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4日 总239期
在成都,给我的印象,这是一个十分休闲的地方,在来来往往的人潮中,我看不到其他城市人们的那种奔忙和紧张,一切都是闲适的,包括我们落脚的宾馆楼下的那些小馆子,你听不到一声招揽生意时的吆喝,有生意时他们就做,没有生意时他们或看电视,或看报纸,或织毛衣。散淡得有些漫不经心。在成都的这几天,我去过成都的商业中心春熙路,以小吃闻名的“花重锦官城”锦里,成都的心脏天府广场,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宽窄巷子,一条宽巷子,一条窄巷子,把一个休闲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九月的成都,已经不是那么炎热了。我选择在一个午后黄昏,陪同家人来到宽窄巷子。未进巷子,我就被巷子前边那些被镶嵌在墙里的老成都印象吸引住了。栩栩如生的骑着单车的浮雕送邮人,石磨,武士,骑士射猎,古色古香的木门……无不在体现着老成都久远的样子。我们是从窄巷子走进宽窄巷子的,窄巷子大概宽不过三米,两边是一些林立的酒吧茶馆,沿街摆放着干干净净的木桌子,木椅子。分不清是谁家的,来来往往的行人,如果你走乏了,游累了,无需一杯红酒,一杯咖啡,一杯老成都的大碗茶,你想坐,你就在这些木椅子上坐坐,尽管那些酒吧门口都站立着服务生,他们在你落座的时候会向你微微一笑,偶尔个别服务生会走上前问你喝些什么,但没有人会赶你走。一边走我一边想,宽窄巷子在成都也是所谓的古城了,它怎么与我去过的很多古城不一样呢?象重庆的磁器口,我们贵州的青岩古镇,镇远古城,哪一处不是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熙熙攘攘的游人与我们农村赶乡场没有什么两样。在窄巷子,我感觉是平静的,人们象一条溪水里的鱼儿,缓缓地游来游去,悄无声息,听不到喧哗。就连陪人照相的人扮铜人,也不象一些景点拉人照相,往那儿一站,不经意还真是一铜人。 游完窄巷子,向右一拐,就到了宽巷子。宽巷子,说宽也不过八九米宽的样子,与窄巷子一样,清一色的清代古建筑,最高的不过三层。在宽巷子,最多的是成都的名小吃,有烤串,有煮毛豆,有三大炮,有担担面,有张飞牛肉,手撕兔肉……经营小吃的门脸一家挨着一家,谁也不吆喝,各做各的生意,各有各的顾客。我对小吃没有多大的兴趣,倒是对成都的茶馆有几分青睐。 据说在宽巷子,有一家很上档次的茶馆,名字叫“花间”,大抵名字来源于“花间一壶酒”的古诗句。说的是每天早上十点钟左右,花间院子里就坐满各路散仙,喝得最多的是“碧潭飘雪”,十元一杯。这是一种产自峨眉半山的花茶,下面沉的茶坯是早春嫩芽,上面飘的是初开的茉莉。这个时候花间满院子飘荡着醉人茶香和茉莉的清香 我们错开这个美丽的时刻,难得邂逅“花间”美妙。却不经意间,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一家 “七哥茶馆”,竹桌子,竹椅子,非常平常和普通,十分符合我的口味。说是“七哥茶馆”,却是两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嫂在经营,峨眉半山的清茶,二十元一杯,茶上来,紧接着在你的面前放上一温瓶水,那意思是告诉你,你自己慢慢地喝吧,前提是你自己续水,因为我们很忙。确实,茶馆的每个角落,每一张桌子上都坐满了各路“神仙”,说着不同的方言。 我很喜欢这种场合,闲适散淡,无欲无求。 这时我的大脑里突然冒出一种想法,假如我生活在宽窄巷子,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样子。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想如果我真的生活在宽窄巷子,我一定是一个十分散淡的人。每天黄昏,一个人飘进哪家茶馆,漫不经心地喝喝茶,漫不经心地看看川戏,看川戏“变脸”,看“三英战吕布”,看“桃园三结义” , 看“皮金滚灯”。那岂不快哉乐哉,神仙一般的日子呀。可惜,我不是成都人,我也生活不到宽窄巷子,有一天我还得回到我来的地方,还得重复着每天的“柴盐油米酱醋茶”,重复着每天单调乏味的工作,听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 这就是生活,我们谁也无法逃避的生活。 不知不觉间,茶喝淡了,天已暮了。华灯初上时,我们一家人不得不离开恬静的宽窄巷子,回到我们栖息的宾馆,我毕竟是一个过客,宽窄巷子再好,不过是我眼中的风景,我只能将它留存在我的心里,象一些留存的老照片,在某个寂寥的日子,一个人翻出来,晒一晒,看一看,走进记忆之中。
编辑部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