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面藕风

 大地菲芳 2020-08-24


2019年09月12日   总337期



教师节的清晨,魅力天使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其中一张风景照上面,一个亭子,一副对联。简简单单,禅风拂面。我尤其喜欢亭子上的四个字:八面藕风。

八面藕风,自然,惬意。清凉的绿风中,荷香净雅,有着浓浓的禅意。写这四个字的人一定是世间高士,至少大概是心有禅机超凡脱俗的仙人。不信?请细品那四个字,尤其在“藕风”两字中,书者的禅韵诗心仙风道骨,淋淋漓漓酣酣畅畅地绽放着。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

也是在微信上,群里。群是一个有关诗词书画的风花雪月之群。群友都是雅人,用王羲之的话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群主是一位古典诗词写得很出色的人。有一天,群主展示了他的一幅书法习作。他用正楷写道:“六尘有梦,五蕴空难求。残壶沽酒,不堪箫怨忆悠悠。美景良辰何在?忘了秦淮佳处,忘了雨晴楼。孤影红尘客,应惜离亭愁。镜中花,水中月,晓风稠。花间红晕,香蕊一缕淡清秋,更喜海棠欢悦,更喜缈飘细雨,初见笑风柔。岁岁问君意,可悔水东流?”这是作者原创的一首《水调歌头▪风儿柔》。词写得好不好,相信读过纳兰容若词作的人,一定会有感觉。我说的是字,其“秦淮佳处”和“缈飘细雨”几个字,写得很有风韵,体现了这首词婉约情长,风清气朗的艺术特点,有一股让人耳目一新的优柔绵长之美。大概是群里书法家太多了吧,他们觉得这幅字不入帖,不入他们法眼,这幅习作在群里被他们嘘了。

我在群里表达了对这八个字的欣赏和赞美,并委婉地表达了赞美的理由,于是,我也被更多人更大声地嘘了。

嘘我,我不怕。但是,嘘得要有道理。我在群里向高人们解释这八个字好在何处。我说:“王羲之他老婆论书法,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只要结字有韵,下笔有骨,就是好字。”

 


请仔细品鉴,看看“八面藕风”与“缈飘细雨”在神韵上是否有共性?“八面藕风”据摄影者魅力天使说,是悬挂在扬州一个叫荷花池公园的凉亭上。我喜欢这几个字的温婉柔美的韵味。


品评一幅书法的好坏,首先得有个标准。书法是什么?古人说,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这就是说书法的奥义在于“如”。换言之,你的字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你的精神境界(而不是你模仿临帖的某个大书法家的精神境界),同时在结体上显神韵,点划之间蕴风骨,那就是上品!入帖、神似某些大书法家的,只能是杰出的书匠而已。

这件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了。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闲暇时思考这件事情的本质意义。我想到了德山宣鉴。

德山宣鉴是唐代负有盛名的大禅师。起初,他并不以禅师而闻名,而是以善论《金刚经》闻名海内。李唐一朝,佛教发展迅速,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断。其时,禅宗的发展势如燎原。禅宗大师龙潭崇信的法名如日中天。禅宗是修当下的,所谓醍醐灌顶,即可成佛。顿悟了,就得道了;放下了,就成佛了。它不像其他派系是修来世的,此生苦修,来世成佛。德山宣鉴对禅宗的这个观点非常愤怒,用他的话说,老僧皓首穷经,修行了一辈子尚未成佛,禅宗凭什么说立地就能成佛?这分明是离经叛道,妖言惑众。于是,他挑上一担经书,跋山涉水,去湖南龙潭寺“踢馆”!

途中,路过一处卖烧饼的铺子。德山宣鉴饥肠辘辘,就放下担子,上前买饼充饥。卖烧饼的婆婆扬眉看了看眼前风尘仆仆却器宇轩昂的大和尚,问:师傅挑的是什么书?

德山答:《金刚经》。

婆婆说:我有一个疑惑多年未解,师傅若能释疑,点心白送。师傅若不能释疑,请往别处去买。(烧饼在南方又叫点心、面点。)

德山答:请言之。

婆婆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敢问师傅,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宣鉴瞠目结舌。

一个饱读《金刚经》的大和尚,买点心时居然让一个卖烧饼婆婆的“点心”问题,弄得狼狈不堪。可见,饱读经书并不见得能得道成佛,而不读经书的人未必不能勘破红尘。心,才是关键所在。书法和艺术,与此相类。


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终于没有“踢馆”成功,反而被龙潭崇信收为法嗣。他开悟的过程也很有启迪意义。漆黑的夜晚,他告别师傅,要回禅房休息。师傅送他出门,点亮一支蜡烛为他照明。在他伸手欲接蜡烛之际,龙潭崇信“噗”地一口气吹灭蜡烛。德山宣鉴随即一愣,猛然间醍醐灌顶,倒头便拜。口中朗声说道:我已脱胎换骨!

他看到了什么?

他悟到了什么?

这就是禅。

德山宣鉴破执成佛之后,对他的学生当头棒喝,留下了“德山棒”的美名。为了让后学彻底去除心中的执念,他呵佛骂祖,甚至烧佛像取暖。他以破坏佛像等霹雳手段,让人们知道,一切的权威、规则、主观观念等,都是执,只有彻底去除心中的执念,才能见到万事万物的本性。这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幅书画、一个人,只有不带任何主观执念,才能比较接近并逐渐进入作品本身的境界。进入了,才能体会到作者融化在作品中的心意,才能悟其道,美其妙!

禅有机锋,艺术有灵感。禅有禅境,艺术有意境。禅,在本质上与书法、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所有的艺术相通。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们喜欢参禅悟道的原因。韩愈是不信佛的,他自己不信,还反对皇上信佛、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但是,被贬到潮州之后,不信佛的韩愈却跟禅师往来甚欢——不信佛,不等于不参禅。艺术家们通过参禅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通过参禅修行,最大限度地祛除自心的魔障遮蔽,拨云见月,一窥艺术人生的真相臻境。于禅师而言,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弱。艺术家也一样,豪放婉约,缤纷异呈。创新守旧,浑然天成。但凡作者精神气质和精神境界与作品一致的,就是禅境澄明,法相圆满。管你什么高矮胖瘦,黑白美丑?

世界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带着禅意的眼光去欣赏,才能发现美。

“临济喝,德山棒 ,长江后浪推前浪 。左一棒,右一棒 ,前浪飞到山顶上。站在山顶往下望 ,不见当年老和尚 。只见野鸭入芦荡, 瘦的瘦来胖的胖。”你说,这禅林歌谣,和美有没有关系?和顿悟有没有关系?和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有没有关系?和你我的人生思考有没有关系?和“缈飘细雨”、“八面藕风”有没有关系?

有?

还是没有?

……

都是执。


 

作者说话

本文是探讨艺术欣赏问题的,文中所有列举无非是托事言理而已,不是厚此薄彼的褒贬,请读者不要误解。

每个人都有权利对一件艺术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你没有权力对与你看法不同的人嘘嘘。作者提出以禅意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欣赏书法绘画,也不是什么新观点。艺术界人人都在嚷嚷,但真正做起来并做到位的人,真的不多。所以,我们继续修行。

南无(Namo)阿弥陀佛!


编辑部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