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思明居士 2020-08-23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洛阳纸贵”,讲的是西晋年间有个大文豪,叫左思。他写了一篇名动天下的文章《三都赋》,引起人们的追捧,达官贵人们为了争相传抄这篇文章,竟然把都城洛阳的纸给买的供不应求,造成短时间内洛阳纸贵的现象。

无独有偶,在北宋年间的汴梁,也发生了一件“百金不许买一枚”纸的故事,但与西晋不同的是,洛阳纸贵是因为左思的三都赋,人们稀罕的是文章;而“汴梁纸贵”,则单纯就是“纸”的价格昂贵,竟然达到百金难买一张纸的地步。

这种纸,就是史上鼎鼎有名的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三都赋》

一、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命人创造的,澄心堂实际上是李煜用来存纸的地方,高超的造纸工艺和纸张质量,是其被广为追捧的基础

如果文字和纸张也有一个社会的话,那么澄心堂纸,一定是这个社会中的贵族。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中,工匠只在最底层的商人之上,而普通的纸,则大都是由这些出于社会下层的匠人们所造出来的。

但“澄心堂”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由一位皇帝特意下令,在全国筛选技术过硬的匠人,然后在皇家的支持下,皇帝本人的亲自监督下所造出来的纸。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李煜画像

更关键的是,这个皇帝还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做皇帝不靠谱,但做诗人很厉害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就是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作者。

根据宋代学者程大昌的《演繁露》记载说:

“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犹有存者。”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这种世俗权力与文化大拿的双重加持,让澄心堂纸一面世就身份高贵,甚至由此而形成一个对于澄心堂纸的认知分歧。

有一部分研究澄心堂纸的人,认为这种纸是由特殊的材料和方法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纸,每一张都是一样的。

但也有另一部分认为,所谓的“澄心堂”,并不是纸的名字,而是皇帝用来存放纸的楼阁的名字,那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皇帝可能只用一种纸,澄心堂之中存放着很多种类型的纸张,但因为其都是质量绝佳的精品,所以被统称为澄心堂纸。

实际上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两种说法的区别就好像是现在手机里的华为手机和华为折叠版手机一样,认为澄心堂纸只是一种纸的名字的,就是将其当成是一个固定的产品。

而认为澄心堂纸应该是某一类高等级纸张的总称的,应该是将其当成了一个品牌,类似于全聚德,肯德基之类的。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澄心堂”三个字,在时间的推动下,隐隐成为了好纸的代名词,实质上具有了一种品牌的效果,在纸的江湖里独领风骚。

二、宋代文人对于澄心堂纸的追捧,促使“澄心堂”这个品牌广为传播,并成为其品牌效应传播的“自来粉”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北宋】蔡襄  澄心堂帖尺牍

但是光有品牌效应还是不够的,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酒香也是怕巷子深的,一种商品不管本质上的材料,做工如何优异,如果没有好的宣传手段,其知名度往往是有限的。

尤其是像一些奢侈品之类的东西,品牌的传播范围,可以说直接决定其销量和珍贵程度。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现代社会中各种名贵的“包包”,如果没有知名的品牌效应,恐怕也难以买上高价。

澄心堂纸,作为一种名贵的书画用纸,其本身的质量自然不用多说,但除此之外,能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被许多文人墨客,皇帝大臣们所钟爱,自然也跟其品牌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那么澄心堂纸的品牌效应,是如何建立的呢?

现代商业行为中,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则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广告,通过大量的广告将其知名度传扬出去。

古代自然也是一样,但受限于时代条件,宋代时期中国古代的各种资讯信息,交通情况都比较闭塞,想要为商品打出知名度,比现在可难多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做广告最快的办法就是名人效应。

宋代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是个特殊的时代,不仅商业行为极度发达,而且由于过分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促使百姓们对于那些有“文名”的士子文人的追捧,比之今天的追星毫不过分。

比如著名的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可见民间对于文人的追捧。而澄心堂纸之所以能在大宋打出名声,与两位大文学家,词人的搭理推崇,是分不开关系的。

这两位就是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酒的欧阳修,以及大诗人梅尧臣。他们不仅将澄心堂纸当成是一种珍宝,其中梅尧臣还费劲心思的想要还原澄心堂纸的制造工艺,可谓是情有独钟。

在大诗人和大词人的引领下,澄心堂纸不但被更多的人所看到,而且还成为一种文人士子间的潮流,算是初步建立了品牌效应并得到传播。

三、文人们对于澄心堂纸的追捧,除了是其本身的价值所决定外,也是澄心堂纸所蕴含的历史人文气息所引发的

以前影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之中,有个桥段是和珅收了一对珍宝的古董瓷器,他为了抬高价格,故意将其中一个给摔碎了,这样一来反而使另一只成为孤品,价格更高。

澄心堂纸的珍贵之处,除了其本身的造价高昂和士大夫们追捧造成的品牌效应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它逐渐成了“孤品”。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梅尧臣在给欧阳修的诗文中说: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君今转遣重增愧,无君笔札无君才。心烦收拾乏柜椟,日畏裂防婴孩。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予山哀。”

大概是说当年李煜还活着的时候,这纸就百金难求,现在价值更贵重了,你却送我两张。我没有你那么有才,根本不舍得在这么昂贵的纸上写诗作画,不得不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小心看护,每天还得放着家里小孩给我弄坏了,每次心说我今天一定要把它用了,拿起笔的时候却又舍不得,只好看着远处的风景惆怅。

把一张纸看得如此重要,正是因为世间再也找不出一个李煜来造纸,原版的澄心堂纸成了孤品导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后代的人没有澄心堂纸可以用,实际上经过宋代的扬名之后,澄心堂纸逐渐成为名贵的书画用纸,很多人都曾复原过其工艺,造出新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如何在古代形成品牌效应

但一来这种纸的造纸工艺,是南唐皇室珍藏,在北宋统一天下的过程之中,很多工艺都失散了,后人只能在此基础上想办法复原工艺,这种复原就好像今天人们重建各种文化遗址一样,固然技术上或者说其他方面比之原来可能更好,但毕竟是去了原本的意味。

另一方面,也跟澄心堂纸的出身有关,作为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参与创造的一种纸品,除了本身的实用功能之外,它还带着一定的历史意味。

对于民间来说,原本的澄心堂存纸,再怎么说也是皇帝专用的纸,自己能拥有这样的纸,不仅是在与历史对话,也仿佛在继承李煜在文学理想和家国天下之间矛盾的情怀,这种独特的历史人文韵味,促使澄心堂纸从单纯的书写工具,变得带上了一丝文化气息。

更重要的是,南唐灭亡,李煜死了。后世虽然能够复原澄心堂的造纸工艺,但这些纸没有皇帝参与其中,与最初的那几十张,甚至几张澄心堂纸,根本不是一回事情。

这种包含着历史的人文气息,是澄心堂纸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

四、结语

作为中国书画用纸的巅峰之作,澄心堂纸之所以能在古代受到追捧,首先当然是其高超的制造工艺所决定的,但这并不能让它达到“百金不许市一枚”的珍贵程度,实际上让欧阳修和梅尧臣等文人士子们花费一百两金子,也要买一张的。当然不止是纸,更是澄心堂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但是反过来,这种文人对于澄心堂纸文化意味的追寻,促使澄心堂纸逐渐品牌化,并被后世的人们所钟情,最终成为中国造纸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宋史》

《演繁录》

《避暑录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