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新用户07039177 2020-08-23

人们都知道,书法除了继承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创新。何为创新?就是在学习继承的古人的经典作品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创新并不是胡乱地书写,而是书法中要有合理的出处、用笔、字形,甚至包括创作者的情感、修养等,有了这些基本要素后,才算是一幅真正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书法中的情感?这些情感又是如何来表现的?本文对些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书法中的情感

我们知道,书法自古以来就是有生命力的,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书法本来就是一个由有形的文字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它除了各种不同的形体(字形)构成的筋骨血肉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内构成:书写者的气质、文化、涵养、情感等。

对于情感而言,是专门指人的精神情绪,动物是没有情感的。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人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一的态度体验,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

由此可以知道,情感的产生,并不是人心自身所产生的,而是由人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书法中的情感是指书写者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由于人对纸张、内容、形式、审美的共同认识,在书写中所产生的情绪,继而将这些情绪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方面的例子是非常之多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等,都是属于艺术情感十分深厚的作品,他们在书写时,根据环境的因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进了作品中,最终才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

但是,书法中的情感是多样情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情绪,通过书写都会有发乎于情的情感。时下一些'乱书'者也是有情感的,他们的作品也是有'情感'的,但他们是不符合规则的,这些情感更是没有审美意识的,因此是不长久的。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情感在书法中的表现形式

书法中的情感,首先是来自有一定的审美意识,然后才是人的基本技法的表现。朝北朝时期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对此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书法情感形式问题的人,所著《书赋》中这样说到:

情凭虚以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妍靡深功。尔其隶明敏婉,蠖绚蒨趋。将蒨文篚缛,托韵笙簧。仪春等爱,丽景依光。沉若去郁,轻若蝉所。稠必昂萃,约实箕张。垂端整曲,裁邪制方。或具美于片巧,或又兢于两伤。形绵靡而多态,气陵厉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献体也贵壮。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放。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这一段话很长,但其核心要义就是在书法创作中的情感激发问题,他认为,人的创作情感(主观)是从虚无中寻找动力,激发人们从想像中(客观)创作,但是,这些都是通过人的心、目、手、笔共同来完成的。'心经于则'是说不论如何创作,都离不开前人的法则,即使你想像的再好,这个法则是不能破坏的。

东汉书法家崔瑗在《草书势》中用物的象和势说明了书法中的情感问题: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崔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书法中的情感问题,但是他所提出的主要思想是运用了动物中的'志'、'骇'、'怫郁'、'惴栗'等情感类的词语来表达草书中的势态,使人很容易理解书法由'情感'的代入所产生出来的艺术现象。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他所著的《书谱》里明确提出了书法中的情感问题,并认为这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虎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上面这两段话都是孙过庭涉及书法情感问题的论述。他认为书法之所以能'形其哀乐',就是因为其中有人的情感问题使然。并且运用了王羲之的几篇名作来加以说明,这几篇名作恰恰是情感不同情景下所显现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它能打动人、感染人,就是因为其中人在不同时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书法中情感的实现方法

如前文所述,书法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所写,情感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如孙过庭对王羲之各种名作的评价一样,感怀不同,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那么,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入到书法中去的?它有什么样的实现手段呢?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北宋时期的书法家李昭玘在他的《乐静集》中记述了苏东坡的一些体悟:

昔东坡守彭门,尝语舒尧文曰:'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这里可以看出,苏东坡对书法的认识,至少是要达到'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而要想实现这一境界,必须做到'认识、见识和学养'都齐备,否则是'终不能尽妙'。

苏东坡认为:

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古人:情感是书法中的生命力,这些事情做对了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他的书法思想并不是要求人们拘泥于前人的法度,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学养、认识、见识等,融入人的情感,使书法达到某种境界,形成合理的、自然而然的艺术形式,这才是最根本、也是最高境界。因此,苏东坡是倡导人们通过多读书、行万里路来增强人的见识、学识和修养。

金代学者赵秉文认为,书法家们要提高修养,培养人的情感,必须通过读书来获取,他在《为张天锡序中写到:

窃以谓通经学道,本也。书一艺耳,然非高人胜士,胸中度世有数百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不能造妙入微。

书法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载体,也是一个人综合情感的体现,它不仅要求人们在继承前人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以精到的技法能力,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色彩,使得作品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但是,情感并不是人的喜怒哀乐,而是要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增加情感,培养思想情操,提升审美意识,只有这样,人的气质上升了,面对不同时境下的创新情感也就会自然而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