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文学最真诚

 大地菲芳 2020-08-24

2018年05月03日  总第200期 


 ——《大地菲芳》200期纪念

时间过得真快。似乎昨天,寒流和冰雪还在窗外的香樟树上严酷肆虐,而眼前,却要开着空调过五一了……

倏忽即逝的时间的流矢,带着一个纯粹的文学交流平台,从一个初秋的早晨出发,飞到这大地菲芳的初夏。近乎两个寒暑的轮回,在所有热爱文学的朋友们共同呵护下,迎来了上线200期这一值得小小傲娇一下的时刻!哦,大地菲芳,文学繁荣!

与亲爱的朋友们共享200期文学历程,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早知天命的文学老年,我深深感慨——唯有文学是真诚的!对于每个人的初心而言,文学永不背叛!

人们对于文学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是一句“文学就是人学”的话。文学是人学,文学就和每个人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你爱不爱她,懂不懂她,崇敬或者鄙视她……你都无法完全摆脱她!你说她是缪斯女神也好,婊子荡妇也罢,是太阳、月亮、土地、江河、鲜花、绿草……这些都和她无关,都是人类从自我的感悟出发而贴在她身上的各类标签。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永远不能离开人,人也永远无法摆脱文学——除非你死了!而有些人即便死了也摆脱不了,要么在文学的王国里流芳千古,要么在文学的王国里遗臭万年,要么成为一个话题、疑云、或着幽灵,飘荡在文学的天空里。从这个角度打量,文学对人的真诚,真的是从一而终,永不背叛!

那么,那些与文学无关的人呢?

可是,谁与文学无关?

在文学里,你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不是主动地参与文学创作,就是被动地被参与创作的人创作;不是作品里的主人公,有名有姓,有声有色,就是被作家当做抽象的对象而加以提炼……任何一个人都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直接或者间接,鲜明或者曲折地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于文学即等于独立社会,这种人只存在于观念之中。即便是隐士,也是靠文学作品而流芳千古。

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生存境遇,如天上的云彩一样,变幻莫测,永远在流动着,变幻着。中国古代的大儒们将这种变幻莫测的生存环境,和心情、愿景等主观思想,契合儒家学说和民间的谶纬之学,创造出一个在哲学上都无法精确诠释的名词:命运!而文学,则是命运忠诚的记录者、热情的倾听者。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都可以用文字忠诚地记录下来。这记录,既是伟大的创作,又是尽情的倾诉。人类的一切文学,不都是这样起源、这样走来的么?



对文学本质的透彻体悟,使得很多伟大的人们,情愿把生命毫无保留地安放在文学里。以《情人》而闻名世界文坛的杜拉斯说,如果我不去写作,就只能去卖身。熟悉杜拉斯生平的都知道,她说的是真心话。如果没有《情人》,那么,她和李云泰之间的那段生命经历,该怎样打量?怎样安放?

陆幼青临死之前,把生命的最后时光交给了文学,凝结成《生命日记》而打动人心。张爱玲死后,人们发现她身边,除了一些文学杂志,就是满地乱纸——她连拿起毛巾给自己擦擦身子、擦把脸的力气都没了,只能用卫生纸。然而,身边的杂志、文学,陪伴她走完最后一段时光,不离不弃,永不背叛。

很多时候,人们就像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一样,对文学有着肤浅的、片面的、浮皮潦草的浅薄认知。其实,你是什么人,你心里的文学就是什么样。你是物质的,你的文学也是物质的。你是名利的,你的文学也是名利的。你根本不正眼看一下文学,那文学会看你么?脂粉气和强盗气,屁气和酸气,官僚气和铜臭气,荷尔蒙的勃发和环钗漫簪、醉眼迷离的画面,曾经是一个时期文学昙花一现的面孔,这短暂的一瞬绝不是文学的本来面目。文学,只有真正回归到人的精神核心,回归到人间正道、天地本心,才具有安抚人心、安妥灵魂的伟大力量。那个文学,才是我们不离不弃的朋友,精神世界的自我。



在《大地菲芳》200期时候,我们追寻文学的本质,其实是在追问和求证曾经的生命道路,是在为未来的生命寻找方向。生命即选择,时时刻刻。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要么在精神世界里澄澈、明亮、升华,奔放,进而得到精神的欢愉和心灵的安妥;要么在物欲世界里放纵、倾轧、沉沦、挣扎、物喜己悲……得到的不过是与腐尸同毁的过程而已。生命的过程和结局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例外!

因此,我们选择文学。

因此,《大地菲芳》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学,对待文学朋友。

……

每读前贤大作,冥想“昔者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场景,往往让我不寒而栗,从而增加了我对文学的敬畏。其实,没有文字的年代里,就一定没有文学么?我猜,是有的。只要有人,就有文学。文学无论其久远的历史还是其久远的未来,都永远是人们唯一的忠诚可靠的朋友!不是之一,也没有第二!人的生命,只有留在文学里或者文字里,才能取得铭刻在时间深处的可能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学万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