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和精神孰先孰后?

 卡夫卡的寒鸦 2019-04-03

人是大地的器官:物质和精神孰先孰后

朱与非/文



当我们思索时,似乎可以穿透一切,无远弗届;然而我们的身体,却似一具牢笼,处处都有界限,越界就会碰壁。


精神和物质的区分不仅可以引向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也可以引向诸如物理主义、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但不管是二元论还是一元论,当他们正视精神和物质的差异时,都要回答诸如物质如何决定精神,精神如何赋形物质,以及两者如何和谐等问题。简言之,精神和物质如何统一?


德国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菲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讲了一个像童话一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将我们人类的灵和肉同时追溯到我们栖居和起源的大地:因为大地首先是充满灵魂的(beseelt),所以大地上才产生充满灵魂的生命。大地既赋予人类以肉体,也赋予人类以灵魂。这个故事的逻辑其实非常日常:事物并不能凭空产生,一个东西成为现实,必定从它的潜能而来。而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肉体在大地中有其潜能,却把人的精神视为独一无二,是自己从大地中脱颖而出的。这就仿佛说,人从一堆冷冰冰的物质中,自己把自己创造了出来。人自己给自己赋予灵魂,从而成为了“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这种观点虽然非常带有自我鼓舞性质,但经不起推敲。因为,只要轻轻问一下,第一个人是怎么产生的,就可以让这个信念崩溃。


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生物学结论,就已经告诉我们,人身上的精神属性其来有自。动物就已经具备跟人差不多的感官,有感官就有感受能力,有感受能力就具备精神属性。某些与人亲缘较近的物种,他们与人类的精神性差异,只在于智力高低,而不是种类不同,而这种智力高低不同也几乎反映在不同年龄的人类上。顺而往下,我们可以推论植物也有其灵魂生命。植物虽然没有类似动物的神经系统,但是,这里值得辨析的是,难道只有动物的神经系统才是感受能力的唯一依托和来源?菲希纳在《Nanna或论植物的灵魂生命》中用了整本书讨论了植物是否以及如何分有大地的灵魂生命。


如果我们承认植物和动物都是活的,这里的“活的”的准确意思,就是被赋予灵魂的,那么,菲希纳做了一个更为大胆和彻底的论断:大地就是一个超级人体,人类是大地的器官。我们的身体是大地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灵魂和意识也是大地灵魂和意识的一部分。“我们真的想给大地一个比喻的话,就必须比作一个器官组合体。器官组合体是从自身中有机发展出来,并相互关联,这一点跟大地一模一样。这种器官组合体是我们的眼、耳、脑、血管以及身体中的其它部分联合而成,简言之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所感知和思想到的东西,同时也是被大地感知和思想到的东西。这一点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我们的眼睛只会在一个瞬间感受到红色,另一个瞬间感受到蓝色,但只有我们自己把这类感知整合到一个个体意识中,而大地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把我们人类的个体意识整合到一个整全意识中。人的意识其实是大地意识的一部分。而大地的整全意识同时也必然与其它星球互相关联,自成一体,从而有了一种宇宙的普遍意识,菲希纳将之理解为上帝,相应的世界就是上帝的肉体。


如果大地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也就是同时具备物质和灵魂的活物,那么,人类从大地上产生,并格外具备理智的异能,也就毫不奇怪了。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见解,并不至于使人的尊严稍有贬低,因为人类的确是大地母亲的伟大骄子,是大地潜能的最辉煌体现。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视大地为有机体,恰可浇灭人类对于大地的骄狂情绪。按照对事物的传统的“黑夜观点”,大地就是单纯的物质,它是无感觉的、冷冰冰的、沉默的,它对立于人,人对立于它,但人能通过精神能力认识它、利用它和改造它。而菲希纳的“白日观点”则给出另一幅人与大地的交会场景:万物皆从这灵性的大地产生,恰如人之感受悲痛和欢喜,大地也在感受着悲痛和欢喜。菲希纳的“童话”恰似人类童年在“襁褓”庇护下的天然感知,因为人类文明的各种童年期,都出现过各种“万物有灵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