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受害者”情结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一

   生命中难免会有烦心事,会有让自己痛苦悲伤的事情。然而,如果我们如果平日里聚焦在不快乐的事情上,就会无意识的扩大它们对你的影响,让你变得更加不快乐。

  这是“受害者情结”的表现之一。

  有一句话会让人猛然惊醒: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因为,面对不幸和苦难,受苦和承受不幸,都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保持现状即可。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避免陷入“受害者情结”的缘由。

     二

     这是我读了张德芬写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之后,感受最深的道理。受害者情结会让你把“不快乐”当成一件工具,用来谋取一些更符合本能的东西,比如懒惰,比如不愿思考,比如逃避、不想改变等等。

   你感到自己受了伤害,这好像给了你逃避责任或者博取同情的借口,所以你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工作,不努力。

   其实,不过是受害者情结在作怪罢了。

    三

   有个真实的案例,可以比较直观地说明受害者情结与逃避责任之间的关系:

   有一个学生(高中生)周末休息,早晨起床起得比较晚,起来之后要吃早餐的时候,父亲半开玩笑地脱口说了一句话:啥活都不干,也不学习,还配吃饭?

  这个孩子听了这话,突然一变脸,放下碗筷,说:我今天不吃饭了,也不会干任何事情了。

   他说到做到,整个一天的时间,就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也不学习,也不帮父母干家务。当然,他也遵守承诺:也不吃饭。注意,他不吃饭的行为,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害者角色,然后,以此逃避学习、逃避劳动。

  青春期逆反让父母气愤难平。

  四

    这个学生承受着饥饿带来的苦楚,但是,依然坚持一天没有吃饭,他把受害者这个角色演绎得很真实。在这里,受苦很容易,因为可以什么都不做。

    孩子是如此,我们大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只不过不像孩子这样极端或者明显。我们经常会在生活给予我们的困难挫折面前,呼天抢地、捶胸顿足,我们甚至逢人就会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过是为了博得一点同情,让自己可以得到一些什么。

  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在不幸之后让自己变得更好。

     五

    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幸?

     无疑,任何不幸都会啃噬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痛彻心扉,几乎难以自拔。但是,就像我们身体受了外伤一样,如果你过分关注那个伤口,你会感到更加疼痛。

  最好的办法是接纳痛苦,你越是寻死觅活地抗拒,“不幸”这个心魔会闹得更凶;而当你静下心来,调整呼吸,接纳当前痛苦的事实,你会觉得自己在一点点恢复。

   张德芬在离婚后有一段对自己的描述:当我面对它(孤独绝望)的时候,那种被燃烧、被一点点啃噬的感觉,让我痛不欲生。但是,当我无路可逃,弃械投降,让它一点一滴地吞噬我烧尽我之后,一只重生的凤凰便逐渐成形了。

  六

    我们必须能够觉知,要觉知自己的痛苦,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痛苦并不是你独家拥有的专利,还有那么多人比你更痛苦。要努力脱离受害者的角色,你要知道,你经受了一次不幸,如果再不断回忆那个不幸,不断关注聚焦那个不幸,那你就是自己又把自己陷入了更多不幸之中,至少是你的情绪又一次次陷入了不幸之中。

   如果你说,我做不到,我就是摆脱不了不幸带给我的痛苦,那么,结果就是,你继续痛苦啊!你只能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样,让那种痛苦渐渐变成一把越燃越旺的火,一点点将你的精气神耗尽。

    但是如果我们想尽办法走出来,你活出一个更新的更完善的自己,你就会做到我们经常说的,痛苦,于是成为了你的人生财富。

    我们每天都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向哪个方向走,你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你要知道,每个路口都通向不同的风景——或萧瑟阴沉,或明媚绚烂。所谓命运,不过就是自我能力基础上自身选择之后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