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爷为何倒不了?

 昵称33534527 2017-07-25

六爷,说的是清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老臣,恭亲王奕䜣。他在道光帝的几个儿子中排行第六,故称六爷。

六爷生前精明干练,曾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成武就,是晚清一代贤王、名臣,但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备尝人臣艰辛苦辣。

论起才智,晚清贵族鲜有出其右者,他襄赞两代核心政务,咸丰以降三朝重大事件中无不有恭亲王的身影,但无论是咸丰帝,还是慈禧太后,两代核心都对他既用又防,逮着机会,就会毫不手软地对之予以打击。最后一次是在1884年,核心慈禧借口奕䜣“萎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并罢黜了六爷党的全部骨干。

不过,慈禧政权无意彻底踩扁奕䜣,到了关键时刻——中日甲午战争后,再次启用奕䜣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死后备极哀荣,核心慈禧和光绪帝亲率文武百官到他的府邸致悼,后者说,“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评价极高。

用何天爵的话说,六爷“既高傲又谦和”,他有高傲的资本,所以难免心比天高,在道光帝在时就与四哥、后来成为咸丰帝的奕詝争储,到了咸丰帝驾崩,对未被列入辅政王大臣之列耿耿于怀的六爷,干脆跟两宫太后密谋发动辛酉正变,一举变更政权,进入了核心的统治圈。

六爷的才具在两大历史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一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城后,咸丰帝远遁承德避暑山庄,奕䜣受命留守京城,全权善后,这本事极难的差事,咸丰授命动机极其不纯,大有挖坑之嫌,但六爷不仅没掉进坑里,而且应对有方,成功地搞定了英法两国,签订了合约,维系了清王朝政权。在此同时,奕䜣获得了对其此后政治生涯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源:擅长外交的声誉,与英法政府良好的关系;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新的政治集团。

其二是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及西部各省回乱,再造河山,延续了爱新觉罗氏的国祚。他在《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提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英。这成为其后清政府对待起义和外事的指导思想。他力促两宫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平,借师助剿,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爱新觉罗氏、挽救了既得利益、挽救了清王朝统治,开启了同治中兴。

因此,就他的一生来说,另一面是,命比纸薄,天生没有人主之命,尽管他掌握实权,功高盖世。不仅如此,他还因才干、地位和功劳,长期受到核心和核心的傀儡的猜忌与挤兑,弄得郁郁寡欢,意志消沉,到了晚年竟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棱角的庸官。

挤兑归挤兑。比如,咸丰为他挖坑,期望他跳下去,万劫不复,又比如,同治四年,编修蔡寿祺具折弹劾六爷“揽权纳贿,徇私骄盈”(估摸着是受意为之),慈禧好像早就盼着这一刻似的,立即命令查办,很快就趁机以其“目无君上”为由,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不过,六爷在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除了短暂时间外,极少远离统治核心的。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在腐败制度化背景下,以六爷之尊,揽权纳贿怕是难免;尤其是若最高统治者刻意构陷,六爷肯定难逃罪责。他何以能够成为政坛“不倒翁”,即令是在最后一次极为严厉的惩罚之后?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奕詝登基后的近50年,虽然产生了两代领导核心,但东西南北中,内政外交国防,高度依赖于六爷的思想、才干和策略,没有六爷的出谋划策和参与治理,核心有名无实,难保地位,或者政绩乏善可陈,就无法高高在上地享受核心之名,人主之尊。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六爷在统治核心圈做“二哥”时期,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外有诸强侵略,内有起义诸军,王朝腐败深入骨髓,客观上需要能臣辅弼,方能维持局面。同时,虽然奕詝、奕䜣瑜亮心结甚重,虽然慈禧太后和干员奕䜣之间的猜忌无休已,但前者因两人在道光诸子中关系最为亲密,是可以倚重的亲信,后者更是与六爷一起举行了辛酉正变,并长期关系密切,前后时期,六爷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益共同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江河日下背景下,只有彼此倚靠,方能共克时艰,苦撑危局,关系破裂,只会带来相反效果。

即便是有人跟六爷比拼,说凭什么六爷特殊,反腐败要一视同仁啥的,也会“软着陆”,六爷倒了,那从咸丰到慈禧两代历史怎么说?特别是,有些人估计要趁机给他们俩抹黑了。事实上,尽管六爷一辈子官场坎坷,但在死后依然被谥为“忠”,相当于今天获得了列席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待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