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夜话】吕传彬:古人的千秋藏书梦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古人的千秋藏书梦

吕传彬

       中国藏书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秦、汉时期的王室文库、石室,到明、清王朝的皇家书楼、文阁,都是国家级藏书机搆。

  历史上朝代更迭,必是硝烟四起、烽火连天,攻守者虽不乏文化人,但战争目的是为了政权,哪有闲暇顾及那些蒙尘的竹简、泛黄的纸页。于是,一座座藏书楼阁或被焚于战火、或毁于动乱。如:一二七五年,元军攻陷扬州,焚毁了城内的州学藏书楼;一八五三年,太平军攻占镇江,称誉江南藏书第一楼的文宗阁毁于动乱;一八六○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焚毁了藏有《四库全书》等十万余卷典籍的文源阁……

  黑蝴蝶般飘舞的古籍灰烬,催生出一大批立志珍存历史、传承国学的藏书家,从南北朝起,就出现了私人建造的书楼,到了唐、宋时期,豪绅、志士创办的藏阁、书院已遍及各地。如五代杨悫创办的南京应天书院、唐朝陈与建立的福建漳州松州书院、罗简创建的江西奉新梧桐书院等,《宋史.道学》记载:松州、梧桐等各地书院既“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又“聚书万卷,以资学者”。

       与此同时,民间也涌现出大批矢志不渝的藏书家。清初曹家驹《说梦.卷二》记载:明代富商朱大韶收藏古籍万余册,有一次,他见到一本古锦玉签的宋版《后汉纪》,愿出万金买下,但藏主并不缺钱,要以书换朱家一名美貌的婢女,朱大韶欣然允诺。不料,美婢听说要拿自己换书,连夜逃跑了;朱大韶因没得到《后汉纪》抑郁成疾,不久竟撒手人世,成了藏家“以命殉书”的痴情佳话。

       明代学者胡应鳞在自传《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余藏书成癖,所得月俸全购旧书,不足以妻室簪环抵充、脱衣靴当银,可谓飢以书做食,渴以书当饮。”

不论藏家“以命殉书”,还是以“书做食饮”,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可怕又无法抗拒的现实:自己死后,这万卷藏书谁来管理?能不能传承下去?

      《明史.文苑》记载:南京进士焦竑,平生醉心藏书,建造了澹园藏书楼。他到晚年,书楼藏卷四万余册,但他的后代都无此热衷,没人继承藏书。四万余卷古籍,在焦竑去世二十年后散失殆尽。

       明代藏书最多的宁波天一阁是幸运的,《明史.艺文志》记载:天一阁藏书楼建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创建人范钦二十七岁中进士,先后在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做官,五十五岁升任兵部右侍郎。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官宦生涯,为他藏书提供了方便条件,每到一地做官,他都要搜集各类古籍,尤是地方志、科举录、政书等典籍,所藏书籍达七万多卷。

        范钦往生后,他的大儿子范大冲用田地租金养护藏书楼,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清代,“接力棒”传到范钦的曾孙范友仲手上时,天一阁藏书依然健在,至今仍存藏书一万三千多卷。

        浩如烟海的古本典籍流传至今,每一册都融汇着先贤、志士的心血和希望,激励着现代读书人、藏书人递接、传承他们的执着精神,用不懈努力继续着前人的千秋藏书梦。

  

责任编辑    靖春霖

发稿编辑    第一流

投稿用稿规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