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和诸葛亮的临终书:诸葛亮的人生格局,确实非曾国藩所能有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8-24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人在弥留之际所说的话,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善字所能概括的。有人说,除了善,应该还有真;有人说,应该还有一生的感受和体会。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有这么两份临终书,都为《诫子书》,一份出自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国藩之手。从这两份《诫子书》入手,便可窥见两位历史人物地人生格局。不得不说,诸葛亮的人生格局,确实非曾国藩所能有。

怪不得历史上关于三个半圣人的说法,诸葛亮居于圣人地位,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圣人。不过,曾国藩这半个圣人,如今看来,也很了不起了。毕竟,排在他前面的,仅孔子、诸葛亮、王阳明三人而已,连亚圣孟子都没排上号。在当下对家风尤其重视的背景下,诸葛亮、曾国藩的《诫子书》不得不读一读。

诸葛孔明,可谓妇孺皆知。诸葛亮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被神化,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近妖”。但是,真实的诸葛亮其实也十分厉害,被尊为三大圣人之一。诸葛亮留给后世的三大宝贵遗产,乃《出师表》、《八阵图》、《诫子书》。《诫子书》篇幅极为短小,但是却堪称训诫子孙的最好的读本。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透过这封临终书,不难窥见诸葛亮的恢弘的人生格局和高洁的人生境界。这篇文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立意高远,不拘泥于现世的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是以君子之行,要求子孙。

全篇首句便提出了君子自我要求的八字准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所谓静,就是要心神俱静,远离纷扰和欲望,以此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发展,达到内在修为的提高。而勤俭是美好德行的重要保障,不奢靡,不耽于物欲享受,就是德行的基础。

诸葛亮进一步指出,在修身养德的基础上,要明志,要致远。也就是说要打开人生格局和境界,追求更大的、更广阔的视野和人生版图。但是,明志的前提,仍然是基于修身和德行,要淡泊名利,才能志存高远。

一如另一位圣人王阳明所说的,天下的事,最应该追求的不是名利,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做圣贤。而途径,按照孔子儒家学说,就是要修身养德,要做到内圣而外王。内在修为可以做圣人,外在能力可以做君王。诸葛亮所言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高度概括了孔子儒家和王阳明心学的真谛。看人,圣人与圣人,是如此默契。

接着,诸葛亮从求学问,惜光阴等方面,进一步阐发人生的不断提升法门。学也需要静,需要励精图治,不可险躁。而时光飞驰,如果不珍惜光阴,一定会后悔莫及。如果说,诸葛亮在圣人之路上,基本做到了满分的话,曾国藩则只能算及格以上。这一点,从曾国藩的《诫子书》与诸葛亮的对比中,不难得出。

曾国藩的家书很长,可见曾国藩即便在临终之际,仍有太多事情放不下。如果说,诸葛亮死后,已经无所谓什么官职,什么功绩,人们只尊他为圣。曾国藩死后,人们更多的仍是讨论他的官位,他的功绩,当然也包括人生的失意和错误。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开篇就说自己“官至极品”,可见他对官位还是有所依恋。虽然他后面自谦说“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但实际上,他仍然应该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像自己一样,做官,做大官。

曾国藩也谈自修之道,但自修是为了“自强之道”,“寻乐之方”,这与诸葛亮的格局就相差太远。此外,曾国藩一生十分努力,当然也深谙左右逢源的圆通之术。因此他教育儿子,“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如此格局,显然就与圣人之道差之千里。无怪乎曾国藩虽然也成就非凡,但只能算半个圣人。

曾国藩毕竟也是接近圣人之人,因此他的《诫子书》也不乏亮点。比如他说“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就都是颇有见地的。对于这篇临终书,大家更喜欢哪篇呢?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