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旗最后的精神支柱,僧格林沁一死,满清贵族彻底失去了枪杆子

 历史研究室 2023-03-18 发布于江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2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城,当晚慈禧频繁的召见大臣,下令大臣们快速商议防御作战计划,经过一昼夜的调动,八万清军被仓促的部署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然而腐朽的清军无法抵御列强的进攻,仅仅三天,联军就攻入到皇城中,而慈禧早就跑了。

在逃跑路上,慈禧看见几万清军居然一点用都没有,而她倚靠的张之洞、李鸿章、盛宣怀、刘坤一等人却联合在一起东南互保起来,拒绝帮忙,让清廷颜面扫地,慈禧越想越哀叹,不得不想起曾经八旗最能打的将领僧格林沁,甚至悲痛道:“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此时僧格林沁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为什么慈禧还无比哀痛呢?这一切得从咸丰年间说起。

从放牛娃到皇亲国戚

嘉庆十六年(1811年),僧格林沁出生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一个四等台吉家里,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拙赤合撒儿,是黄金家族成员,所谓台吉其实就是蒙古贵族的尊称,一开始相当于汉语的“太子”,后来成为蒙古贵族的称呼,四等台吉就相当于四等贵族。

不过虽然是蒙古贵族,但僧格林沁家道早已中落,父亲布和德力格尔只能靠放羊为生,被很多人笑话为“雅玛台吉”,意思就是放羊的贵族,在这种情况下,僧格林沁自会走路开始就和父亲一起给别人放羊生活,虽然僧格林沁这个名字寓意不错,僧格是狮子的意思,林沁是珍宝,但名字好有什么用?家里太穷了。

但运气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自己家族里的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一生无子,为了延续自己的家族血脉,准备收养一个养子,选来选去就看中了一表人才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一下子从放牛娃变成了扎萨克多罗郡王的嗣子。

扎萨克多罗郡王本身含金量不高,只是清朝给蒙古册封的众多郡王之一,但索特纳木多布济除了郡王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是大清朝的驸马,妻子就是嘉庆帝的三女庄敬和硕公主,一下子就拉高了扎萨克多罗郡王的身份。

不得不说僧格林沁运气真好,嗣母是嘉庆帝的女儿,自己一下从放牛娃成为了嘉庆帝的外孙,更重要的就是庄敬和硕公主是道光帝的姐姐,僧格林沁还成为道光帝的外甥,双重身份一下子让僧格林沁的地位水涨船高。

就在僧格林沁被选为嗣子不久,老郡王就病逝了,道光五年(1825年),14岁的僧格林沁继承郡王爵位,由于独特的身份加上对他的喜欢,道光帝直接封他为御前行走,明眼人一看,道光帝准备重用这个便宜外甥了。

道光帝对于僧格林沁的栽培是不遗余力,不仅让他进宫和皇子们一起读书习武,还赐婚格格,而僧格林沁本身能力也很强,得到盛京将军奕颢的称赞,随后僧格林沁的官越做越大,从掌管火器营事开始,先后升迁为镶白旗满洲都统、正黄旗满洲都统。

满洲都统向来由满人担任,但现在给僧格林沁,明显将他当自己人,而僧格林沁也对满清忠心耿耿,毕竟自己一个放牛娃,现在居然成为皇亲国戚,自然对满清感恩戴德。

为什么道光帝如此重视僧格林沁?

自从白莲教起义后,满清八旗的脸早就丢光了,随着满清八旗的衰落,蒙古八旗和汉人绿营的战斗力却不断上升,所以道光帝想要将僧格林沁打造成满清全新的军事新星,加上僧格林沁完全是被道光帝掌握的,自然很放心。

而且僧格林沁在练兵方面也有一套,蒙古人出身,对起兵的战术很精通,但不拘泥于蒙古人原先那一套,对于火器也是非常关心,大量应用火器于军中,可以说僧格林沁是大清军事的一次转折点。

崛起于咸丰朝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遗诏僧格林沁为十位顾命大臣之一,但此时的僧格林沁虽然练兵许久,但从未上过战场,也就是这一年九月,他被派往密云县剿匪,亲冒敌人箭矢冲锋,组织有条不紊,比原先拉胯到无限的满清八旗,僧格林沁这一仗打的漂亮,也让咸丰颇为激动。

但这一次这是剿匪,真正让僧格林沁崛起的是应对太平军的北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人北伐。

此时湘军还未崛起,咸丰也找不到可以托付的大将,此时北伐势如破竹,直逼天津,咸丰选来选去,只有之前自己赞叹的僧格林沁了,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僧格林沁接管京城巡防,率领京城地区的满蒙精锐开始练兵布置,此时太平军风头正盛,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虽然太平军只有两万人北伐,但在经过河南的时候补充了大量人员,到了八月份已经打到北京周围了,可以说僧格林沁背负了整个大清的重望,所幸僧格林沁并没有掉链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天津重创北伐,宣告太平军北伐的失利。

随后的两年里,僧格林沁多次和太平军交战,先后打了数百次大小规模的战役,咸丰五年(1855年)先后生擒林凤祥、李开芳,彻底宣布太平军北伐失败。

因挫败太平军,僧格林沁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成为大清的铁帽子王,因此僧格林沁又被称为僧王,与此同时,湘军曾国藩开始崛起,两人合称“南曾北僧”,成为大清国的救星。

相对于曾国藩,清朝更加亲近僧格林沁,毕竟僧格林沁是皇亲国戚,是道光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是满清八旗的领头人,但是曾国藩不一样,要不是迫于无奈,咸丰根本不会给他权力去练兵,因为枪杆子只能由满清掌握。

所以虽然两人合称“南曾北僧”,但本质是不一样的,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集团,也就注定了两人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僧格林沁的崛起代表满清军事的崛起,曾国藩的崛起侧面代表满清军事的衰弱。

不过僧格林沁只是负责京城防御,剿灭太平军还是曾国藩的事,但僧格林沁也没闲着,因为他又迎来自己另一个高光时刻,就是对英军的作战。

咸丰年间,南边不仅有太平天国,北边还有英法联军的入侵,这也是咸丰帝苦命的原因,对付太平军,大家都是一样的武器装备,拼的就是谁能耗死谁,但英法联军不一样,这是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压制,而且前几次清朝都被洋人打怕了。

对于主战的僧格林沁来说,他非常反对签订《天津条约》,但他对于朝廷的决定也无可奈何,但即便签订了《天津条约》,英法联军依旧没放弃继续入侵。

咸丰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在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的时候,英军来犯,僧格林沁率军亲自抵抗,击沉英军炮艇四艘,击伤六艘,英军伤亡人数近乎1500人,重伤了英军海军司令。

之前满清都是被洋人追着打,现在僧格林沁居然能反击重创英军,击败英军可比击败太平军含金量高太多了,这也是僧格林沁的高光时刻,成为咸丰朝的名将。

但巅峰之后就是衰弱,之后的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的交手是一战不如一战,尤其是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僧格林沁率领骑兵7000人、步兵17000人迎战英法联军,但这一战英法联军以拿破仑炮和阿姆斯特朗炮回击,无法近身的清军伤亡近万人,至于法军只伤亡64人,成为世界军事上少见的耻辱性的一战。

僧格林沁的战败在朝廷中落下话柄,随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更是被认为是因为僧格林沁激怒他们导致的,为了平息众怒,咸丰帝不得不削去了郡王爵位,但削爵归削爵,咸丰再怎么怪僧格林沁,但打仗还是要僧格林沁的,朝廷里还有谁能和取代僧格林沁呢?

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咸丰临死前,河南山东一带又闹起了捻军,清廷又不得不启用僧格林沁节制五省军马剿匪,恢复其爵位,想要让他重新培养一支可以征战的满清八旗军队。

重新掌握军权的僧格林沁不仅手握直隶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五省的兵马,而且还有最精锐的蒙古骑兵,成为事实上的大清军事第一人,除了对剿灭捻军的重视之外,还有对曾国藩的威慑,因为太平天国快完了,如何面对膨胀的湘军集团成为清廷日后的考量。

靠着蒙古骑兵,僧格林沁前期将捻军压制得不错,但捻军的机动性很强,多次剿灭不得,激起了僧格林沁的怒气,于是多次追击捻军试图剿灭,曾经在三个月内追了捻军四千多里,甚至几百人累死在马背上,可见他对捻军的重视。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为了追击击捻军统帅张宗禹,在荷泽高楼寨遇伏,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虽然拼死突出重围,但在逃至曹州西北吴家店时因为受伤而落马,不得不潜伏在麦田里,结果被一个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发现,直接一刀砍死。

僧格林沁死讯传到京城时,引起朝野震动,要不是咸丰已经驾崩,估计会被这个消息吓到驾崩,满清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赏其孙那尔苏贝勒、温苏都为辅国公,可谓身后哀荣。

僧格林沁身后是哀荣了,但满清已经慌了,八旗最能打的僧格林沁没了,平定捻军的重任只能交给汉人大臣了,他们一方面需要汉人大臣剿灭捻军,一方面又怕他们有了军权造反。

事实上,僧格林沁一死,彻底让清朝在随后的几十年了彻底失去了军事主导权,满清能依靠的最强的军队都是汉人操练起来的,满清再也找不到一个能有僧格林沁那样有能力和魄力的人。

从此以后,失去武装力量了满清手里再也没有一支能打的八旗军了,大清的军权都落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手里,地方汉人迅速崛起,也让掌权的慈禧一步一步的失去对全国的控制权,东南互保就是缩影,大清的威严实际上早已经扫地,可以说僧格林沁的死也代表了八旗军在历史中彻底的消亡,满清贵族也失去了保护,最终走向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