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创始人,他的子女后来如何?太讽刺了

 黄*绿 2020-08-24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不是来自于他们自己,而是来源于他们的身边人,特别是父母。

所以当孩子需要父母安慰的时候,父母应该时刻在他们身边,积极的给予反应,以确保孩子能够形成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于孩子的哭泣和需求,却有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视而不见,很显然他们都受到了'哭声免疫法'的影响。

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当孩子正在哭泣的时候,父母不能第一时间就去抱他们,而是要狠心的让他们哭个够,让他们自己停止哭泣,然后才到他们的身边把他们抱起。

这种说法被华生在1920年提出,当然他也是按照这种理念去养孩子,那么他的儿女最后都咋样了?太讽刺了,无一例外都成了悲剧。

按照华生最初的想法,'哭声免疫法'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但是他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会因此留下阴影。

当孩子的世界因为被父母忽视而坍塌时,这种恐惧感便会油然而生,而且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华生的大儿子从小就在华生的哭声免疫法下成长,这俨然成为了他一生的噩梦。成年后的他多次尝试自杀,最终在30岁那年结束了生命,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解脱。

不仅大儿子如此,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同样也是哭声免疫法的受害者,最后因为酗酒了结了自己。

再看看他的其他后代,基本上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得不说华生提出来的哭声免疫法最终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哭声免疫法'为什么无法实现?

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安全型依恋,他们希望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父母能够及时看到。

但是当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哭泣时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他们就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依恋感便会越来越弱。

如果孩子的依恋感没有在小时候形成,那么取而代之的便是失望和恐惧,他们对父母产生失望,对和他人的交往产生恐惧。

这种负面情绪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反而不断的增加,以至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最终彻底崩溃,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依恋?

1、给予及时的满足

对于还是婴幼儿的孩子,他们很难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用哭声引起父母的注意,所以一旦孩子出现哭闹,那么便意味着他们有所需求。

这时父母应该第一时间来到孩子身边,及时的做出反馈。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且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让他们的身心都获得健康和快乐。

2、有选择的满足

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他们会产生自己的意识,这时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思想往往都会从自我出发,他们无法做到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被满足。

这时父母应该有选择的满足孩子,而不能无条件的一味满足。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那么父母当然可以满足,但是可以选择延时满足,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孩子产生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中心。

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那么父母应该立刻让孩子知道,并且告诉孩子凡事都有原则,触犯原则的事情当然是无法被满足的。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这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生活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