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规定。 春秋时期以前,“左”与“右”以谁为尊需视场合而定。一般来说,喜庆活动以左为贵,如:“虚左以待”就是说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而宴饮、用兵打仗、凶伤吊唁则以右为贵。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右为尊的制度。如:《史记》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朝、汉朝以右为尊。秦代以右为尊,汉朝继承了秦制,也以右为尊。如《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汉文帝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所以,古代的世家大族有的被称为“右姓”或“右族”,以此来象证地位崇高。有一句成语“无出其右”,出自《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意思是没有人能胜过他(或他们)的。说的也是汉朝的以右为尊。但是,乘车方位的尊卑正好相反,以左为尊,以右为卑。以右为上的习惯在秦汉以后又延续了很长时间。  隋唐以后,除了元朝以外,又都恢复周礼,尚左,即以左为尊。就是说,隋、唐、两宋、明、清时,以左为尊。比如,明朝时规定,一品官见公、侯、驸马,一品官居右行礼,公、侯、驸马居左答礼;清朝时,一般以满人担任左职,汉人担任右职。吏部左、右侍郎,满人为左,居二品;汉人为右,居三品。又如《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尚书左丞为正四品上,而尚书右丞只能为正四品下。此处要说明一下,唐代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让人误认为唐代是以右为尊。实际上,唐代是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用的是汉代的习惯语,汉代是以右为尊。 只有元朝时,又变为以右为尊,此时的右丞相位在左丞相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