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官是左大还是右大?

 中原高考678 2023-03-14 发布于河南



左左右右,傻傻分不清-(5)

左司马右司马左司徒右司徒左仆射右仆射左丞相右丞相……古代的官职里面是左大还是右大?

左大。

您先别急着反驳,我们判断和延续规矩一般采取“就近原则”——也就是遵循哪些朝代离着近,就按照它们的说法来——明清以来一直是尊“左”卑“右”,自然是左比右大。但是上溯到更久,则是有时是右大,有时是左大,有的区域是右大,有的地方是左大。简而化之,那就是“汉以前(包括汉朝)右大,汉以后左大”。当然,这么说还是太武断而会出错的,具体啊,看文武,看事情,看区域,左右谁大还得细说。

虽然是左大,但是因为我们日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和成语是形成于明清之前的。那时候左右的尊卑含义和现在不一样,所以会让人有点小困扰。比如,我们形容谁最厉害,常说“无出其右”——也就是说他最大,没人能在他右边了,这个隐含的意思就是右边最大。还有,我们说有人被贬官了,都说是“左迁”——就是官位往左边挪了,也是佐证左小右大。

另外,说左右,还有一个以“谁的视角”的问题,也就是上面我们说过的:你说的左,是你的左还是我的左?左或者右是个相对概念,事件的主角或者中心人物的“左右”,与叙述人或者观察者的“左右”不一样,您说说,你一个在朝堂里跪着磕头听喝的大臣的“左右”,和坐在龙椅上指点江山的皇上,谁的左右(视角)才是真的“左右”呢?

解决了主视角问题,好多看上去矛盾的事儿,或者左右的事儿就好理解多了。夏商周时期由于官制、文字记录和朝廷活动重心相对约略,记录之间打架,“尊左尊右”各执一词,所以我们暂时不以之为证。

比较能在记录上说清楚的,一般都在周以后。一方面文字记录佐证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说的尊卑贵贱的事儿都是仪礼方面的事情,这里面的规矩是在周公主持制定《周礼》后才有的定论——换言之,我们说的尊卑是“周公之礼”定下的基调。而,周公之礼为了准确表达,采取了方位描述+主视角判断的方式:《仪礼·觐礼》:“诸侯前朝,皆受于朝。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同姓西面,从主人之位,异姓东面,从宾位。《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也明确了君王是面南背北的。同姓的亲戚诸侯在左边,异姓诸侯在右边,说是周朝“尊左”没毛病。

另外,周礼开始规定了仪礼祭祀什么的在左,作为“吉位”,军事刑罚在右是“凶位”——这里凶并没有贬义,只是在说事情的性质,不是左幸运右倒霉的意思。《老子.三十一章)载“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解释大约是说:“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的时候以右方为贵……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这一套仪礼上的“左右”生命力强,到现在,在民间和筵饮中还在普遍使用。但是,我们不能拿仪礼的左右关系去佐证官职的尊卑大小。

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魏公子信陵君的“虚左”是为了表达对“侯赢”的尊重,只能说明战国年代的礼节依然还是“主右客左,左为贵的”,不能说明官职上左为大。

先秦及春秋战国包括汉朝,官职实际上是“右尊左卑”。但是,网络上佐证所使用的“证据”用得不太对,上面的例子就是错误的示范。再例如,有人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佐证:“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蔺相如比廉颇官更大、更尊贵,这才惹恼了廉颇,演出了“负荆请罪”和“将相和”这样的历史。以及《史记·田叔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这三个例子经常被用来佐证右大,其实它们只说明了站位问题,并没有体现官职本身的尊卑。我们如果参考周礼记载的方位就明白了:君主面南背北,士卿站在东边面朝西,也就是说他们站在皇帝的左手边,这一列人最右边的人离皇帝最近——方便问话、讨论和征求意见。无出其右,对于皇帝而言是“左手边的第一人”, 是指在大臣的这条队伍里面没人站得比他更靠右(更接近皇帝)了——这厮是排头兵的干活。

记载中真正体现官职的右为尊是如下记载:《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春秋时候,大多数诸侯国都是尚右的,楚国当时算是不招人待见的“蛮子国”,官职都跟别人反着,他家的左为上,国内的左尹比右尹官儿大。所以,反推别人家都是右为尊。

至于秦朝,秦的爵位最高是二十级,其中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中更是第十三级,右更是第十四级……可见秦朝的官儿是“右尊于左”。

《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这里清楚说明了右丞相比左丞相官大。这三条,才是真正说明,彼时的“右比左大”。但是,在汉朝的军队里面,左右顺序翻过来了——左将军比右将军大一点。

关于汉以前的官职“尊右”的事儿,古人在注疏时也提到了。比如《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唐朝和宋朝的官儿,左大右小。但是由于成语已经形成,所以我们在文学作品里面用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约定俗成的形容词上,升职一般称为“右移”,降职则称为“左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着名的《琵琶行》里,就有一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失意之诗,韩愈也写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文人在文学作品里面用左迁表示自己被贬官了。而在实际官职上,唐朝左仆射比右仆射官大。宋朝基本在官制上和唐是一套逻辑。也是左仆射比右仆射大。最典型的例证是这样的:北宋宋神宗赵顼死后,哲宗赵煦即位。司马光被重用为“左仆射”,又起用文彦博为“右仆射”。司马光心不自安,上奏道:“彦博官为太师,年八十一,臣后进位居其上,非所以正大伦也。”也就是说司马光说,我当左仆射那就不合适了,怎么能比老太师官还高呢……由此也可见,宋朝亦是左尊于右。

元代,左右垂相和左右垂都是以右官居上,甚至连考科取士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人右榜,汉人则列人左榜,左榜自然低于右榜。而到了明朝,又回了尚左的传统。历经清朝到了现在,人们都以左为尊。

所以,总结来说,单纯以官制而言:汉以前右大,汉以后左大,元朝想改改,没成功,然后明清还是左大右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