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非常善于识人、断人,从年轻起他就每天写“检身日记”,以此规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他看准的,一般不会走眼。但是在慈禧身上,他却“失策”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01错认慈禧有治国之才一开始,曾国藩非常认可慈禧,认为她有治世之才,大清王朝有望中兴。他曾与自己的幕僚(也是学生)赵烈文,就北京的状况有过一次交谈。 那一天是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曾国藩刚从“围剿”捻军的前线回来,还是担任他的两广总督,他听说了北京的末日景象,忧心忡忡,去找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听老师曾国藩说完之后,断言清王朝不出五十年就会出问题了。 曾国藩当时并不认同,他说:
意思是,我们清朝的统治者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不可能像明朝统治者那样,不会这么快就衰败的。 他的根据是从哪来呢? 原来,当年慈禧为了垂帘听政,发动政变,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种杀伐决断、斩草除根的行为是一个国家统治者必须要有的魄力。也正因此,曾国藩认为她颇“英断”。 到了后来,曾国藩对慈禧更加佩服。 自己的弟弟曾国荃递上参奏折子,慈禧看了要找军机大臣胡家玉核实某些情节。但慈禧很聪明,她不直接问,也不给他看全文,只让他看相关的段落。因此派谭、绵两人去彻查此事时,那些军机大臣还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曾国荃到底在折子上指控了谁、怎么指控的。 由此可见慈禧还是有些政治手腕的,曾国藩认为慈禧一个女人能够做到如此“威断”,很是罕见。 慈禧领导班子的另一个重要成员奕讠斤,曾国藩也认为他“聪明过人”,是皇族中最为开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物。 因此曾国藩认为,如果这个领导班子能够勤于国家政事、做事顺应大势,清朝很快能够中兴,甚至“跨越前古”。 很快曾国藩就失望了。 02正确认识慈禧——“才地平常,无一要语”他在前线“围剿“捻军的时候,慈禧又发动了一次政变,夺了奕讠斤的实权。当初慈禧为了垂帘听政发动政变,拉拢奕讠斤,奕讠斤二话不说就加入到慈禧的阵营。可是没想到慈禧当权后,心思并不在如何治理国家上,而是想要享受大权独揽的高高在上感。在这个女人眼里,王朝前途并没有个人权利重要。 “围剿“捻军后期,慈禧胡乱指挥,急于求成,更让曾国藩认识到这是一个没什么战略眼光的庸才。 可是,这时候,曾国藩对慈禧和清朝还是抱有希望的。毕竟一个刚掌握实权的领导者,没经验也是比较常见的。 可是,直到曾国藩进京觐见慈禧,他才真正意识到,大清要完了。 同治七年(1868)年底的时候,曾国藩北上,任直隶总督。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他抵达北京,第二天去觐见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同治。 曾国藩非常重视这次谈话,清王朝正值非常阶段,他为这次谈话准备了很久。想跟慈禧就治国、治乱、外交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全面地交流。 可是,慈禧一开口,就让曾国藩大跌眼镜。 慈禧问,你在江南的事都办完了?兵都撤完了没有?撤了多少?哪里的人最多?撤的时候安静吗?你离开京师多少年了?你带兵多少年了?曾国荃是你弟弟吗?你兄弟几个? …… 曾国藩就当天的觐见在他的日记中有详细记载。 这就是在清朝内忧外困、水深火热的时期,两个极为重要、掌握实权的人的历史性会见。 曾国藩本想跟慈禧大谈治国安乱,可没想到慈禧跟他唠起了家常。除了问些有的没的,就是让他“好好练兵“,说些空话套话。 后来慈禧还跟曾国藩有过几次会面,但谈话内容大同小异,曾国藩这才得出结论,说慈禧“才地平常,无一要语“。 1870年,发生了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天津当地民众讹传,传J士”剜眼挖心“。慈禧相信这等子虚乌有之说,在曾国藩调查清楚之后,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将曾国藩这样忠心耿耿地老臣拉出来当替罪羊。 以上种种,都表现了慈禧这个当权者只会一些小的权术而并无远大见识,她没有一个大局上的治国理念,只会在细节上抠唆。 03晚年“日夜望死”,但亦不荒废到了晚年,他发现这片天自己无力补救后,作了一首《自箴韵语》,其中有一句描述他晚年的心情:“补救无术,日暮道穷”。 他还跟自己的弟弟曾国潢说,自己想进“眼闭箱子”,眼闭箱子就是棺材。跟赵烈文也说过相同的话:“吾日夜望死”。 他对慈禧和大清的国运预判地很准确,虽然说自己“日夜望死”,但他仍然坚持为朝廷操心,跟李鸿章联名一起上奏折,建议兴办洋务、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 他从青年时期就严格要求自己,到了晚年,虽然大清已经“日暮道穷”,但怎肯空虚度日。 后人评价曾国藩“半个圣人”,他属实担得起这名号。但殊不知,他原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他天资愚钝,世代务农,“土里土气”,性格也不讨好。 后来出湖南,意识到自己身上那种在小地方产生的狭隘和偏执,有意识地慢慢改变自己身上的缺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天天写“检身日记”,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 他戒烟、戒“色、改正性格中的缺点,慢慢学会怎么与人相处,每次跟人聊完天,都会在日记中写下聊了什么,犯了哪些毛病,自我痛责,绝不轻易放过。 比如他有个动不动就随口夸人的习惯,后来在日记中反省,评论别人、夸奖别人都要慎重,这样别人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当然想要改变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一时半刻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能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熬”,才能慢慢改善。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他的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全都是英烈,有这样的哥哥,想不成才都难。 而曾国藩的后代们,到现在为止已经9代人了,可以说代代辉煌,子孙近300人,出了200多位杰出人物。 比如次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与郭嵩焘并称“郭曾”; 长孙曾广均,诗才惊艳,被梁启超誉为诗界八贤; 曾孙辈的曾约农,现代著名教育家,伦敦大学理科、工程科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 玄孙辈的曾宪文,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 梁启超一生非常推重曾国藩,他年轻时读到曾氏家书时非常震动,在写给康有为和朋友的信件中多次提到:
从此将他奉为学习对象,并且用曾国藩的思想行为来教育后代。在曾国藩的激励下,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也都个个成才。 为什么?因为曾国藩的成功是可以模仿的。他祖辈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而他天生愚钝,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伟业,是跟他时时追求自省,确定“有志、有识、有恒”的做事方法有关。 革命领袖也曾在青年时捧读曾氏家书、奏折,从中悟出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将曾氏家书奉为自己的战略指导,在演讲的时候,他说,在是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左摇右摆聚不到一个核心上,只能一事无成。 这句话不就是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的那句“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吗? 这些伟人无疑都是幸运的,他们在年轻时的关键时刻,就仔细研读了曾氏家书,从这样一位伟人身上学习到了律己、成事、治家等方法。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 如果您想读曾国藩, 跟着他学习律己、持家、教子、沟通等方法,那我推荐您读一下《曾国藩全集》,这一套书包含了《挺经》、《冰鉴》、《家训》、《家书》,是了解、学习曾国藩一套全面、系统的书籍。 这套书版本科学,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权威底本基础上,组织了全国百名大学教授进行校勘,三审三校,从内容到编校,从装帧到印刷,都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个版本,白岩松推荐版本,一套书共99元,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正版包邮。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