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蝉蜕或者蝴蝶

 大地菲芳 2020-08-24


蝉蜕或者蝴蝶

——言说的困惑与困惑的言说


孙梦秋

深夜里,我读到几句诗——

忧伤被泪湿坏了翅膀

甲骨文说我太古老

一滴血落在粉嫩的腿上

油纸伞说浪漫已经死掉……

这是电视剧《潜伏》中婉秋写的诗,据说是表达忧伤的最小资、最凄美的诗歌。古人说过,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几句诗到底是不是最……的,我不敢断定。我敢说的是,我不喜欢这样的诗。我认为,这是最不好的诗歌之一,犹如《围城》中苏文纨小姐笔下那些江南糯米喂出来的、甜腻腻黏糊糊似梦未醒的句子。

其实,这不怪婉秋或者苏文纨,要怪就怪当代汉语在表情达意上的局限性。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其功能之一是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然而,随着网络语言时代的骤然而至,汉语在表达思想方面的深度、广度、准确度上,愈益漫漶、局促。回望语言产生发展的历史,当初的瑰丽、阔大、雄奇、丰富的表达,似乎已经成为斑斓摇曳的梦蝶,在庄子不朽的文字中翩翩。


电视剧《潜伏》中的婉秋(朱杰饰演)


现代汉语的来源是活在文字记载里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是指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就单指普通话。而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写作和阅读,都是在狭义的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进行的,尤其是诗歌创作,几乎没有方言(极少数民歌除外),而汉语的精华和生命力,大部分隐藏在方言光怪陆离的面孔后面。普通话写作在今天,似乎已经捉襟见肘,不足以惟妙惟肖地表达生活的丰富、精彩、和深刻。只不过,人们的生活太过匆匆,粗糙而陋鄙,学会2000个汉语字符,似乎就足够表达一生的思想、感情、和各种信息,谁还有兴趣在语言的河流中探幽入微,寻找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呢?

以忧伤为例,婉秋的那四句诗歌在祖先那里,就变成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与婉秋的那一滴落在粉嫩的大腿上的血相比,同样是表达女人的忧伤,这两者哪一个更准确、更隽永、更优雅、更健康?哪一个更能直抵人心?

汉语写作最蔚为大观、瑰丽壮美的时代是先秦。秦始皇统一文字,从传播学、政治学的角度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从语言的斑斓多姿方面讲,却是一件扼杀汉语生命力的坏事。因为统一文字的同时,就是言论禁锢的开始。焚书坑儒不去说它了,历朝历代血雨腥风的文字狱,可是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那不是几个简单的汉字,而是杀头诛族的利刃毒药。对思想的禁锢附带而来的效果,自然就是语言的自宫,尤其是书面语言的自宫。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兴起,三十年代的小说中还有一些活生生的语言,经历过文革之后,现在的书面语言还有“天雨粟,鬼夜哭”那样惊天动地的魔力吗?


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问我,孔子的老师是谁?我不假思索地说,好像是老子。他笑了,说,不对。是钻子。我一愣,莞尔。在这看似恶搞的背后,是一颗活泼泼的童心,一腔活生生的语言。没有钻子,哪来的孔子呢?

过了几天,他又问我,孔子的老师是谁?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是钻子。儿子说,不对,是庄子。

我有点儿糊涂了,孔子的老师怎么可能是庄子呢?庄子生活的时代,比孔子晚了差不多180多年呢,要说老师,也应该是庄子管孔子叫老师才对呀!但是,儿子说了,孔子的作文写得没有庄子好,所以,孔子该给庄子做学生!(感谢全民国学热,它让缴钱上国学班的小孩子,在一年级就开始背《论语》节选,三年级就开始听讲《庄子》里面那些想象力丰富的故事。)

孔子没有庄子的作文写得好,所以该给庄子做学生,这一点看似荒谬,实则童心无欺。《论语》和《逍遥游》,哪一个更瑰丽、雄奇、博大、充满无穷的想象力。“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多么壮丽的想象,多么雄奇的语言!孔子的循规蹈矩,中庸守礼,在庄子的垂天之云面前;恍恍惚惚的蝴蝶梦里;五石之瓠;八千岁大椿;大块噫气,其名曰风;御风而行,以游无穷……面前,也真的只有当学生的份儿了。

同样是一条鱼,庄子的鱼是“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鲲,这只鲲还要化而为鸟,“其翼若垂天之云!”;泉涸之际,两条鱼相遇于陆,没有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却相濡以沫相互调笑对方,说,你看我们俩这样子,你吃我的唾沫我吃你的唾沫,表面上看起来生死与共不离不弃,感动得小资们内牛(泪流)满面,哪有在江湖之中老死不相往来的好啊!(见《庄子·大宗师》,原文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呴(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而孔子的鱼呢,却要正统得多,严肃得多,微言大义得多,彬彬有礼得多。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者,儿子也。所以孔子就身体力行,生了个儿子叫孔鲤。为啥叫鲤呢?这当然也与一条鱼有关。

孔子的一生大多数时候都郁不得志,三月不知肉味的事情是有文字记载的。有一天,贵族家里的一条大鲤鱼将腐未烂,处于食之弃之之间,下人请示如何处置,贵族忽然想起忙于传道授业的仲尼数月不知肉味了,那就送给他吧,让他也过过教师节。于是乎,这条即将腐烂的大鲤鱼就到了孔子手里。孔子看着这样一条大鲤鱼,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拂须而叹曰,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鲤鱼啊,这是领导的关心,领导的信任啊!我常常教育子路他们,要恪守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礼”念,今天,上天就给了我一个这样的机会。他当即决定,给他最亲爱的儿子取名为鲤。孔鲤之鲤,不是鲤鱼跃龙门之鲤,而是要记住贵族的恩赐,礼义纲常的精义之鲤(礼)。

这样的一条鲤鱼,与庄子的鲲鹏相比,涸辙之际相互调笑以沫相濡的小鱼相比,哪一个更具有温暖的色彩,光明的希望,翱翔的快乐,和生活的情趣呢?哪一个更让人易于接受?

就内心世界而言,庄子是强大的,强大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这个老家伙在精神上非一般地强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知寂寞是何物。老婆死了,还鼓盆而歌,并且不说“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而孔子则不然,留给后世一句千古不朽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说”读“悦”。但是大部分人、特别是领导同志常常把这句话的意思弄错。他们自以为是的以为,这句话表示的是热情好客的豪爽,对远方来的朋友充满了友好欢迎的情感。其实不然。刘震云在北大开讲座的时候,也讲到这个问题,我认为他理解得很到位——它表示的是孔子最深远的寂寞!

孔子一生郁不得志,他的很多理念和心里话,只有说给学生听。有过闭塞山区支教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个老师假如每天只能和学生交流,那他的心灵和精神一定是很孤寂的。换句话说,是很渴望与外界沟通的。孔子当时就是这样,当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时候,他要表达的核心意思,首先是他的寂寞,其次才是高兴。“伙计啊,你咋才来呀?可把我想死了!”



在林贤治先生的大作《人间鲁迅》和钮岱峰先生的《鲁迅传》里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现象,鲁迅没有笑,尤其是晚年,他的笑容就如久旱之甘霖一样稀少而珍贵。大约,萧红来了,才偶尔一笑。为此,还引起了景宋先生的误解,以为与萧红的谈话劳心费神,加速了先生病情的恶化。除此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女性之间的其他误会,吾不敢妄测。 但是先生晚年心灵上的孤独和悲凉,是有文字记载的。那时,他已经不仅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战士,而是常常在长夜漫漫晓星沉的时候,吸着烟卷站在阁楼上凝望黑暗的虚空,或者就干脆躺在冰凉的地板上(生闷气?, 那个曾与他两地传书的“亲爱的害马”,此时已经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心,不能追赶他的精神境界了。只有海婴,他唯一的稚子,在慈母的唆使下,默默地爬到他身边,和他一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他才会默默地起来,上床睡觉。此时的萧红,于他而言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那种心境。

刘震云也说,汉语写作最灿烂的时期是先秦。如果语言是一棵树,先秦的语言之树枝繁叶茂,汁液丰沛。可是,我们偏偏有了焚书坑儒、有了文字狱、有了西太后老佛爷“掌嘴”的赏赐、有了文化大革命、有了标语、口号、有了火星文……于是,我们灿烂的语言之树枯萎了,像一只蝉蜕,貌似有着鲜活的形象,实则是一具干巴巴的驱壳。困窘的言说和言说的困窘,成为汉语写作的藩篱。

当方言影视走红的时候,方言诗歌和方言小说等文字作品,却由于传播和理解方面的先天性障碍而梦断人寰。不信,你用福州方言或者西双版纳方言,写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看看能否为广大的读者接受?如果你给它配上画面变成影视剧或者电视散文,也许会一炮走红。

忽然想起贾平凹(娃)在《秦腔》里实录的陕西方言:“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为的是把肚子放在前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汉语写作,期待着这种活生生的语言,活泼泼的生命。期待着庄子的蝴蝶、鲲鹏、大椿、葫芦……期待着相忘于江湖的优游与从容,御风而行的快意和壮美。

                                           2011-6-11


请点击标题

欣赏孙梦秋的散文作品

1、江南旧梦已如烟

2、春天的书简

3、桃花开了,姑娘嫁了

4、老君山的云

5、远 志

6、活着的理由:端午节随笔

7、路遥墓前的沉思

8、行吟归来是少年

9、铿锵的生命之歌

10、他们

11、永远的班长

12、种一片向阳花

13、老地主,小地主

14、城市的天空没有鹰

15、苦茶▪苦钱

16、东川红土地:洗净我的生命

17、写也无聊

18、从韶山到曲阜

19、秋风秋雨愁煞人

20、山那边的鲁迅

21、穿过雪花的你的思念

22、老兵永远活着

23、在黑暗的时间里平静

24、神仙们自由飞翔的村庄

25、你曾与谁擦肩而过?

26、兰花花


编辑部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