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水听潮 || 聂新发:村中的书

 九天揽月v6ruyz 2020-08-24

                     

                 村中的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刘家湾,如果不算学生的课本,有书的人家不多。
     我家唯有母亲当年读夜校时遗留下来的两本《毛泽东选集》。刚启蒙读一年级时,才认识一两百字不到,就在抽屉里搬出《毛泽东选集》来,扑在上面,像捉虱子一样,找里面学过的字认,二三年级时,我已有了读课外书的习惯,可是我家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我只好读《毛泽东选集》,里面绝大部分读不懂,也感觉无趣。《毛泽东选集》在我家最终也是消失了,怎么消失的,一是被人们一页页撕去上了茅厕,二是被我与小伙伴们撕下折成了三角板、四角板或者纸飞机、纸船玩耍了。
     大伯曾经是名老教师,还当过好几年小学校长,可惜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早就还原成耕田农民了,不过在村中,他还是受到人们的尊重。他毕竟不是那种大老粗式农民,算是有文化的人,他家是有一些书的,可那都是我不爱看的教育方面的书籍,后来记得的,只有珠算方面的书。每到下雨的日子,父亲就要我到大伯家学打算盘。倒是在二伯家,我看到有两本老书:《三国演义》、《说岳》。二伯也念过几年书,是个三国迷,讲起三国来,很吸引人,作为教师的大伯说三国方面,我觉得是不如二伯。二伯除了会讲三国外,他对很多古人的事迹和一些成语也有所了解。


    青红的父亲长期做生产队队长,认得不少字,他家有一些书,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说唐》。我常到他家借《西游记》和《水浒传》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能将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将名字全部列得出来。与我同样爱看评书爱看小说的是建设,他比我大四岁吧,家中也有一些书,他对《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寨英雄很熟悉,知道谁是隋末唐初时期的第一武功高手,谁是第二高手,谁是第三高手,作为小学生的我,那时对他好羡慕。建设的父亲长期做生产队的保管,也是识得不少字的,所以他家有书在我看来理所当然。两外还有几户人家有。红武家,红武父亲是老书记,对孩子家教严,红武和他两个哥哥一样,从来都是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红武有个叔叔,是中国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也是我们刘家湾最早的一个大学生吧,在远方搞科研,听说还当上了大官,上十年回来不了一次。红武家在湾里极受大家尊敬,在我眼里,算是我们湾的书香门第,可是我从来不敢到他家借书看,他父亲太严肃,我有点害怕,不过红武还是借了一些作文书我看。重武家,他父亲也曾经教过书,重武的几个哥哥读书成绩也是非常好的,在我眼里,他家也是湾里的书香门第,不过我在他家似乎没有看到我喜爱的书。红明家,他父亲是西凉湖远近闻名的兽医,还写得一手很漂亮的正楷毛笔字,不少人家办红白喜事时都是请他写对联。红明家的书也是像青红、建设家一样,主要是《杨家将》、《薛刚反唐》等等评书。从新家,他父亲长期做生产队会计,会写字记账,所以家中也有一些书。我喜欢他家的《林海雪原》,但他家最吸引我的,是小人书(即连环画),《洪湖赤卫队》、《七剑下天山》《霍元甲》、《陈真》等等,村中传阅的小人书十有八九是他家的。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归来,经过他家门口,看到他正把整整一木箱的小人书搬到场外,当时我多么羡慕他哦,觉得他搬的简直就是一箱无价之宝。真才家,真才也是个小说迷,很爱看书,他父亲也是村里干部,所以他家也有些书,真才尤其爱看武侠小说。真才的妹妹阳春是我的小伙伴,我喜欢跑到他家去,问阳春你借本书我看吧,她总是羞涩地找出一两本书偷偷给我。菊英也是我们的小伙伴,她很早就辍学了,似乎小学五年级都不曾读过,但她很爱看杂志看故事会看言情类的小说,我有一次摸到她的小房间去借书看,好多杂志月刊,令我喜出望外。青松哥是村中的大学生,家里肯定有不少书看,母亲说,你到他家去借吧,可是我不敢去。

      村里人喜欢用书盖家里的坛坛罐罐,当然这些书大多是家里孩子读书用过的课本,不过也有意外的惊喜,有一次我在红喜家,看到他家的一个坛子上盖着一本很旧的《红楼梦》。我那时是个六年级的学生,本来还对《红楼梦》未到感兴趣的年龄的,但刚拿到手上一翻,恰好就看到了“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哪一章,大为惊讶,原来这部书里果然有吸引人的地方。
      村里常可看见的杂志与月刊有《故事会》、《今古传奇》《知音》。这些也许是有人在镇上的邮局买回,由村里识字的人一个一个看下来,最最后,很破损了,但是,我总是爱不释手。记得《今古传奇》里,有个玉娇龙的连载,我至今还能记得是一个叫聂云岚的作家写的。村中少年都追着玉娇龙的连载看,特别是进征,看得总比我超前,我有一阵好羡慕他。他的《今古传奇》似乎是从水新那里弄到的。我在村里看过的每一本书,都是破旧的,它们被很多人争相传阅过,这些稀少而珍贵的书,启蒙了我的文学梦。我每弄到一本书,满心欢喜。我对书籍的喜爱,完全是天生的,只可惜我仅仅是天生了阅读的兴趣,却没有天生的文学之才。
      十六岁那年秋季,我到蒲圻城里读高中,对城里的孩子生出无限的羡慕,因为城里有书店有图书馆呀。我想我要是城里的孩子,我要是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我一定是阅读了更多的书。
     村中的书,对于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远远不够,但是没有办法呀,农村的孩子,注定是在一个精神食粮贫乏的环境里成长。好在,那个爱书的少年,在饥渴的环境下,也慢慢长大了。

作者简介:聂新发,男,现年43岁,老家在赤壁市神山镇西湖村,农民出身,大专学历,早些年在深圳等南方城市多家工厂打工谋生,其间还在民办学校做过四年初中物理教师。现居武汉,经营一份防火门、防盗门的小生意,立足糊口。有文字爱好,偶尔读点书,偶尔自己弄点文字,自娱自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