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精品‖ 高邮之情

 大地菲芳 2020-08-24

高邮之情
唐亮/文


                   
“邮”的情感

高邮是一个小地方。不过,它是全国地名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地方,我去那里,可以说,也是因为这个“邮”唤起了我心中的情感,它给予我生活无限的憧憬。因此我视作那里是一个“希望”之地。
那么这个“邮”为什么会对我如此影响呢?小时候,我就对信封感兴趣,每次去外公家,我最看中的便是废纸篓,因为那里有被扔掉的旧信封,我把它拣出,把上面的邮票剪下来,这也萌生了我集邮的兴趣。不知不觉造就了我一生的爱好,收集邮票、明信片、邮封等一切与“邮”有关的东西。
但真正让我对“邮”产生感情的是,在我开始投稿以后。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投稿,尽管那时的报刊不多,录用的希望很小。不过,那时的投稿信不用贴邮票,而且每次都能收到报刊社的回信,尽管都是退稿信,但这成了我生活中的期待。每次看到身穿绿衣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驰过,我都把他们视为“绿衣天使”一般,只有“天使”才会降下福音;每次看到绿色的邮电局、绿色的邮筒,我都将它们视为“圣地”,它是我梦想成真的希望所在。因此,绿色始终是我喜欢的颜色。
通过邮局,让我的心飞向远方,那时我结交了一些笔友,通过信的交往,让我走进一个又一个心灵的世界;通过邮局,让我从小地方,进入到了四面八方……
我终于站在了高邮盂城驿站的门口,那里可称为中国邮驿的“活化石”。那时送信的交通工具便是马,各种政令、文书、家书、货物,通过马的传递,送到各个驿站上。再从驿站,送到各个衙门,送到每家每户。苏州横塘也有一个古老的驿站,相当于今天的邮政所,邮驿所传递的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到人的生活、人的命运……
古代驿站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接送过往的官员、文人墨客等,盂城驿就曾接待过唐代宰相李吉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曾在这里指导过当时的青年诗人王令,还有宋代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在这里指导过作战,还接待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荷兰使节尼霍夫、朝鲜志士崔夫等。蒲松龄还在这里做过驿幕,他在管理驿站的同时,收集民间掌故,并把相关素材写进了《聊斋志异》中。




盂城驿让我浮想联翩,从邮到驿;从信到人;从古到今,这里能让人的思绪,纵横天地、驰骋千里。在过去通讯尚不发达的时期,邮路就相当于人体的血管,只有保持畅通,才能使国家政体正常运转,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沟通。其实,只有在信息畅通的前提下,才能安定民心,才能让人生带来希望。因此邮驿官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高邮虽然地方不大,但是那个盂城驿在现存全国的邮驿站中是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水马驿站,它传承了中国的邮驿之脉,见证了中国漫长的邮驿之路。
尽管在今天的社会中,通过邮政传递书信已经很少有了,但是邮情还在,只不过换了形式,从原来的纸邮,变成了电邮,而且传递的速度更快,因为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沟通变得犹为重要。
每天下班回家,我依然习惯性地看着邮箱,从中取张报纸,下意识地看着有没有信件,在我心中信依然是让我惦记的,不管是从哪里寄来的,不管寄来的是什么,那怕是一张对帐单,都会唤起我的邮情,其实人生莫不是一条邮驿之路,从这一个站到下一个站,一站一站走下去,直到终点。

“故乡”之梦


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我虽然不是高邮人,但高邮的一位作家汪曾祺,却让我不得不对故乡有了更深的认识。
汪曾祺的故乡在高邮,尽管他19岁时就离开故土,从上海经香港、河内到昆明,然后考入西南联大,但他对故乡的感情一直没变,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尤其在他的小说中,他所讲述的故事,都曾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关。
一本《梦故乡》,融合了汪曾祺深厚的故乡之情,每翻动一页,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我在高邮,在他故乡的土地上呈现的一幕幕情景。
走进高邮的人民路,汪曾褀小说中的情景就扑面而来,那条路的两边,各种商铺云集,有小吃店、有杂货铺、有买菜的、也有做鞋的、做木桶的等等,于是我就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他那“炕小鸡”的本事,是否流传下来?我真想尝尝《异秉》中的王二所买的“熏烧”小吃的味道,什么茴香豆腐干、蒲包肉等等;当然,如果能见到《受戒》中的明海就更好了,我想问问他和小英子的生活如何?想来一定很幸福吧……
不知不觉走到一条巷口,上面的路牌上写着“大淖巷”,那岂不是和小说《大淖纪事》有关,确实,那条巷原名叫“大脑巷”,但那个“脑”是什么来由,都不知道,经过汪曾祺的考证,实际上应为“淖”,是属于误读,所以把这条巷名进行了改正。小说中的人物小锡匠十一子所在的锡匠铺就在这条巷子里,他和巧云的爱情故事牵动人心。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是轰轰烈烈的,显得很平凡,却很真诚、很质朴,是能够沁入人们心田中去的那种。
当我走到草巷口时,我伫立了一会,脑子里不断浮现《异秉》中的保全堂、《戴车匠》中的车匠行,都在草巷口附近,当时那是一条非常热闹的巷口,南来北往运草的、送草的人都要经过这里。“草”对于当时是很重要的燃料,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散文《草巷口》,记述了这条巷子喧闹的生活场景。今天这里虽然还有很多店铺,但没有了送草的忙碌,也就失去了一种气氛。




一边走,一边回味,一边在想像着当时的气息,当出现“竺家巷”时,眼前一亮,那不是汪曾祺故居的所在巷吗?没走多少路,就到了9号门口,那就是汪曾祺故居,二层楼的建筑,非常普通,当然看不到他家的花厅和花园了。汪曾祺在他的散文《花园》中生动而又详细地记叙了那里的一切,那是他童年生活的乐园,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相似,里面的花草、昆虫、小鸟等都是他的朋友,无疑也为他爱好文学播下了种子,可惜今天看不到了。不过,在他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兴趣。“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是汪曾祺最喜欢的两句,是他亲笔写下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态和性格。我不由得产生了亲切感,一种平民化的生活哲学,即在日常生活中奔忙,又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
高邮的一切气息,似乎都与汪曾祺有关,文游台、高邮湖、镇国寺、盂城驿,包括高邮特产双黄鸭蛋,都曾在他的诗文中呈现,因此可以说,我所看到的高邮,就是一篇立体的汪曾祺作品。
厚厚的一本《梦故乡》,除了汪曾祺的文字外,还有他的生活照片、书法、手稿,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还有一组高邮市井生活的照片,比如:豆腐花铺、木桶作坊、酱菜店、门口切菜的大娘、烧煤炉的阿姨、晒太阳的老人、买藕的铺子、修钟表的师傅……那一幕幕的情景,在高邮街巷随处可见,这些恰恰就是汪曾祺作品的素材,也是汪曾祺作品生命力的体现,他反映的就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酸甜苦辣的情感、他们的爱、他们的忧、他们的悲,这样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因此汪曾祺的作品每天都有人去欣赏、去品味、去理解、去认识。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孩童的声音,这声音跨越了岁月,它把我和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侯菊、莱生小爷、买眼镜的宝应人、小娘姨章叔芳、黄开榜、陈泥鳅……他们是芸芸众生,他们是人类繁衍的基因,他们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汪曾祺深爱他的故乡,故乡在他心中是精神的家园。因此从汪曾祺身上我读懂了“故乡”的涵义,故乡乃是“生活的源泉”。


作者简介

唐亮  苏州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苏州市小荷作文教育培训中心。著有随笔集《六月九重天》(两集),发表于各报刊散文、影评、书评类文章,上千篇,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


请点击标题
阅读唐亮老师的作品

1、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述

2、茅奖改编的影视剧综述

3、2019年的阅读

4、小说 ‖ 手机响了

5、宅家纪实 ‖我的阅读生活

6、小说 ‖ 老屋

7、实力派小说 ‖ 口 罩

8、朋友圈 ‖ 从笔友到微友

9、小说 ‖ 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