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历代古钱分为贝币,刀币,布币,圜钱和方孔钱五大类帮助大家去了解古钱币的体系 贝币:分为天然贝和铜贝。天然贝使用较早,行用时间很长,根据出土资料看,有的直接以海贝作为货币,有的稍加修饰,加工为工整的长椭圆形,还有的用蚌壳加工成圆形圆孔。铜贝以铜为材料,加工为贝的形状,楚贝就属于这一系列,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之一。大概产生使用于春秋中晚期。又称蚁鼻钱、鬼脸钱,多数有文字。 ![]() 海贝,铜贝,蚁鼻钱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始铸于齐国,流通于燕、赵、齐等国的一种铜币。据其形状可分为齐刀、尖首刀、直刀、截首刀等种类。大体上以形制精美,文字较多者为珍。 齐刀,尖首刀,直刀,截首刀 布币:春秋战国铸币,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而空首布又分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弧足等类别,大小也不尽相同。 ![]() 平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耸肩空首布 圜钱:又称圆环钱,大部分为圆形圆孔,根据形制推测,当为玉璧或圆形蚌壳币转化而来。秦国半两钱早期穿孔不规则,有方有圆均属于此系列。其价值较高者有“共屯赤金”“东周”“西周”及体积重量超常的“秦半两”等。 共屯赤金,西周,东周 方孔钱:即方孔圆钱,由秦半两钱发展而来,是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古钱的主要形式。 ![]() 古钱名词解释正样:这个钱币最基础的铸造状态。 大样:同一年号和等级的钱因铸造地点和炉次不同,出炉后较正常钱直径大0.1到0.2厘米者,称'大样钱'。如果是小平钱就叫'小平大样',折二钱则为'折二大样'。小样反之。 部颁样:清代,国家授权户部宝泉局铸造标准钱币式样,代表国家颁发给地方铸钱局,也包括工部宝源局。户部代表中央下发地方局的标准“样钱”,就是“部颁样钱”。 正样,大样 外郭:在古代内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叫外郭,在古钱币里钱币的最外缘叫“外郭”,也可以叫“边郭”. 阔缘:钱的外廓,比正常钱较宽,我们叫做“阔缘”。也可以叫:“宽边”。 细缘:是指外郭,即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狭缘。 ![]() 外郭,阔缘,细缘 内郭:古钱币钱孔四周 突出的部分,我们叫做“内郭”。也叫“穿郭”。 广郭:是指内郭即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较宽者。 细郭:内郭的郭线 比正常钱较细,我们叫做“细郭”。 内郭,广郭,细郭 穿口:古钱币的孔我们叫做“穿”。 花穿:穿孔错位不是正方形的,我们叫做:“花穿”。 广穿:穿孔比正样的明显宽大一点,我们就叫做:“广穿”。 狭穿:穿孔比正样的明显窄小一点,我们就叫做:“狭穿”。 圆穿:钱币中间的孔为圆形的,我们叫做:“圆穿”。 满穿:钱币中间没有穿孔的,我们叫做:“满穿”,这是由于铸造压模的时候,操作不当所造成的。 ![]() 穿口,花穿,广穿,圆穿,满穿 面:钱的正面之简称。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两”、“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面文:钱文亦称“面文”,泛指钱面所铸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太平通宝、咸丰元宝等。 年号钱: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均系“年号钱”。 记重钱: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面,面文 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 ![]() 背,背上月,背上荆 地章:古钱币内、外郭之间除字外的部分。 地章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对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 直读和旋读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宝文——通宝、元宝和重宝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钱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 大唐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 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