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邹宝红(丰斋) 老师 原创。原文刊于《江苏钱币》2020年02期,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图1 然而,对于此种形制的两柱五铢和四柱五铢,根据笔者二十年的收藏经历,南方地区很少出现,而多见于北方,大约2000年前后我在西安市场曾多次买到河南泉友带来的两柱和四柱五铢。根据《中国钱币》1997年第四期刊登的论文,当年由《中国钱币大辞典》编辑部和洛阳市钱币学会联合主办的“曹魏五铢钱学术研讨会”上将此种五铢认定为“曹魏五铢”(相关论文请查阅该期文章)。学术研究和实际出土情况证明此种五铢非梁系货币。 那么,什么样的五铢才是史书上记载的梁系“两柱五铢”和“四柱五铢”呢?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一种小型带内郭的两柱钱,以及同样风格不带内郭的两柱五铢,经常在南京出现,而基本同样风格直径略大的内郭两柱钱,在荆州、长沙为中心的区域时常出土(见古泉园地.涓生《内郭五铢初考--北周说和西魏说的碰撞》)。 2016年底南京出现一小批五铢,大约30枚,内含两柱五铢25枚(附图2)、天嘉五铢5枚,均为原铜光状态,具体数据及版式见附表1。令人惊奇的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枚内郭五铢,背面上下左右分别有一颗饱满的星,该钱直径、厚度、重量均比两柱钱略大(附图3)。查阅诸谱,此种五铢仅出现在陈达农先生《古钱学入门》书中(见附图4),但该钱拓片是作为带星钱币标本罗列,未标注铸造年代。 附图2 两柱五铢 附图3 四柱五铢 附图4 附表1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两柱五铢直径在21.0~23.0mm之间,厚度在1.0~1.6mm之间,平均直径22mm,平均重量2.3克,而四柱五铢直径23.0,重量3.5克,尺寸重量大于两柱五铢,这也与本文开始引用史料的铸行情况相符:“(梁元帝)时初鳞钱,一当十”,“太平二年(557年)夏四月己卯,铸四铢(柱)钱,一准二十。壬辰,改一准十。丙申,复闭细钱。”,薄小的两柱五铢已经为以一当十的虚值货币,略加重量就发行面值双倍的更大币值货币,由于面额过大,无法推行,仅13天后即告终止。 1935年冬光华门外因修筑京芜公路,掘土一次性出土南梁钱泥范上千枚,其时,泉界先贤郑家相先生在南京工作,大力搜集、分类整理并考证,确定此批钱范为南梁武帝铸钱范(见《梁五铢土范考》),其中最奇的是大吉、大富、大通五铢范(附图5-现藏国博),细观其文,五铢二字与南京发现的两柱、四柱五铢文字风格一致,也能说明其一脉相承的关系。 新发现的四柱五铢与同时出现的两柱五铢形制、文字风格与曹魏四柱、两柱五铢完全不同,曹魏系带星五铢特征是:广穿、五铢二字字形窄长、外廓“压五压金”(部分钱文被轮廓侵压);而南梁带星五铢与曹魏带星五铢相比较,特征是:穿口小,五铢二字较短,离开外郭(未被外郭侵压)。双柱五铢版式划分,从星的形状区分,可分为小星、大星两种;从内郭布置区分,可分为:无内郭、穿口左右双竖、全内郭三种(见附图6),新发现的四柱五铢,形制与带内郭双柱五铢一致。 综上,梁敬帝太平二年所铸四柱五铢应为南京新发现的四柱五铢(附图3)无疑,因仅铸行13天,故存世稀若星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