

  古代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使管理者在其道德威望的影响下,自然达到良好的有序状态。德治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德治的实现方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贤人政治

  古代管理思想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表率作用,百姓是否服从统治,取决于管理者本人的感召力。“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面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四)德本才末

  古代管理思想推崇以德为本,突出品格、道德因素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才德兼优为佳。”“论才则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观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堪称中华管理思想的精粹,他由来已久。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走极端,在对立中求得统一,使管理主体实现天人协调、自我协调和人我协调。在呈现柔性化管理趋势的今天,摒除偏激、追求和谐的管理思想正展现其现代价值。

  (一)中庸思想的由来及内涵

  孔子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允执厥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二)中庸之道的管理要求

  1、凡事要适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主张凡事要适中适度。2、整合对立的两极。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事物对立的两极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君子中庸”,“执两用中”,在对立两极的互补中达到整合。3、遵循变通的原则。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衡量事物的情势而作相应的变通。“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已达为节。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4、追求协调的中和。中和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对矛盾对立面的协调的追求,以赢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三)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的辩证内涵

  无论是国家、家庭还是群体,都应追求和谐。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思想境界。:《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这些都说明了以和为贵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必须辩证看待,辩证处理。《论语》有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从老庄哲学看,管理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看似清净“无为”,却能尊重万物,使之各自发展,达到“无不为”,即管理的最胜义。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

  “无为”是天道的重要属性,人道效法天道。“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无为而治,是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它具有“生而不有”的双重特性。“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

  (二)无为而治的谋略

  1、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只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2、以退为进。“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3、欲夺固予。“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三)无为而治的领导素质

  1、尽心尽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服务精神。“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上善若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淡泊名利。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4、知人、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不知,上;不知知,病。”5、稳重、清净。“重为轻根,静为燥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四)无为而治的实践作用

  1、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智慧出,有大伪。” 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2、防止贪欲引起的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会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3、发挥民间组织作用,顺其自然。“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在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像我们今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还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折射出古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像我们今天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基层农村自治制度,就是国家无为而治的谋略,实现人民的自治的表现。因此,我要善于汲取中国古代的优秀管理思想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参考文献:

  [ 1] 老子. 道德经[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2] 杨伯峻. 论语译著[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 3] 金景芳 吕绍刚. 周易全解[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4] 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曹军.儒家的和谐管理[ M] .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 6] 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