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打脸“真相”的他,为什么要和一只猴子较劲?

 fbi3100 2020-08-24

01

 

最近很多地方持续高温,晚上的虫子特别多。


我就去网上找,自己碰到的是什么虫子?


它老在灯下躲着,身体特别油亮,原来叫华北大黑鳃金龟。




很感谢“无穷小亮”的科普。

翻阅他的视频,发现他是一名宝藏男孩。


很多人把一只大蛾说成是飞回来看自己的亲人,并开始怀念自己的爷爷奶奶。

有人就问小亮这是什么?

他讲道,这是乌桕大蚕蛾,还不忘幽默一番:

“抒情呢,咱们得谨慎一点。”


因为一句笑语,很多人面对这样的大蛾就不怕了,而且还记住了它是中国最大的蛾子。

脱口秀演员池子在家里的垃圾桶上发现了一种小虫子,还把鲜活的虫子寄给了小亮,问他这是什么。


原来这是粉螨。


小亮还用欢乐的口吻提醒,别怕,按食性它们不会爬到床上去。

池子一听,干脆一劳永逸扔了垃圾桶。


嬉笑之余,网友们也知道了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可以治螨虫。

如此看来,小亮喜欢用冷漠带着搞笑的话语进行科普,网友就在幽默之中记下了知识。

轻松、欢快、高效,简直是居家旅行、学习天文地理的必备博主啊。
 

翻翻他的内容,可以发现他的视频颇有启发性。

他会解释矢车菊的“矢车”是什么,他会带着大家区分月季和蔷薇,他会揭露贵州石壁上“恐龙”的真面目……


他关注大家关心的问题,并不高大上,很亲和。

一本正经中,又诙谐吐槽,很受网友们欢迎。


为此,知乎专门有个热问:为什么再冷门的知识都能被“无穷小亮”玩火?

很多网友崇拜他作品里体现出的知识储备。这些视频被大量转发,广受好评,也令网友们获益匪浅。

其实并不是他有全知全能的知识,只不过让科普更接地气罢了。
 
 
 
02
 
为什么再冷门的知识都能被“无穷小亮”玩火?
 

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传播大背景,因为很多专家不屑于科普,觉得荒诞不经的谣言根本没人信。

而在小亮看来,这正是科学应该向谣言“学习”的地方。

谣言言简意赅、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一句话的结论,很能抓住传播学兴奋点。

传统科普恰恰相反,太一本正经,太长篇大论,读者和观众往往没有心思去了解。

而他小亮要做的科普工作,就是要让普通人能生活中用到,可以“信手拈来”学知识,所以他才广受欢迎。
 
另一个是个人水平,他在科普上技能点爆满,方式方法多样,且看:

比如关于网上热传,谣言满天飞的离奇生物的辨析。

有网友拍到“老鼠咬尾巴”,小亮解释这不是老鼠而是鼩鼱,只是长得像老鼠,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 
又有一个视频,说这是全世界唯一喝水都要遮羞的鸟,想博人眼球。

小亮解释,这只不过是早就被拍烂的黑鹭,翅膀遮挡形成了阴影,吸引小鱼,然后捕食。  


最后不忘吐槽一句:“要是喝水还要遮羞,那么撇个条岂不是要给自己弄个厕所?”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专家以为荒诞不经的事情,很多烂大街的动植物都能被装扮成谣言。

这正是科普最需要去克服的地方。

而最经典的莫过于“水猴子鉴定”。

民间对各种不了解的事物会去牵强附会解释,有一类动物就被说成了水猴子。

有人说这是定风猴,电风猴,还有人说是风波猴。


还有人根据图编撰了各种故事情节,堪比电影大片,说这是广东电白村民用电鱼的机器抓到的。


其实可以发现,都是不值得推敲的异闻,而且隔一年就被人炒作。

还改编成了一个水猴子能管九个鱼塘的故事。

有人不忘附和:水猴子被广州动物园收购走了,卖了四十多万呢!

于是从2013年开始,一直有粉丝询问,它究竟是什么呢?

小亮科普,这其实是2005年英国动物园繁殖出来的指猴,原产自马达加斯加。


原来一点儿都不稀奇的事,被改编成了什么样都有,确实太过荒唐。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些都在他做的一个“网络热门生物鉴定”合集里,专门针对各种谣言的一个解惑合集。

这些谣言千奇百怪,传播技巧层出不穷,甚至还会跨界出圈造谣。

比如有人编了个故事,说这个奇珍异宝,李连杰出了四百万,都没卖!

到底是什么呢?

小亮科普说,这就是单体珊瑚,叫漏斗针珊瑚,在紫色光的照射下会像宝石一样炫目。


不过是趁有的人不知道,哗众取宠罢了。

而且,小亮也能紧跟热点,及时跟进科普。

云南有人吃毒蘑菇上了热搜,有个姑娘吃了菌,说自己看见了小人人、云彩、小精灵、特别有意思……


被送到医院,全身发疯似地抖手。

小亮就科普,其实经典游戏“超级马里奥”中吃了会变大的蘑菇,正是以毒蝇鹅膏菌为原型。


现实中还有像“见手青”这样的毒蘑菇,吃了就会有小人国幻视。

小亮还介绍了其他的毒蘑菇,打炮花折伞、牛肝菌等。

最后吐槽一番:

“大部分蘑菇中毒者并没有机会描述,因为他们的坟头草都几千米高了!”


所以,没事不要为了新鲜去尝不认识的菌菇。

小亮吐槽功力巅峰,我们就能边笑边学知识。
 
热心的小亮还与粉丝进行趣味互动,互相切磋学习。

每个视频都会精选几位网友提问进行解答。

有时候观众留言的主题,还会被下期安排上。
 
最后,能做到这样“信手拈来”的科普效果,也得感谢短视频的传播功效。

短视频直接把现场动植物播放出来,观众一目了然。


这是单纯的文字表述和传统的长视频科普所无法比拟的。

如今知识壁垒正在被不断打破,如何更好地传播知识才是一个问题。

就像小亮他说的一句话:“很多你以为的未解之谜早就解开了,就是居委会还没有通知你而已。”
 

 

03

当然做科普光有热血和决心远远不够的,如何靠实力赢得观众认可是难题。

小亮一样的作者们在短视频上成功的秘诀就在于:

在没意思的高冷知识里挖掘有意思的点。
 
比如基建、工程制造等小众领域的三一博士,


今年洪水肆虐南方时,三一博士就制作了一条关于三峡大坝的视频,解释三峡大坝的科学性。

前段时间美国爆发大规模黑人抗议,警察使用了“催泪弹”,三一博士介绍为什么催泪弹明明不致命,却能对闹事者进行有效打击。


当黎巴嫩发生爆炸时,三一博士制作了视频讲解硝酸铵为什么会爆炸?

硝酸铵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安全性没问题,能爆炸往往伴随着人为的疏忽。

在他的视频里,有对谣言的打击,和对真相的探索,有着对客观生活的敬畏之心。

最初他的粉丝只有一两千,视频做得精心,得到不断推荐,如今粉丝量已经破百万。
 
像小亮、三一博士一样热心科普的人很多很多,他们让更多人知道:

你以为的天下奇观,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稀疏平常。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学教师陈征演示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纪录片导演周芳探秘中国广阔水域下的古迹,用3年时间记录下中国的水下世界。


“这不科学啊”带领小朋友们一起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他们帮你解开未知的面纱,有时候也能让你的生活方便许多。

而且,作为普通用户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和专家院士们交流学习切磋。

这可真是全民创作的时代,每个人皆为科学家。 

每个人都是一束知识的微光,互相之间交流科学、生活技巧、工作技能,帮助知识传播,让更多人羽翼丰满。

小时候没法实现的科学家的梦,现在触手可以了,因为:
 
生活中所有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问题的答案,只和你隔了一个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