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青衣羌”与雅安的渊源(三)

 lyming63 2018-04-16

 细数“青衣羌”与雅安的渊源

古已有之
习俗仍在

 

 关于芦山龙门乡“蛮洞子”的争论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考古专家以及本地文博系统都拿出大量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得到佐证。
    那么,这些”蛮洞子“到底是青衣羌史前遗址?还是系东汉墓群?目前很难一语论断。
    今天的芦山县在历史上与“羌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记者走访了很多专家,翻阅了很多古籍与史料,力图细数“青衣羌”与雅安的那些渊源,带您一起走进“青衣羌”。

“羌人”是一个泛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焦虎三认为,古羌与今川西羌族的直接联系,可参见《甘青地区史前考古》,该书作者认为,古羌人几经迁徙,活动范围比较广,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后来羌人甚至往东、往南和西南方向发展,特别是往四川方向迁徙的尤多。到春秋战国以后,羌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据有今甘肃省大部与陕西省西部,西边到今新疆南部帕米尔高原,西南直抵四川省北部及南部等地。羌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往外迁徙,或分化或融合,有的分化为不同的支系,有的逐渐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相融合,也有的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情况不尽相同。
    如今,定居在四川境内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与理县、松潘等地的羌族人民,应该就是古羌人的后裔,他们继承并发扬了羌人的古文化传统。历史上古氐羌是个大概念, 原应居于西北,其分批分次四处迁移,包括青衣羌在内都为其分支。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羌族,他们较好保存了古羌的文化与血脉,继承并发扬了羌人的古文化传统,故以后名命为“羌族”。
    学术界认为,“羌”是专指羌族地区的一个方国或族群,还是商以西各部族的泛称存在较大争议,在没有更多考古文物及史料举证以前,将甲骨文中的“羌”视为地域与部落二者皆有的泛称较为妥切。
    焦虎三认为,“古羌”与今天的“羌族”,是逻辑学上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即: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古羌”与今天 “羌族”的必然联系,也不能将“古羌”与今天的“羌族”完全等同,在学术上将两者混为一谈。

青衣县为今芦山县
    今雅安、名山、荥经、芦山、天全、宝兴六地,原为青衣羌人住地。秦并巴蜀,抚循其人,设置邮亭驿道,通于西南夷邛、榨诸国,间亦徙置征服诸国豪族于此。今雅安县境,秦曰严道,即因徙楚严王之族于此为名,今荥经县汉曰邛邮,盖皆邮亭所在也。《史记·淮南王传》中写道,槛车送严道邛邮是也。于时行政区划,则隶蜀郡之临邛县。县治南河(今邛崃县治),而其辖境南抵邛崃山(今大相岭),故曰临邛也。汉高后时,青衣羌人作乱,平定后析临邛南境置青衣县。《华阳国志》曰高后六年开青衣是也。今雅、名、荥、芦四地,皆其故地,故县治则在今芦山县境。大抵秦汉通西夷路皆自临邛经火井槽,逾百步关,历青衣、邛邮及邛崃山人榨国,由榨转邛,由邛转滇,故青衣县最先析置。
    而关于雅安本地人盛传的“青衣羌国”,即羌人立国在这些史料中叶得到了映证。

当地仍有“青衣”旧俗
    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一些当地的耄耋老人表示,自己的父辈一带,都有穿青衣,女性裹青头纱的习俗。雅安考古史料证明,这些是远古时期,民族迁徙导致的民族融合形成的局面。
    专家任乃强在著作《羌族史》中表示,唐宋以后,羌族多被汉族或其他族所融合,只在岷江上游还有部分存在。《北史·宕昌传》中对其房屋的叙述为“其屋,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明武宗正德实录》中记载,“其俗以白为善,以黑为恶”,现今,在羌族文化保存较完整的茂县、北川、汶川等地,我们可以看到羌族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褂子,脚着草履,少数人穿布鞋或牛皮靴,裹羊毛或麻织成的绑腿,称为“毪(mu)子”,束腰带。这与芦山龙门一带老人讲的当地人也有穿青衣、裹头帕的习俗相似,这也证明了雅安龙门与“青衣羌”的渊源所在。

 

“青衣羌”从何而来?
    上世纪40年代,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在《羌族源流探索》中描述,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它曾创造过灿烂的牧业文化。远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羌的记载。近年来,在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又相继发现了与古羌族有关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羌族演化为许多支系,其中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若干民族。无论是在历史上出现过和现今仍然存在的我国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溯其来源,大都与羌族有关。
    蜀西边界的青衣羌《魏略》称为“青氐”,这是与大巴山区羌支各族同时进入四川盆地边缘的羌支民族。青羌移进线路,是循岷江与大渡河分水线的巴郎山、邛崃山脉猎食而进,逐渐下降到青衣江河谷区来的。其降居河谷经营农业,大约与蜀国同时。蜀国既强大后,曾经与他发生战争。《华阳·蜀志》说,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焚”,即指此事。
    所谓“青衣”,在战国时,也不只是一个部落,而是已经建成了若干个国家。其最东的一个叫“丹犁”,名称屡见于《秦本纪》。所据地方,在青衣江下游和岷江西岸,即今洪雅、丹棱、峨眉、夹江、乐山、青神等县,是臣属于蜀的半独立国。秦灭蜀后,也灭了丹犁,以其地为南安县,后遂发展为犍为郡。置郡后,沿江地面内陆化了,山区仍有青衣持其旧俗的。至隋唐年代,还曾发生过叛乱。所以这段青衣江又叫“平羌江”。隋朝置丹棱县,实取丹犁旧族为称。次于丹犁者为“徙都”。《史记·西南夷传》所称“邛都”“徙都”“筰都”,都说邑君所聚族处,相当于国都。徙都所在地,即今天天全县的始阳镇。亦作“斯都”,司马相如文作“斯榆”,包括今雅安、荥经、天全三县地。汉置徙县,属蜀郡。他们与丹犁种都都迅速与汉族融合。少数不愿接受汉文化的,则退入山区,依附青衣邑君。
    青衣邑君住地,为今宝兴县的灵关镇。原也臣服于徙。汉灭徙,邑君降汉,汉置青衣县,即以其君为令长。公孙述据蜀后,蜀人不愿追随的,都逃避入青衣,邑君加以安抚。述败。光武嘉奖青衣君,置蜀郡西部都尉,领青衣、徙、严道、旄牛四县。后升为汉嘉郡。当时灵关峡以东为汉民,其西穆坪河谷为羌民,属邑君。邑君请汉吏典其书表,遵奉汉制度,而不容郡县官吏入境,故保存羌俗最久。至元、明时,为穆坪土司,甚强大。清代取消西蜀土司,改土归流。但天全已改,穆坪不改。至民国八年,穆坪内乱。经建昌道尹黄昌煦讨平,始改流为宝兴县。遗留的土民住在山谷深处,如所谓硗碛区,至今仍保持其语言与习俗,为四川盆地边去羌族中最纯的。
    青衣羌屡世受汉官调遣,远出征伐。也有留戍就居的。故“青羌”之名,也屡见于大渡河外诸地史志。《华阳·南中志》说: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下至《宋吏·三王部落传》,尚有大渡河的“青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