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天地】朱玉华:由“失联”想到的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由“失联”想到的

 文/朱玉华

    昨天家里的网线断了,我的手机没流量,上不了网,也用不了微信,一天在烦躁不安中度过。晚上网络信号恢复,微信上传来一堆“怎么失联了”的疑惑!

    想想,“烽火”、“狼烟”的古代,靠人力传递信息,有”神行太保“的描写,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叹!奥运会的保留项目马拉松比赛,也是为纪念人力传递信息的英雄而设立的。

    再靠畜力,有了朝庭专修的驿道,用马力加快了传递速度。以及鸿雁传书、飞鸽传书、鱼传尺素等。

    1839年发明的有线电报,既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也提高了准确度。自1840年,英国政府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邮递作为一种行业很快在世界各地普及。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了因特网,同年实现了数据交换,打破了信息堡垒。使人们廉价地获取各种信息成为现实。19734月第一部手机在纽约街头出现后,很快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传真、电子邮件、QQ什么的随之而来。

    1971年,我刚到路口公社参加工作,有时也帮公社接线员守守电话总机(交换机)。使用这种电话至少要经过一个总机转接,如要打到公社以外,则必须经过公社、区甚至县总机,这样转来转去,打不通的时候多,而且接线员可以听到通话内容。1991年,我调到沙市区公所,要和家人通话,必须将电话打到离家一公里外的供电所,找熟人约定时间,喊来家人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到1994年,沙市区开通程控电话,但装一部电话要七八千元。我头脑发热,也想在家里装部电话机,但价格实在有点吃不消。好友说:送两条烟给罗某某,立减一半!罗是邮电支局的局长,也算熟人一枚。我还真买了两条“长沙”牌香烟,送到罗的办公室。最后花3200元装了部电话机,外带个“公用电话”的牌子。

    1996年撤区并镇,我从撤销的区公所调往淳口镇。党委书记配有一台大哥大,大家都叫“砖头”或“猪脚爪子”。听说那家伙要一万多,我虽生羡慕之心,却无拥有之意。后来说工作需要,班子成员配了“扩机”(也叫“BB”机),它显示的只是电话号码,每台价格1270元,我也分有一台。起先,倒是很爱听它清脆的鸣叫,但时间一长,特别是下村或在外地,它一响心里就发慌。这东西方便别人,麻烦自己,就是“牛绹”,走到哪里都被人牵着鼻子。于是我交待办公室,如有要事,就在最后加个“9”,一般的呼叫我是不会回电话的。那天我刚到富善村的联系点,扩机就响了,而且后面带个“9”。我只得四处打听哪有电话机?结果跑了里多路才回了电话。不到一分钟的通话时间,收了我6元。

    以后,手机变得小巧玲珑了,但价格不菲,仅月租就要50元,而且双向收费,我等小民还是可望不可及。单位里除了一、二把手外,使用手机最早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同事,有几次在会议室,她的手机冷不丁一阵鸣叫,引来所有人羡慕的目光。

    直到1999年底,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手机,摩托罗拉牌,带翻盖的那种。用了不到三个月,不慎跌落到厕所里,捞上来后还专程跑到浏阳城里去修也没修好,好一阵懊悔。

    从此以后,手机是不能少的。式样、牌子也越来越多。买手机换手机也就习以为常了。

  很快智能手机来了,微信来了。写稿件、发文件、传图片、语音、视频,甚至购物、转帐,方便快捷准确。微信群更为热闹,比如开作品研讨会、同学集会什么的,我虽置身国外,也如身临其境,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小了。

    我们真幸运,赶上了好时代,能够穿越时光隧道,能够得心应手查阅资料,能够即时获知世界各地的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和想联系的人联系。难怪断线一日,就招来“失联”之叹了。

      2018.9.9于悉尼

责任编辑:陈乐

投稿用稿规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