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魏救赵:“二打一”的优先策略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8-24

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属于胜战计,也就是说这是稳赢不输的计策,在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两次以“围魏救赵”之计打赢魏国,也就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这段历史没有多少研究的价值,但是重要的地方有两个:

一是,魏国在统一“三晋”的战略上缺乏后力。针对韩国和赵国的战争,根本没有教训他们一下的意思,而是在战胜的情况下持续进攻,没有控制战争的规模,以至于暴露出国内空虚,留守部队不足以防守的弱点。

二是,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不论对韩国、赵国的战争是出于什么原因,魏国都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国际关系不牢固,也没有在出现第三方加入战争的情况下,引入第四方来弥补战术上的短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由来,就是战国时期的这段历史,这一计策的实施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进攻方的后方有空虚的地方,二是进攻方缺乏外援,三是第三方具备相当的实力。

在这两个条件下,才可以避免出现国际力量的全面对抗,减少引发“国际大战”的可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围魏救赵”是“二打一”的策略,防守方挡住进攻方的正面,第三方加入战争,间接攻击进攻方的“侧翼”,只是第三方因为实力的原因,选择直接进入战场,或者间接对抗进攻方。

“围魏救赵”已经从一个战术上升为一个策略,其实就是“第三方”能够战场或战场之外拿下进攻方的“七寸”,让进攻方停止进攻然后转向其他方向,以缓解或解除防守方的军事压力。

这是应对“围歼战”十分有效的策略。

兵法云: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第三方能够拿来调动进攻方转移战场重心的,一定是进攻方的要害,这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通过形势的利害关系“说服”其统帅改变部署,然后第三方根据进攻方的意图选择退却或者应战。

一旦被迫调整部署,进攻方的优势随即被削弱,首先防守方用来应对进攻方的兵力会被释放,其次第三方如果有对进攻方采取军事斗争的意图,那么进攻方就要面对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后勤危机、战场危机,因为自己正在处于一个战略包围圈之中。

所以,这一策略主要是用来调动敌人,然后乘势削弱进攻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十六计里对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解释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三方如果意图打击进攻方,战场选择是关键,也就是找准“打点”,找到有效打击进攻方的地点和方式。正如历史上,孙膑选择在桂陵、马陵这两个地方与魏军开战,利用的是魏军远来劳顿,以及齐国士兵对魏国军队的恐惧心理这一个“打点”,致使魏国主将轻敌冒进。

这里要注意的是,当进攻方调整部署以后,会出现新的防守方,典故里的防守方是齐国,新的防守方能否做到牵制进攻方,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对于善于作战的将领,一定会想到调整部署后的不利因素,所以当进攻方发现自己处于“围魏救赵”的不利态势中时,更要正确决策,是跳出战略包围圈,寻机回防要害,还是加大攻击防守方的力度,必须审慎决定,因为第三方可以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对待进攻方,相反,进攻方也可以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对待第三方,让第三方的救援来不了。

战争的打法无外乎“以正合,以奇胜”,取胜的关键还是对战场形势的把控程度。

在这里我们要提一提长平之战,为什么这一战没有出现“围秦救赵”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具备相当实力的第三方加入战争,想当年,秦昭襄王威胁国际社会“谁敢参战,日后必定报复”,其他五国没有出兵的,除了秦国实力强大,大家想看着战国被削弱是长平之战没有出现“围秦救赵”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发动邯郸之战,就出现了“围秦救赵”。这主要是因为赵国被削弱了,大家很高兴,同时第三方具备了正面阻挡“被削弱后”的秦军的实力。

“围魏救赵”这一策略,考验的是三方人马各自意图的隐藏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从策略的应用成功率上可以看出,《三十六计》将“围魏救赵”列为胜战计,是合理的。

                  #本文已读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