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地名考释——任乃强

 东方欲晓10 2020-08-23
    四川地名考释(摘录其中“雅安地区八县”) 任乃强 

雅安地区八县,以邛崃山脉分水划为两个部分。山脉以内,为青衣江上、中游盆地,属於四川红盆地的极西部分。青衣江自飞仙关以上为上游,山内之水分汇为四大支。四支河谷各为一县,最东一支为青衣江主流今呼芦山河,其河谷全部俱为芦山县境。西次为木坪河,古称沫水,合宝兴县境小支流,至灵关,穿三十里绝峡入芦山河。故芦山河亦有沫水之称(“水经”之例“随所决入而纳通称”)。《司马相如传》谓:汉武帝开西南夷,“关沫若”,即谓以此灵关与若水之故关为西微也(故关为沈黎部西徼,见《水经注》)。又西为天全河,故称徙水(即《汉书、地理志》青衣县之大渡水),所汇支流亦多,全属天全县境。又次南自邛崃山来者为荥经河,《汉志》曰邛水,北穿狭谷入大渡水,再与沫水会於飞仙关外。秦汉时,蜀与滇、邛、笮地往来,只有自临邛,经火井槽沿青衣江水,至飞仙关外渡河,循邛水邛崃山一线通路,故青衣置县最早,徙与严道次之。因夷中有此通道,为商旅所便,汉民渐来垦居,故置 县早,社会进化亦较速也。飞仙关与竹箐关(在洪雅西界,名山县水口场外),间为青衣江中游,河西海拔降到 700公尺以下,河东已较广阔,全属雅安县,其支流名山河流域,属名山县。凡青衣江流域 六县(名称沿革后详)。邛崃山脉为四川盆地西限。其脉自阿坝州草地南来,海拔由五千公尺之洪峤山。逐步 下降,至巴朗山相爷坪,为 4487公尺。入本区后,有夹金山口(4114 米)、马鞍山口(2937 米),二郎山口(3437 米)、大相岭草鞋坪(3142米),皆古今逾山要道。其脉转东为西瓦山, 在金口河北(3286 米)大瓦山、峨嵋山(万佛顶 3098 米)、二峨山(1909米)、三峨山(2023 米)四峨山降至千公尺以下,绝於沙湾西南之大渡河岸。邛崃山脉与木雅贡噶大雪山脉之间为大渡河谷,河身出康定界后,海拔降至千四百公尺以下,呈亚热带气候。出泸定县境渐折而东,穿大瓦山峡入金河口区,海拔降至 800 公尺以下。旧时河内为汉源县,河外属越西县。今其两岸上段属石棉县,下段属汉源县。泸定 县曾于 1955年划入本区,次年复划归甘孜藏族自治区(该县全属汉民,自然区划仍当属于 本区),故本区八县。 全区介于四川盆地(海拔 1000公尺以下)西康高原(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凉山高原 (海拨 2000公尺左右)三大自然区域之间,历史上为大西南汉蕃、邛、笮与彝、濮绪民族(古 书每统称为“獠”)交通路线的枢纽。早在 3000年前,已是各族商品交流之区。汉武帝开置 郡县后,每每因中华内乱,夷酋据地自擅,华民被迫退出(或退至邛崃山内,如汉末与宋末、明末。或退出全区,如南北朝时)。亦每因华夏安定、强盛,地区夷酋降附,重开郡县,汉地工、商、农民以较高技术与文化随之俱来,从而发展地方产业,巩固郡县政权,提高社会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如此消长变化,阅两千年,早已成为中华腹地。综其历史发展过程约如 下表: 公元前四世纪,蜀保子帝征服青衣羌。 公元前316 年秦灭蜀。随即开临邛、青衣、严道邮路,逾邛崃山,通邛笮商旅。 公元前 182 年(汉吕后临朝六年)置青衣县。 公元前 111年(元鼎六年)置徙、严道县与沈黎郡。阅十四年废沈黎郡地,并为旄牛县, 属蜀郡。 公元 37年升青衣为郡领四县,寻废郡为蜀郡属国都尉,是时本区汉户剧增文化高涨。公元二世纪内邛崃山外夷屡叛,旄牛道闭。蜀汉至晋屡开屡闭。至四世纪中叶本区全 面沦陷。 公元 553年,西魏取蜀始开辟新邮路,自临邛经百丈、蒙山、严道逾邛崃山。治途开置郡县达于巂州(今西昌)。隋於邛崃山内至雅州,领严道、名山、荥经、芦山、汉源、沈黎等县,唐於邛崃山外立黎州领汉源、通望、飞越、大渡等县。皆置都督府各领徼外羁縻州数十所。 公 元 806年(宪宗元和元年刘×反於西川)以后,蜀地多乱,吐蕃、南诏迭侵巂、黎诸 州,大渡河外次第沦没。宋弃大渡河外不有。河内为杨、刘、郝三王部落,分隶雅、黎两州。元世祖远征大理(唐曰南诏),循大渡河进军侵夺雅黎两州地,置天全六番招讨司,与长河西、鱼通、宁远三安抚司隶吐蕃宣慰司。(本区汉民再绝迹)。明太祖取蜀(1371 年)与 云南(1382年),於本区邛崃山内立雅州,领名山、荥经、芦山三县与天全、黎州、穆坪三土 司,及若干小土司,汉民暂复入居(大渡河外属明正土司)。清雍正七年(1729 年),天全土司改流,置天全州与打箭炉厅,升雅州为府,置雅安县为府治,八年,改流黎州土司,置清溪县。於是本区再一次恢复繁荣,於雅州立上南道,兼管 嘉定府与邛眉两州,及口外一百二十土司。民国 2年废府州厅为县。 1939 年,西康建省,划本区属之。解放后雅安为西康省会。1955 年并西康省属四川,雅安为地区所在,领上举的八县。 在如此历史情况下,八县建置沿革屡变,名称亦屡变。〔附注〕:加以所置的变动;与民族语言的参杂;和史籍作字的不同;以及文字资料的残乱;整理诠释,困难重重。兹为各县修志需要,初步依据旧文,考订条理,分县说 明如下:如严道与荥经,天全与始阳,汉源与清溪之类。 如雅安旧有蒙山、始阳、严道诸称,说者每与荥经、天全混乱。如斯榆,徙,是用青衣夷本语译音。青衣,是汉人对徙族人所加的称呼。始阳又是汉 夷语结合的词汇。如《隋志》芦山,《元志》作泸山,《明志》作芦山。与汉源、汉川、汉源、蒙山、名山之类。 如《汉志》青衣县云“禹贡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显然指的青衣江。《禹贡》言“蔡蒙旅平”,未言蒙山溪与大渡水。其间显有脱文,疑当作“禹贡蒙山在东,山溪为大 渡水……”云云。由于《班志》有这样一条有脱误的文字,遂使说芦山地理者,认为罗绳山就是蒙山,芦山河就是蒙山溪。从而把芦山、蒙山、名山混淆不清了。其他类似如此混淆的文记还多,不 可胜举。雅安县。原是青衣羌族分布地,与青衣江上游地区称“斯榆”(《司马相如传》云“略斯榆,举苞薄”)。汉武帝开西南七郡,置徙县;故城在飞仙关外徙水之北(今为始阳镇,古称“斯都”。西晋改称“徙阳”见《晋太康地志》)。曾因夷乱侨立于晋原郡界(见沈约《宋书州郡志》)。西魏规复此区,辟百丈、蒙山新道,改称“始阳”,建新治于蒙山西谷小溪口(今雅安河 北的包城坝),立蒙山郡,以便保护新道沿线垦民秦汉时,临邛火井为蜀西最大盐井,利用天然煤气煮盐。见张华《博物志》。故当时蜀邛邮路,由临邛、火井,出青衣、徙、严道,逾邛崃山。晋世,邛井为夷獠所据,火亦熄灭,内陆盐井已多,其道遂闭。西魏时蜀中垦民就平旷,向百丈、名山逾金鸡关(原曰蒙山关《新唐志》作鸡栋关,后遂改称金鸡关)入青衣河原。此河原系故徙县也,故魏移徙阳侨民返其故县。先居此,在政府保护下向西垦进。至于恢复故县,如此历史,旧无文记,惟综合汉魏隋唐一切史料分析,知其如此,如有不然,盼能抛砖引玉,取得新的论证。斯、徙、始,皆羌语黄金(sie)-音的异译。《禹贡》梁州厥贡,首称“谬铁”。其所谓谬,又为可以弯曲的玉,实即指的是黄金(古以黄金归入玉类,只铜称金)。青衣江上游山岩至今 产金未竭。是为青衣羌人自称曰 sie的原因。蜀人因其人衣旄牛毛织之黑色布服,称之为 青衣羌,所居之水为青衣江也。《竹书记年》,周显王八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谓瑕阳人循青衣水出岷山通过秦国来魏经商(古商人,恒冒称使臣,故曰来归)。此瑕阳,亦当是徙阳之异译。青衣羌固守本俗者仍着牛毛衣,慕汉俗着麻布衣者被称为徙,其时徙未建国,但称“徙阳人”,华人译字为瑕阳人。唐时吐蕃亦称此族为“斜尔巴”义为东方人。《唐书》称始阳为“夏阳”,见《韦皋传》凡此可属徙族古史,故附注於此,以资考订。 两汉时,大渡水北岸为徙县,南岸属严道县。因驿道全在飞仙关外,故飞仙关以东(今雅安、名山两县地)汉民甚少,青衣、徙、严道沦陷后,其汉民东徙晋原郡都立徙阳侨县(见沈约《宋书州郡志》。西魏取蜀,重开邛雅州县,因垦民向平原地带百丈、名山移进,新开金鸡关(今名山、雅安界山。《新唐志》作鸡栋关)路入青衣江中游河原。于是在蒙山溪会合(今包城坝),立始阳县,置蒙山郡(据《隋书地理志》)迁侨民回故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 597 年)废。 始阳为镇。仁寿四年(公元604 年),更于镇南岸苍坪山下置严道县,立雅州,领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邛、蒲江、蒲溪、沈黎、汉源九县(时犹未立邛州)。炀帝改州为郡,雅州 为临邛郡,唐初复为雅州。唐高祖奄有巴蜀,招抚地方酋豪建置新县。雅州界内新立蒙阳、火井、长松、灵关、杨 启、嘉良、大利七县于是雅州领十六县。又割依政、临邛、蒲江、临溪(即蒲溪)、火井五县置邛州、割沈黎、汉源置登州;又割 严道西部立荥经县。太宗贞观初(公元627)废,并新立诸县,雅州只领严道、百丈、名山、卢 山、荥经五县。外领夷獠羁縻州十九此据《旧唐书地理志》,新立七县,皆在武德元年(公元 618)。蒙阳,在今大邑县境。火井,今邛崃火井槽。长松,在今汉源县东,后为松坪土司。灵关,今宝兴县灵关镇。杨启,在今天全县。嘉良,今为沪定县。嘉靖河坝,本族原在丹巴,因避民变徙。此请吏立县,旋废为羁州。大利疑即后来的大度县,在今泸定县沈村,后废县仍置大度戍。一说即今汉源 大树堡。《元和志》作十一州,《旧唐志》作十九州,《新唐志》作五十七州,并云“二十一州天宝前置”,“三十六州开元后置”。核对前二十一州,《旧唐志》十九州全在,只多了罗岩、椎梅两州,疑“天宝前”当作“开元前”,大抵《元和志》所记为武德中内附夷落。《旧唐志》所志为太宗,高宗时内附夷落,罗岩、椎梅系武后时增置的。又其罗岩州云“初隶黎州都督府后来属”。罗岩州即今泸定县北之岩州,嘉良州亦黎、雅两都督府并见。以此可知雅州都督所辖各羁縻州地皆在今泸定县以北,康定丹巴与大小金川地方。泸定、石棉、越西地面羁縻州则 隶黎州都督府。至於各是今日何地,未暇悉考。 (下略)天全县。天全之名,始於元代。改流置州在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至今已二百五十余年,县人仍读“天”如“迁”音,与全国语音特异。若谓土民语音原是如此,经查此区民族,谓天为“屯摩西”。不作“迁”音。其土司、头人通用汉语已五百余年,多能诗文,不应读天字特异。旧时求其故不得,曾设想为:改流时迁土司全家到江西为民,土司家引为深痛,固不愿迁,武吏曾以迁则保全,抗则族灭威胁之。故虽沿用“天全”旧字,而土民读如“迁全”。又疑迁与羌同音,六番本羌族,元军入雅黎时,六番曾助宋军抗拒。(时高土司驻岩州先迎降)蒙古法,攻城炮发犹不降者当屠,元世祖以高司先迎导元军,特免六番之死,故曰“羌全”(汉人尽被杀),而字作“天全”,故独此一县读音不同。此皆唯心推断,只算提出探寻线索。仍应深入求得史料与羌语勘合,能得正确解释为务。 至於“六番”之义,余初疑为杨、刘、郝三王族与董卜韩三胡族之总称。陈宗祥先生提出六番即《后汉书》的“白狼楼薄”,我甚赞同。(古今音并吻合,唐宋三王部落地面亦与白狼楼薄地面符合。)但未解楼薄名称何以转为三王部落,尚待详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