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编推荐】牛士中:浅谈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

 新用户89134deQ 2020-08-24

浅谈中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

牛士中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产生的背景,文化批判意义及其开创之功。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价值。其启示价值在于文学要发展要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表现时代内容。

关键词:中国乡土文学 时代契机 文化价值 启示

一、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阐释

在中国,“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和范畴是鲁迅先生首先予以说明和概括的。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

“骞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过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了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往往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徐钦文自命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域去了……

“湘中的作家黎锦明,他大约是自小就离开了故乡的,在作品里,很少乡土气息,但蓬勃着人的敏感和热情。”

鲁迅认为,流寓北京的文学青年对于乡思、乡愁、乡情、乡恋的创作就是乡土文学。这些文学青年为故乡所放逐,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经历艰难,有着难言的故乡情结。“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

1936年茅盾发表了《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文,就马子华小说《他的子民》又谈到“乡土文学”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乡土作家必须在作品中打上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烙印,设身处地地去探索乡村苦难的表面风物下隐藏的深层原因、时代内涵以及农村打破旧体制后的出路,这实际上提出了乡土文学的精神品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意义,是对鲁迅所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说,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乡土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展开的,流淌的是“人的文学的热流”。它以作家所熟知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乡土风物,展现农民悲苦命运,流露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是“为人生”派现实主义文学的支流,代表作家有鲁迅、徐玉诺、潘训、许杰、彭家煌、王任叔、骞先艾、裴文中、徐钦文、王鲁彦、黎锦明、李健吾等。

二、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生成的时代契机

近代中国饱经沧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随着民族危机的日趋加深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乡村和市镇均走向败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大都来于乡村或城乡结合部县治小镇的书香门第,除冰心外,鲁迅“我要到N(南京,笔者注)进K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笔者注)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新文学理论建设者茅盾来自浙江桐乡一隅,沈从文辗转从风景如画的湘西走出,十八岁之前的王鲁彦与浙江镇海农村结下不解之缘,等等。正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所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村镇的悲惨和绝望给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作家的思想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阴沉的现实推动着他们寻找新生,思考这阴沉现实产生的背景,探究国家民族的命运走向,寻找着国破家亡中广大社会基层人们的出路,奔走在异乡,用生涩而悲壮的方言唱着一曲曲乡村之歌。

这群青年知识分子怀着对旧文化愤世嫉俗的蔑视,在小农文化和皇权文化的双重割舍中,他们赢得了独立的人格,最终创造出新型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他们渴望新鲜空气,希求惊天动地的变革,敏感地寻找着与阴沉现实格格不入而又能打破这现实的精神武器。外强侵略的深入,西方文化也以强势文化的姿态自然为这群新型知识分子所接受,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等思想为他们所青睐,他们一见钟情,逐步形成观照社会、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西学东渐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作家赋予了反省、思考和尝试在精神上打破广大农村衰败的能力。在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的痛苦诀别中,他们内心深处流淌着浓郁的眷恋和无尽的哀思,他们在掌握了较深层次的——在当时认为较为先进的西方文化之后,把目光倾注在生养过自己的故乡,表现乡民的悲欢离合,体味乡民的酸甜苦辣,替乡民向不公平的社会呐喊,站在乡民的立场上寻找生存的希望。

乡村的苦难鞭击着这群知识分子,西学又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思想,他们选择了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而都市生活的拒绝和挤压,又冷漠地触碰着他们的心灵,他们倍加忧乡恋乡,同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这一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群知识分子把充满感情的笔触投向意蕴深厚的乡土世界。

从苦难乡村走向都市的年轻知识分子,深刻保留着泥土味。在都市里是那样显眼,那样格格不入,他们艰难地流浪在都市角落里,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如王鲁彦,十八岁从浙江镇海农村来到上海,然后又来到北京;骞先艾,十四岁从四川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入北师大附中求学;境况最为凄惨的是沈从文,在湘西几年的兵士生涯并不能给他在北京的流浪带来生存的良策,最后窘迫的不得不投信求援,富有同情心的郁达夫仗义相助,进而引发了一群知识分子对青年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心酸的佳话。“‘乡’与‘城’似乎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载体,两种文化规范的冲突,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逃避的主题。”都市生活的挤压,并未能折断他们的的傲骨,在极其困窘的生活境遇里,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更加深刻,对农村生活的探求也日益迫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群作家在都市一隅,任凭凄风苦雨吹打,倔强地唱着故乡的曲子。

乡村苦难的鞭打,西方文化的震荡,都市生活冷漠的挤压,以及对乡村希望的探求,成了这群作家的四轮铁犁,他们兢兢业业,悲天悯人地在广大故乡的土地上耕耘,终于绽放出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庄园里灿烂的乡土之花,为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批判参照。因此,对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文化价值审视也成了我们后来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文化价值审视

鲁迅、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中,谈到乡土文学时,虽未列出鲁迅,但他却是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人们只注意到他作为新文学旗手的功绩,却忽视了他对乡土文学的开创之功,实际上是鲁迅作为编辑时的自谦考虑影响了他对自己相应的评价。但其创作却是最好的说明。鲁迅“于乡土文学发轫,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领域。”⑤ 沈从文以湘西乡土作家的身份和眼光导出了事实的真谛。鲁迅是以国民性批判切入小说创作领域的,小说《故乡》《祝福》《阿Q正传》打开了乡土文学的局面。《故乡》之后乡土文学才渐风行,一批年轻的乡土作家沿着鲁迅的脚印走上乡土文学的创作道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深深打上作家思想的烙印,是他们内心矛盾的整合。他们来自乡村小镇,对农村的愚昧、落后、悲惨、艰难,有深刻的体味,他们是地主阶级的叛臣逆子,是农民的贴心人。西方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之风通过“五四”运动的催生吹遍都市,这时虽已退潮,但对农村的影响火候正旺。可是农村的顽固和愚昧,又十分强劲地阻碍着这时代潮流,几千年儒家文化在新文学作家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在极力反对的同时,他们也不能不思考,农村怎样才能走出贫困、无知和无望,农村的出路在哪儿?这群知识分子苦心思索着,在反对旧文化和接受新思潮的茅盾整合中,他们把心绪付诸乡土创作。鲁迅《故乡》已表现了这种思想,面对故土的萧索,他伤感悲悯,面对少年活波中年麻木的闰土,他无比伤感,他不希望宏儿和水生再有这样的悲剧。“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他希望有新的路奉献给农村,可是这条路在哪儿?他又陷入新痛苦的沉思,他只能走下去,“因为(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在《阿Q正传》中,封建势力的挤压使阿Q无所安身无所糊口,被迫“革命”,而最后糊里糊涂地送了命,这反映了乡村作家矛盾的心理,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其他乡土作家的作品中。

作家内心的茅盾冲突正是社会现实矛盾的整合,一方面,社会创造了无数悲剧,另一方面作家们又被动地寻找着出路和不可得。这两种存在使整个社会整合成一个无可奈何的矛盾统一体,并体现在乡土作家的作品中。

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为农村生活的艺术反映,表现了乡土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困惑,困惑之后的惊醒和惊醒之后无情批判的痛苦心路历程。

它们在痛苦的思索中,把目光倾注到贫困落后、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乡民,进而剖析造成这种悲惨世界的深层根源。他们终于将一切归罪于两千年世袭封建文化。因此,反封建成为乡土文学发轫期的主要内容,对封建文化思想阴影笼罩下的乡村社会进行直露的展示和深刻的揭露、批判,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乡村,宗法制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乡民的头脑中流淌着愚昧悲哀和无奈。乡土作家在内心矛盾整合的过程中,把感情投注于乡民世界的生存状态,例如贵州乡间捉到小偷,往往无情地扔到水中活活淹死,这实际上是以宗法权代替了人的生存权。骞先艾《水葬》中骆毛悲惨地赴死和老母亲的孤苦无依,是对封建宗法制的无声控诉。传宗接代思想也是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根深蒂固扎根于乡民的心中。彭家煌的《活鬼》中,某富农为了财丁兴旺,竟放任其寡媳和女人偷汉;在不得其果的情况下,又为十三四岁的孙儿荷生娶回一个年龄大十多岁的老婆,然后才溘然长逝。这个大新娘婚后承袭婆婆衣钵,家中闹起了鬼——一个荷生害怕而大新娘欢迎的“活鬼”。而台静农的《红灯》写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得银,为命运所迫走向绝路。老人经历人间沧桑,最后只能将全部哀痛化作一盏红灯,去超度亡儿的灵魂。她相信命运,相信鬼魂,老眼昏花中她似乎看到儿子穿着大褂,跟着红灯远去。许杰的《赌徒吉顺》写了另一幅冷酷的野蛮封建文化现象——浙东乡下的典妻。吉顺从木匠堕落为赌徒,是都市罪恶的冲击和农村的衰败导致,深层次上是落后的乡俗制造了这必然的结局。许杰《惨雾》则描绘了浙东宗法制下惨烈的械斗。族权族规造成数人尸横大地。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展示的是浙东民间的“冥婚”。这样的原始信仰在现代文明社会是那样格格不入。而对封建文化残忍的揭露更深刻的当属鲁迅。他在《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悲苦命运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潸然泪下。祥林嫂在家族势力的支配下毫无自主权。命运迫使她成为“不洁的女人”,连“捐门槛”的最后生存机会也被剥夺了,悲惨地死在大年除夕。造成这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忘不了鲁四老爷,忘不了麻木的佣工和乡民。

乡土作家面对这种封建文化制造的风俗民情是困惑的,在短暂困惑之后是痛苦的深思,在痛苦深思之后的惊醒。他们认识到封建宗法制文化的罪恶,于是它们对封建宗法制文化展开了沉重的批判。

在对封建宗法制文化习俗批判的同时,乡土作家又关注着封建阴云密布下农民生态群落,他们在笔下展示着这悲剧,同时又在苦苦思索着乡村的出路。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遭受压迫和剥削最深重的群体代表,农民生态群落的解析是广大作家着力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乡民生存状态是恶劣的。潘训《乡心》中木匠阿贵背负债务高压,离乡背井,到异地求生存依然在困苦的挣扎。“这一篇小说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正面的农村生活,可是他喊出了农村衰败的第一声悲歌。”思乡却难以归乡,奔命却难以活命,这是作为与命运抗争的一代农民的鲜明写照。许钦文的《石跌》更写出了乡村生存的悲惨和无奈。石匠们为了生活,让粉尘销蚀了生命的活力,而山石崩塌又让他们血肉横飞,更可惨的是幸存在石缝中的石匠们只能哀嚎等死。白发的老母亲,嗷嗷待哺的小儿,面黄肌瘦的妇女,令人欲哭无泪。而十天半月过去,这群别无选择的石匠又在山的另一边开凿起新的活命的坟墓……这是怎样的世界啊!王任叔的《疲惫者》,运秧驼背少年谋生于外,四十归来,依然无立锥之地,凭空遭污蔑入牢狱年余,成了乞丐,却被同宗人祝福寻到一条出路了。多么可悲的人间!悲惨中的乡民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命生定者”,另一类是与命挣扎者。后一类人,最终的结局依然是命生定者,他们用经历证明了自己不服的事实,他们只能沉溺于酒,麻木自己,这是广大乡村农民的苦中安慰,如《天二哥》中的天二哥,《赌徒吉顺》中的吉顺。“人生最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鲁迅),乡村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可他们时刻又受到兵匪的威胁,如徐玉诺的《一只破鞋》中的叔叔和村民一百多人惨死在土匪残忍的血手里。裴文中的《戎马声中》描写战乱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这些作品以逼真的写实手法再现了乡村世界的乌云密布,暗无天日,农民生存的绝望。在乡村中,遭受苦难最深的当数广大妇女,她们不仅遭受族权夫权的野蛮迫害,还是战乱匪乱的直接受害者。如许钦文《一生》中的月英,饱经生活磨难,最后又孤身一人。其作品《疯妇》中双喜的妻子以及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妇女悲苦命运的典型代表。

这些作品以凄凉而富有乡土气息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态状况,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悲惨、无奈、凄凉的农村生活图画。乡土作家在暴露他们的同时,也在用他们所接受的现代文明撞击着乡土世界,以期求得农民生存的出路。那些与命运抗争者形象塑造是乡土作家的一种探寻尝试。如徐玉诺《祖父的故事》等,但是大多以惨烈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乡土作家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彷徨的心理状态,实际上为他们这些“五四”先进青年思想裂变准备了历史条件。

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作家,在发现农村凋敝愚昧、悲惨的原因之后无情地向封建文化及其制度展开了进攻,抨击这社会的毒瘤,抨击这不人道的罪恶根源。如沈从文《船上》,一个匪气十足的船长,镇压乡民有功,官运亨通,胡作非为,进而成为农村衰败的一个直接根源。而徐玉诺《祖父的故事》中地主对农民的欺压在无形中给人以深切感触。地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及其掌握的经济政治特权,使得“祖父”血汗铸成的美好生活蓝图成为泡影。再如王任叔的《疲惫者》中,运秧驼背,久经生活的压迫,又被本乡财主乔崇诬告入狱,最终沦为乞丐。这一幕幕惨景真是罄竹难书。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在乡土作家笔下受到无情抨击。而黎锦明《复仇》中王七爷一家夜中惨遭火焚,农民齐声称好,隐隐暗示出农民的反抗已迫在眉睫。这些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乡土社会提供了广泛的文化批判价值。

溪流终归大海,乡土作家面对暴露乡土世界洒以同情热泪并对封建势力予以无情抨击的同时,转入了对社会所负责任失落的深思,这是乡土作家在理性上的升华和提升。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其存在必不久远;而当它行将倒塌之际,又将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前途?乡土作家在作品中隐隐也发着这样的疑问。杨振声《渔家》,大雨中王茂及其妻子儿女行将待毙之际,水上警察又强要旗子税。这是社会责任丧失的表现。既然社会已不能使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存在,那么它的倒塌也将必然。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乡村的觉醒和反抗已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乡土作家对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有着敏锐的预感。这为下一期乡土文学主题的转变和勃兴提供了历史动力,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四、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在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中的地位

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是中国新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新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开端,对其后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创新、演变意义深远。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前言》中说:“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自从民国元年……至今已二十年。这二十年时间,比起我国过去四千年的文化过程来,当然短促的不值一提,可是他对于未来中国文化史上的使命,正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是一切新的开始……而他们所产生的一点珍贵的作品,更是新文化史上的至宝。”

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在反封建的沉痛中诞生,又在隐晦的环境中生存拓展,它对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并为之奠定深厚文学基础。

:①鲁迅《奔流》编校后记。

②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2期。

③《<呐喊>自序》,鲁迅,1922年12月。

④《静态传统文化和动态现代文化之冲突——本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情感状态》,丁凡,《上海文论》1933年第四期。

⑤沈从文《学鲁迅》,《知识与生活》,1947年11月版。

⑥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1935-1936。

⑦《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前言》,上.海良友图书,1935-1936

责任编辑 朱玉华

乡土文学 logo图标

隆重推出第一款产品 笔系列


“回不去的乡愁”

2019年全国征文大赛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音乐、书画、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19年5月10日至7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体裁,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音乐:词曲,美术:油画、国画、水彩画;书法以长轴为主,兼顾其他;摄影:立意、构图有特色的电子版照片。

  3、所有作品一律为原创,无版权纠葛。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xichengwx@126.com邮箱。书画作品必须要有原件,并寄:长沙市岳麓区滨江路53号楷林国际A座11楼,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陈戈垠律师(手机号18274882007)。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金10000元

  一等1名  奖金1000元

  二等奖2名 奖金500元

  三等奖3名 奖励全套《乡土文学系列丛书》和主编长篇小说《回水滩》

  优秀奖10名 奖励全套《乡土文学系列丛书》

  入围奖50-100名,免费赠送《乡土文学》纸质期刊

  以上奖励,除入围奖外,均颁发荣誉证书,作品入选《回不去的乡愁》,公开出版发行。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初选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和作品竞赛两个阶段。

  1、作品初选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所有参赛者在本文留言报名,注明参赛类别,主动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获取参考资格与编号。因参赛稿子多,编辑无法一一细心修改,初选作品一律文责自负。参赛者可以只发表一篇作品,也可以连续多次发表作品,还可以发表自己的传记简历照片等有关资料,凝聚人气。但确定正式参赛,只能选送一篇(或一组)作品。

  2、作品竞赛

  1)初赛:从初选作者中选出100人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16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16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欲招冠名企业一家,赞助商若干;有意者,加主编微信(同上)。

  2、本次大赛发表作品稿费用于活动运营,不发放给作者。

  3、本次大赛收集书画的作品原件,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大赛组委会,条件成熟,拍卖变现,组委会与作者5比5分成。

   大赛组委会

  2019年5月10日

投稿用稿规定

1、凡有乡土情结的文友,请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关注《乡土文学》公众号,以便相互交流。所有投稿一律发至邮箱xichengwx@126.com

2、投稿选稿期限为15天,过期没发表的作品,作者可自行处理。

3、投稿必须为原创,含在报刊发表但没在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凡在公众号发过的作品不能投。如果作者自己有公众号,想借《乡土文学》推介,必须先投稿本平台,待《乡土文学》发表后再在自己的平台发表。否则,因此而耽误编辑人员工作,有可能被系统拉入黑名单。

    “乡土文学社”有关链接

回归乡土(2019年新年献词)

乡土文学社2019年出书圆梦公告

“回不去的乡愁”全国书画摄影征文大赛

成立乡土文学社分社通知

《乡土文学》2018年文学大赛颁奖通知

“乡土文学社”发展新会员缴纳会费公告

乡土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问卷调查

乡土文学院招生简章(执行稿)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编

  谭云明 北京市写作学会秘书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编委主任 

 谢建军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湖南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湖南湘江书画院执行院长

总编辑

  陈小平 乡土文学社会长

副主编  

  龙星海 湘江书画院执行秘书长

      兼书画艺术报主编

  枕 戈   大同思想网总编辑

编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龙星海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燕红

    李陵湘 李巧文 李冬莲 

    陈小平 陈 乐 陈贤东 

    杨天营 杨胜彪 枕 戈

    彼 铭 林晚同 郭良美 

           皇 甫 袁晓燕   聂鑫森 

           谢建军 谢文兴   彭太光 

           谭云明 谭运龙 潘政祥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乡土文学》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