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尊心有多强? 5岁半的小男孩在上网课时,被老师说长胖了,忍不住委屈地哭了,马上起来一边哭一边运动。 我们总觉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尊心就已经开始萌芽。 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在意大人的评价,会有 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或者相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塑造孩子的行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自尊心会让孩子更自爱、注重维护人格的尊严、在逆境中有奋发向上的意愿、自强不息。 当一个很多缺点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表扬,他的自尊心就会让他更自信,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让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加优秀。 而一个孩子自尊心如果被破坏了,就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或者叛逆、故意和父母老师作对。 许多调皮捣蛋不听话、父母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差生”,其实是被破坏了自尊心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管教,而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关注和保护。 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为,很容易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家庭教育和孩子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要引起注意。 01 不分场合的批评、说教 认识一位妈妈,一直对孩子不主动跟人打招呼感到不满,每次有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孩子不出声,她就会当着大家的面朝孩子发脾气: “你哑巴了?不会喊人啊!” “说了多少遍了,这么大人怎么一点礼貌不懂?” (对着外人)“你看这孩子,有什么用?” 她认为,当着人多的时候批评孩子,让他知道丢脸,孩子就会长记性。 然而结果是,孩子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从小学上到初中了,也从不会跟人打招呼。 点击加载图片 我还在地铁上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孩子一开始坐在座位上,一位老人家上来了,孩子没注意到,没有及时起来让座。 这位妈妈立马把孩子揪了起来,当着一车厢的人开始说教,教育孩子“让座是美德”之类,好像在表现自己多会教育。 不分场合地对孩子说教、甚至批评指责,是很多家长都常犯的错,这种做法对孩子改正错误、学习正确的道理,一点帮助也没有,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损。 因为在那么多人面前被教育,孩子当下的感受只有难堪和屈辱,没有心思听进去那些道理,甚至产生反感。 如果父母经常当众羞辱、斥责孩子,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叛逆、不服管教、内心自卑。 批评孩子,最好是在一个单独和孩子在一起的空间,懂得给孩子留面子,维护他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会更好。 02 当众议论孩子的隐私,糗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父母,结果转眼就被父母告诉了亲朋好友,大家都知道了。之后不管有什么事,再也不喜欢跟父母讲了。 其实很小的孩子,就有羞耻心了。 自己做过的一些糗事、心里的小秘密,不想被别人知道,比如尿床、随便拿家里的钱被父母发现、喜欢班里的一个同学、干坏事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愿意跟父母讲,是出于信任父母,父母有责任帮孩子保守秘密,保护孩子的隐私,而不是觉得好玩有趣就到处宣扬。 当众议论孩子的隐私,拿孩子的糗事当乐事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没有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影响亲子关系。 03 贬低、打压孩子 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很多犯错误、惹麻烦、走弯路、不听话的行为,常常惹得家长焦虑、生气。 于是,家长的发泄方式就是朝孩子发脾气,说很多气话、狠话,不断地贬低、打压孩子: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 “笨得像猪一样,教了几遍了!” “你看看你,再看看别人。” “就你还想当老师?到时候把学生都教坏了。” ······ 还有的家长出于怕孩子骄傲,希望孩子更优秀的目的,就用“打击式教育”来激励孩子,很容易就会破坏孩子自尊心,起反作用。 比尔.盖茨的爸爸在《盖茨是怎样培养的》一书中写道: “作为父母,您对孩子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能贬低孩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指出: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做的事就是贬低。 “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家长总是喜欢贬损孩子、否定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自卑,认为自己就是不行,差劲,失去了努力变好的动力。 自尊心被破坏的孩子,也容易变得“没皮没脸”,对父母的教育、批评麻木,以后说他什么都不会觉得羞愧,变得越来越差劲。 点击加载图片 被肯定、被欣赏,是每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 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孩子,会建立起稳定的高自尊,自爱、自信、注意维护自己名誉、积极地调整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好。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即便是要批评、坚定地执行原则时,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谨慎使用语言,不随意贬低、打压孩子。 管理好情绪,多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在这个前提下,保持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维护心存感激,用更主动、配合的方式来回应父母。 04 忽视、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错误心态: 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没经验,他的感受、想法无足轻重,于是在教育中不自觉就会随意对待孩子。 对孩子爱理不理,心情好的时候会好好和孩子对话,不想理孩子的时候就直接忽视; 把孩子说的话、表达的感受不当回事,不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事情,孩子没有一点话语权、选择权; 包办替代,该让孩子独立做的事情不给他机会做······ 这些表现,反映出的根本问题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常常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缺少存在感、价值感,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点击加载图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 “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孩子再小,也应该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尊重他。 和孩子说话时认真倾听、积极回应,不敷衍不忽视; 说话做事考虑孩子的感受,重视他的想法,合理的予以采纳,不合理的讲清楚原因; 安全范围内、非原则问题上,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给他充分的自由成长的空间; 信任孩子,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孩子内心自发想要变得更好的意愿。 家长在教育中,要重视孩子自尊心的发展,避免当众批评孩子、谈论孩子隐私、出孩子丑,要给孩子留面子。 此外, 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鼓励其自信,父母的欣赏和鼓励,会让孩子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最后,用爱和信任,引导孩子爱自己、正确看待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建立起恰如其分的自尊心。 关于作者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